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導原創。
今天,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數據視為核心資源,數據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
數十年來,企業依靠資料庫來存儲和組織數據,各種各樣的應用都依賴於資料庫這一強大的技術發展、創新。
可以說,每個應用都需要資料庫。傳統的本地部署的關係型資料庫RDS產品不但許可成本高,更新、服務等也需要更多的費用,而且很難管理,用戶要去設置、調優、容錯、打補丁等,需要僱傭專業的資料庫管理員,造成資料庫的管理、維護成本居高不下。
解決這一頑疾的一大方向就是資料庫上雲。在2021年,資料庫技術呈現五大發展方向。
1.更多企業選擇資料庫上雲
大概十年之前,AWS發布了資料庫託管雲服務,雲資料庫開始快速發展。此後,本地資料庫向雲上遷移成為一大發展趨勢,雲資料庫成為資料庫市場增長的最快的領域。
AWS已經將其所有應用從甲骨文資料庫遷移到自己的雲資料庫上,已有35萬的用戶資料庫遷移AWS上。超過十萬客戶選擇在Amazon Aurora上運行資料庫工作負載,客戶既可享受與具有最高等級的商業資料庫一樣性能和可用性,而且花費卻僅需商業資料庫的十分之一,這也使之成為AWS歷史上增長最快的資料庫服務。
雖然關係型資料庫RDS市場也呈現增長態勢,但其增長源於固有市場的升級、服務等方面。目前大部分的關係型資料庫仍然是本地部署的,並由像甲骨文、微軟、IBM等傳統資料庫供應商提供。
相對於本地部署的資料庫,資料庫上雲成為一大發展趨勢。
第一,雲服務商提供的資料庫服務在成本上大大低於商業資料庫,性能上也得到了優化;
第二,最為關鍵的是降低了用戶使用的門檻,用戶只需專注於業務,維護等技術工作交給雲服務商就可以了。
Gartner的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使用雲來託管資料庫,雲基礎設施和服務正迅速成為數據管理的默認選擇。到2022年,絕大多數資料庫將被部署或遷移到雲平臺上,只有25%將選擇在本地部署,5%會被考慮從雲平臺回歸到本地。
Gartner將這一趨勢歸因於資料庫被用於分析的場景增加, SaaS 模型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等。
毫不否認,目前仍然有高達96%的資料庫應用還沒有遷移到雲上,依然被綁定在原有的License模式的本地部署的資料庫下。
資料庫也要雲原生
隨著雲計算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傳統資料庫越來越不能適應雲在擴展性、可靠性和規模化的優勢,資料庫在向「雲+資料庫」的方向演進的過程中,「雲原生」資料庫應運而生。
騰訊雲副總裁李綱認為,雲資料庫的發展,目前正在經歷從第一階段「資料庫上雲」,即從資料庫到雲資料庫,到第二階段「從雲資料庫到雲原生資料庫」的變革,「雲原生」正是騰訊雲資料庫重要的架構體系。
從不同企業的實踐來看,雲原生資料庫呈現多方面的優勢。
原生資料庫具有高性能和高度兼容的優勢,敏捷、靈活的部署能力,可以讓企業像使用水、電、煤一樣使用雲資料庫,從而降低企業上雲門檻、提升上雲進程,更好地應對智慧時代複雜的業務場景,將騰訊雲原生技術普惠用戶。
雲原生資料庫具有資料庫引擎加雲存儲的計算與存儲分離架構,能對資料庫進行全生命周期智能自治管理的優化與調優,以及實現按真實使用量計費的商業模式。
雲原生資料庫補齊了雲原生應用的短板,讓雲原生應用發揮自己的潛,給用戶帶領更大的敏捷性,更好的性能和更經濟的成本。
從上雲到雲原生,雲技術普惠加速企業上雲進程。
開源適應更多樣化需求
誕生接近五十年的資料庫世界正在上演一場大戲。一方面,傳統的商業資料庫系統,雖然依然佔據著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是用戶系統數量減少,排名靠前依然是Oracle、SQL Sever、DB2、Microsoft Access這幾個老面孔,增長乏力。
另一方面,開源資料庫數量逐漸增多,種類增加,應用擴大,與商業資料庫幾乎平分天下。
伴隨著商業資料庫市場發展所形成的巨大許可成本壓力,開源資料庫因倡導群策群力、免費應用而日益壯大。根據DB-Engines相關統計數據,目前商用資料庫與開源資料庫所佔的市場份額日漸趨近對半分的成度,分別接近50%的份額。
因為市場需求多樣化,開源資料庫產品也會變得更加多樣化,以滿足用戶數據處理方面的需求。從集中式到分布式,從SQL到NoSQL到NewSQL,從關係型到非關係型,從支持結構化數據到支持非結構化數據,從事務處理到事務分析,到時間序列等,開源資料庫遍地開花,出現多種多樣的資料庫類型。
同時,在不同領域,更是出現了像MySQL、PostgreSQL、MongoDB、Apache Cassandra這樣的明星資料庫,在Web開發人員方面已經長期得分。
開源資料庫把資料庫應用的成本降下來了,讓更多的企業能夠用得起資料庫。開放原始碼軟體100%地節省了許可費用,而且開放原始碼資料庫也大大節省了硬體成本。如果全部擁抱開放原始碼軟體的話,企業可以通過從Oracle轉移到像MongoDB這樣的資料庫節省70%的成本。在AWS平臺上,運行Oracle的標價(RDS)是每小時25.68美元。運行PostgreSQL或MySQL(RDS)的價格是它的1/8到1/10。
4.國產資料庫「成長」驚人
2020年11月發布的Gartner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中,中國資料庫廠商佔據三席,分別是阿里、騰訊、華為,標誌著國內資料庫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阿里雲首次挺進全球資料庫第一陣營——領導者象限,這也是中國資料庫40年來首次進入全球頂級資料庫行列。
隨著國內雲廠商技術能力不斷提升,資料庫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也取得重大突破,對本土客戶的需求將會有更好地適應和匹配,資料庫國產化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
除了參與到國際權威機構評估外,國內廠商也積極參與到國際標準的評測之中。這其中以阿里Oceanbase打破TPC-C、AnalyticDB打破TPC-H、TPC-DS為代表。
國內雲廠商的資料庫產品積極參與多海外市場競爭。隨著更多的海外區域的部署、更多的客戶案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外用戶使用到了中國的資料庫產品。特別是在亞太市場,國內雲廠商產品擁有很強的競爭力,並且保持了快速的發展,正向全球市場進行突破。
在應用場景上,線上應用,國產資料庫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更多的企業客戶將自己的核心業務構建在雲端。以阿里雙11為例,這不僅是一場購物狂歡節,也是一次技術大考。通過構建在阿里雲的資料庫產品,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與此同時,本地應用上,以資料庫技術高地著稱的金融客戶,也開始嘗試使用國產資料庫。從阿里的OB、PorlaDB、ADB,華為的GaussDB,騰訊的TDSQL等雲產品,到TiDB、SequoiaDB、GoldenDB等,在金融客戶中逐步推廣。目前騰訊雲資料庫已在金融行業大規模落地應用,包括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國產化、人保財險系統的資料庫國產化、張家港農商行的核心系統資料庫國產化落地等典型案例。
國產資料庫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新產品不僅符合國產化要求,還積極融入國產生態系統,可適配上下遊一系列國產軟硬體。
5.無伺服器資料庫花開國內外
Serverless無伺服器技術快速增長,離不開無伺服器資料庫的打底。
AWS在無伺服器技術和資料庫上都走在業界前例。2018年,Amazon Aurora Serverless問世,其中Amazon Aurora Serverless v1可在5到50秒內擴展資料庫容量,在需要時每次將容量翻倍,且由於它是無伺服器的,客戶也無需操心資料庫容量管理。
2020年推出的升級版本Amazon Aurora Serverless v2能夠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將資料庫工作負載擴展到數十萬個事務。它能精細化調整容量,而不是每次需要擴展工作負荷時都將容量翻倍,從而為滿足應用程式需求提供合適的資料庫資源。
今年4月,騰訊雲正式發布國內首個Serverless資料庫新品——PostgreSQL for Serverless。相比普通雲上資料庫,該資料庫能夠最快1秒完成部署,成本降低70%。
12月騰訊雲發布自研雲原生資料庫CynosDB Serverless,是國內首款計算和存儲全Serverless架構的雲原生MySQL資料庫。
無伺服器資料庫目前已被成千上萬的客戶用做高效益的資料庫選項,以應對低流量、間歇性或不可預知流量的應用需求。客戶只需為使用的容量付費,與按高峰負載而配置的容量成本相比,可以節省資料庫成本。
在新場景方面,無伺服器資料庫能夠有效支持開發、測試環境低頻資料庫使用場景,IoT、邊緣計算等不確定負載場景,以及小程序雲開發、中小企業建站等SaaS應用場景。
無伺服器資料庫能夠實現無感擴縮容,能夠讓企業用戶像使用 水、電、煤一樣使用雲資料庫,並按實際使用量計費,不用不付費,將為數百萬開發者帶來更靈活的業務開發模式、更快捷的上雲體驗,以及更大空間的成本優勢。
【關於科技雲報導】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導。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