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的原因、方式和路徑

2020-12-08 西部數碼資訊門戶

企業上雲,是一個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話題,雲的確是可以驅動流程創新和業務創新,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雲計算是一種按需分配的IT資源供給方式,可以滿足對IT資源的「拿來就能用」,「想要就能有」的需求。雲計算中的虛擬化技術帶來「彈性、靈活、安全、低成本」的特性,使「上雲是常態,不上雲是例外」成為共識。

其實雲計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高大上」,企業在上雲的時候要考慮清楚為什麼上雲,用什麼雲,怎麼上雲等問題,才能發揮雲計算帶來的好處。

為什麼上雲

企業上雲是要根據企業自身IT系統的情況來定,要考慮企業IT現狀、企業發展現狀等因素,並結合對雲的理解而定,並不是一刀切,不要為了雲而雲,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1. 企業IT系統是否需要更新換代。雲計算對於企業上雲來說,主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絡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設施、IT系統的架構需要更新換代,可以考慮採用雲的供給方式。
  2. 每年IT是否持續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源利用率卻不高,資源供給不靈活,運營的成本居高不下。
  3. 現有的應用架構是否能夠滿足雲計算的特點,是否能夠低成本的遷入或者部分遷移。
  4. 是否理解雲計算「共享」模式和傳統IT「煙囪」模式的區別,評估資源共享帶來的風險。

用什麼雲

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來評估是建設自己的私有雲還是租用公有雲來承載自己的應用。一些大型企業從數據、應用的安全性角度考慮可以利用自有的機房、人才優勢和IT設備建設一個企業的私有雲,實現從應用——底層IT設備——網絡的全流程控制。

企業建設私有雲,特別是在建設初期並不一定能降低IT的成本,只有合理的使用這些資源才能發揮雲的集約優勢和成本優勢。但是到底採用「商業軟體體系的路徑」還是「開源軟體的體系」也是根據企業自身的能力決定。開源軟體除非自己建立整套研發體系,不然最終也會成為受制於人的封閉商用軟體,失去了開源軟體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開源軟體不是不要錢,也不一定會比商業軟體更省錢。特別在企業IT運營能力缺乏時,還是建議採用租用公有雲。

利用公有雲的較為完善的網絡接入能力、計算、存儲、內部網絡、安全等能力,在公有雲內建立企業的「私有雲」,把這個私有雲的IT資源作為企業IT體系的有效補充。可以通過網絡將公有雲內的IT資源和企業原有的IT資源池打通,形成雙活或者容災體系的「混合雲」,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IT服務能力,提升IT資源可靠性。需要選擇哪種公有雲作為企業IT的補充,需要結合原有IT資源現狀重點考慮:

1、組網能力驗證

根據企業IT資源池的總體需求和網絡拓撲,重點考慮接入公有雲的網絡方案。是否可以根據企業網絡需求和經濟能力,選擇專線、虛擬專線或者網際網路等接入方式;是否可以和原有資源池網絡進行二層互通或三層互通;公有雲提供的網絡方案是否能實現雙活或容災的需要等。

2、資源性能驗證

測試、驗證公有雲方提供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的性能,特別是忙時提供的各種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性能是否和標稱的性能有無明顯差距,能否實現虛擬機的HA功能和遷移功能等。

3、安全性驗證

網絡出口上是否有安全防護,不同用戶(企業)間是否已經安全隔離,在企業「私有雲」內是否還能配置vlan或安全組,是否有防病毒、木馬組件等。

4、可運營性驗證

公有雲提供企業維護平臺是否安全、可靠、便捷和規範。

(1)能否自主創建、配置企業「私有雲」內的各種資源,比如創建虛擬機,根據用戶需求任意配置私有網段,創建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負載均衡、用戶vlan等。

(2)能否實時監控各種資源的性能、狀態等;

(3)能否和企業原來的IT資源形成雙活或者容災的拓撲並靈活配置和調度;

(4)能否像管理自己機房裡的設備一樣管理公有雲上的虛擬設備。

5、兼容性驗證

驗證各種資源是否能適應遷移的應用,特別是驗證雲上資源支持大型資料庫的能力。

怎麼上雲

企業IT上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是簡單租用幾臺虛擬機部署應用,不是將物理配置直接搬到虛擬機上,不是簡單的將物理機架構上的應用直接遷移到虛擬機上。需要結合企業IT發展的規劃,現有IT資源的現狀,應用的需求等因素來確定。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原來的IT應用部署模式,都是豎井式的,不同的應用都由不同的軟體開發商提供的,系統之間還有網絡安全隔離,各系統間還有協同關係,網絡、應用拓撲很複雜。所以需要首先確定上雲的規劃,是整體上雲還是部分上雲,是逐步上雲還是一次性上雲。還要確定上雲的步驟,哪些系統可以先遷移,哪些後遷移,並解決遷移後和周邊的系統怎麼協同等問題。

企業的應用有些部署在小型機上,有些部署-0在X86上。對於部署在X86上的應用都可以遷移到「雲」上,而原來部署在小機上的應用就需要先進行X86的改造,在支持用X86伺服器承載以後才能遷移。

原來的應用可能還需要結合雲上提供的虛擬機、網絡和存儲的特點進行必要的改造。比如利用虛擬機可以按需配置規格、數量,可以脫離硬體的限制,採用「小顆粒、多數量、彈性伸縮」加負載均衡等網絡設備構建更加穩定、可靠、快速的分布式應用體系。簡單的「原來物理機什麼配置,虛擬機什麼配置,原來應用什麼架構,上雲後什麼架構」的遷移方法,實際上完全失去了「上雲」的優勢,要防止為了上雲而雲的做法。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電話:028-62778877-8261;郵箱:jenny@west.cn。本站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註明出處::西部數碼資訊門戶 » 企業上雲的原因、方式和路徑

嗨,我是小編小攀,我為大家分享來自網際網路上的最新動態!

相關焦點

  • 當前企業的「雲上招聘」和「空中雙選」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保障畢業生就業需求,也為了滿足企業用工所需,眾多企業、高校開啟的「雲上招聘」「空中雙選」,可謂實用之舉。開通「雲招聘」,能滿足學生就業所需。採用線上篩選簡歷、「空中宣講會」、「空中雙選會」的形式,避免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足不出戶,省時省力,方便快捷。開通「雲招聘」,有利於企業招才引智。在全程「無接觸」的情況下,企業達成了招聘計劃,滿足用人需求,並且創新了招聘形式,為其他行業提供借鑑。開通「雲招聘」,能確保高校輸送人才。
  • 醫藥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路徑和發展趨勢在哪?
    在微軟舉辦的「AI心助醫,轉型突圍」的線上專享論壇上,微軟亞太區生命健康行業總經理Keren Priyadarshini提到對於企業數位化轉型的見解「數位化時代,企業成就雲端轉型依賴三大因素:首先是信任,數據不會被貨幣化,而是在授權,不會與醫療健康客戶競爭;其次是全球技能,全球化的雲基礎設施布局以及全球合作生態系統;三是安全與合規,應對任何安全問題。」
  • 華為雲知識計算,助力企業構建可持續傳承的知識體系
    11月12日,華為雲知識圖譜負責人鄭毅博士在我國人工智慧領域頂尖學術會議—2020全國知識圖譜與語義計算大會(CCKS)上帶來《知識計算即服務:賦能企業知識化轉型》主題演講。對於一些專業領域,例如石油勘探,煤焦化配比,行業經驗都沉澱在專家頭腦中,新進人員需要漫長的學習過程才能逐漸掌握業務所需的知識,這些知識都無法做到高效傳承,嚴重製約了企業業務的拓展。企業亟需一個內部的平臺,將專家的寶貴知識,整理成統一的知識底座,消除知識孤島,實現知識標準化、共享化和智能化,構建可持續傳承的知識體系。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意味著一次在思想和行為上破除傳統發展方式路徑依賴的變革,同時對有價值的合理的東西仍要保留,用哲學術語說,也就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辯證揚棄」。因此,重視研究如何破除國民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種種路徑依賴,對於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路徑依賴學說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Bebchuk 和 Roe用於解釋法律規則路徑依賴的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效率;一個是利益集團政治。首先,即使假定法律規則只為效率的原因而選擇,初始的所有制型式也會影響可供選擇的公司規則的相對效率。由於原有制度結構的慣性作用和利益集團的內部衝突,國有企業改制大多採取了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方式,原來的經理班子和董事會成員基本重合,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身二任(少數公司除外),「一把手」的權威有增無減,監督機構形同虛設,企業領導人腐敗問題頻頻出現。而且由於一、二把手(甚至三、四把手)是由上級主管部門任命的,企業經營者為了保住官位,不得不四處活動,產生了大量的「尋租」。
  • 5G+雲+AI使能產業升級,華為雲助力企業智慧化轉型
    如何應用好新興技術推動企業降本增效?2020年11月19日「華為雲專屬月」江蘇泛網際網路行業高端閉門會在南京舉行。會上,華為雲的專家與嘉賓一道為參會企業提供了華為雲在企業數位化轉型中的經典案例和前沿信息。
  • 當前中央企業實施中長期激勵的主要路徑
    在近年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很多中央企業反映在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方面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並將主要原因歸為員工薪酬的市場化程度不夠高,特別是缺乏有效的中長期激勵機制。
  • 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戀上「雲」建設
    「雲」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接入口,不約而同為多家企業看好。深圳以騰訊、華為、金蝶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都在爭相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推手,並且紛紛布局投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雲基礎設施建設中。業界有專家預計,今年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將達到數千億元。
  • 雲安全問題的三種類型及解決方式
    對於企業私有雲,在傳統的信息安全管理技術基礎上,再利用一些新發展的雲安全技術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整個運作是在企業的防火牆以內的。而對公有雲,整體安全情況則需要各方逐步完善、規範SLA服務等級協議來確保用戶的利益得到保障。
  • 詳解「雲測試」,軟體國產化和企業服務爆發的必然
    在2020年之前,企業服務的公司肯定想不到,一場疫情會讓企業服務受到空前的關注和普及使用。新冠疫情讓部分線下業務暫停或轉為線上進行,遠程辦公、「雲」等模式讓企業在線化、智能化的需求空前。軟體國產化(國產替代)也提上了日程,軟體行業的企業服務市場需求劇增,財經作家吳曉波說,2020年醞釀的機會,大概率會是企業服務行業。
  • 雲伺服器的市場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什麼?
    使用雲伺服器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它們可以實現以代碼的方式來進行基礎架構管理。全面的雲API允許用戶通過與現有應用程式的腳本集成,來交互和控制其雲部署。對於雲伺服器來說,具有很高的穩定性。由於是多臺主機共同參與計算運行,因此企業網站的程序運行會更加的快捷。大家經常瀏覽網站,對於網站的打開速度都很是關心。
  • 從VCF雲能力九宮格,看懂「真」全棧企業雲平臺
    在此過程中,如何幫助企業上雲、應用雲、管理雲、優化雲,使企業付出更少的代價獲得最好的雲的服務,成為業界共同思考的重大問題。三是,VCF還提供了自動駕駛式的運維體驗以及自動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從根本上簡化了整個企業雲平臺構建過程中從Day 0、Day 1到Day 2的運維,實現部署、配置、修補和升級流程的自動化,在降低企業風險的同時提高了整體的運營效率,消除多雲高開支和管理複雜性,最大化的保證多雲環境業務合規和安全穩定的運行。
  • 泛圈雲盤:什麼是驅動企業雲存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什麼是驅動企業雲存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儘管仍然有大約65%的業務數據存儲在本地存儲設備上,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其數據遷移到雲存儲,這帶動了雲存儲市場的大幅增長。雲存儲市場有多大?預計全球雲存儲市場將處於大幅增長的態勢,從2015年的189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增長到1120億美元。 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是IT基礎架構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企業的數據顯著增加,這也促進了企業雲盤存儲市場的增長。目前驅動企業雲存儲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成本。
  • 推進「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 四川實施「萬家企業上雲」行動
    平臺體系的打造,涉及培育、運營能力提升、實施「萬家企業上雲」行動等,實施意見提出,建設四川省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監測平臺、四川省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創新與測試驗證實驗室,發布四川省工業網際網路供給資源池名錄。建立四川省企業上雲公共服務平臺,分批遴選發布「萬家企業上雲」推薦目錄。實施意見中提到,要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創新。
  • 雲從科技的正反面
    那麼快速發展的AI賽道,雲從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嗎?  第一代網際網路人才和「科學家」合力  雲從科技的核心創業團隊均來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結合其全內資與政府基金背景,也是其被視為「AI國家隊」的主要原因。  其中,創始人周曦,80後的AI大牛,受教於中科大,創業前是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專家。
  • 中國民營企業成長路徑與機制
    研究發現,初始企業規模與企業成長本質上是資源匯聚與整合的結果,而這取決於創業者特徵。精英型創業者的初始企業規模、企業成長速度以及當前企業規模均要高於草根型創業者。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和民營經濟的增長,大企業主的社會來源總體上趨於精英化,精英型創業者特別是內源型創業者的企業規模優勢越來越突出。這種優勢的擴大主要是因為其企業的初始規模優勢在擴大,而創業以後的企業成長速度優勢並未同步擴大。
  • 減負要破除「路徑依賴」
    像這樣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用表態代替整改落實,是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這類問題年年整治卻「濤聲依舊」,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幹部對老套路形成了「肌肉記憶」,工作的方式方法未發生根本性轉變。「老箱子」裡找不到新的解決方案。「路徑依賴」實質是一種「模板思維」。不打破模板套路,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杜絕不了。
  • 路徑依賴不會等來春天——建築施工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及發展建議之二
    越大型的企業、越成功的企業,體制的力量越強大。在體制的環境裡,我們只需要接受體制的思想、體制的信息、體制的方法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我們失去了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我們習慣於體制化的思維,任何突破或創新都可能被標榜為「異類」。很多人將造成企業路徑依賴的原因歸結為,企業沒有勇氣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很難將自己「歸零」,很難客觀地、理智地看待市場的變化和未來的趨勢。
  • 海關部門推出政策「組合拳」 外貿企業轉變發展路徑
    海關部門推出政策「組合拳」,外貿企業轉變發展路徑——  得了「及時雨」 添了競爭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關注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③)  本報記者 杜海濤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07 版)  核心閱讀  2020年以來,各地海關部門出臺政策
  • 企業如何給雲計算做BI
    近年市場風起「雲」湧,「雲」也被推到企業管理潮流的風口浪尖上,成為近幾年企業管理革新最為火熱的話題之一。那麼,雲到底是什麼?云何以興盛?龐大而無序的雲如何管理?企業又如何能從雲中獲取價值的?所謂「雲」,就是打造「雲計算」數據處理基地,是數據集合的共享平臺,即數據儲存、處理,以及信息的傳遞和資料庫維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