2019年11月24日,國際植物學研究主流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葉興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Editing TaMTL gene induces haploid plants efficiently by optimized Agrobacterium-mediated CRISPR system in wheat」。
眾所周知,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已逐步成為植物遺傳改良的重要工具,在擬南芥、水稻、玉米等二倍體植物中的應用非常成功,但在小麥中的編輯效率還比較低,應用還不夠廣泛,尤其最新發展的CRISPR/Cpf1和CRISPR/xCas9編輯系統在小麥中還沒有探討,一定程度限制了小麥的遺傳改良。
為了提高利用CRISPR技術編輯小麥目標基因的效率,該實驗室針對CRISPR/Cas9編輯系統,首先利用GUS基因單拷貝整合且無篩選標記的轉基因株係為材料,比較了不同啟動子(OsU6a,TaU3和TaU6)調控sgRNA的編輯效果,以及不同sgRNA靶點數的編輯效果。發現TaU3啟動子調控sgRNA和利用2個串聯sgRNA編輯小麥的效率最高,並在編輯植株發現了較高頻率的2個靶點間大片段刪除突變。然後利用TaU3啟動子和雙靶點策略,比較了CRISPR/Cas9、CRISPR/Cpf1和CRISPR/xCas9在小麥中的編輯效果,發現CRISPR/Cas9的突變頻率最高,雖然利用CRISPR/Cpf1和CRISPR/xCas9編輯系統也獲得了小麥編輯植株,但編輯效率非常低(分別為3.1%和1.5%)。
進一步利用優選的CRISPR編輯系統對2個小麥內源基因TaWaxy和TaMTL進行了編輯,編輯效率分別達80.5%和57.5%,大片段刪除效率達40.2%,並發現了2個靶點間序列刪除後的反向插入現象。尤其對TaMTL編輯植株進行了表型、分子和細胞學鑑定,發現編輯植株繁茂性和結實率等性狀顯著降低(圖1,圖2),單倍體籽粒誘導率達18.9%,同時,首次發現了無胚及胚和胚乳雙無籽粒(圖2)。該項研究成果為利用CRISP編輯技術對小麥重要基因進行高效遺傳修飾和在小麥中實現目標基因的定點插入等研究奠定了基礎,對小麥單倍體育種等研究具有較好實際應用價值。
在該項研究中,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會雲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葉興國研究員和王軻副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的資助。Liu HY, Wang K, Jia ZM, Gong Q, Lin ZS, Du LP, Pei XW, and Ye XG. Editing TaMTLgene induces haploid plants efficiently by optimized Agrobacterium-mediated CRISPR system in wheat. J Exp Bot, 2019, doi.org/10.1093/jxb/erz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