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版俄羅斯方塊:打通這個遊戲,就可能獲得下一個諾貝爾獎

2020-11-30 騰訊網

本文作者:carollero

新冠疫情初期,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發布一篇報導,呼籲公民玩一款免費的在線遊戲,幫助設計與新冠病毒突觸結合的新蛋白質。

Foldit 上最新遊戲的一個示例,要求用戶設計與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結合的蛋白(圖源:The Scientist)

研究人員表示,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並在 Mac、Linux 或 Windows PC 上運行這款遊戲。而他們將判斷這些遊戲產物是否可以起到識別作用,從而阻止冠狀病毒的感染。

預測蛋白質結構,機器不如人?

讓大眾玩家設計新蛋白質,用於正經科研場景,這個行為怎麼聽都像是蛤蟆長毛,天方夜譚。

但要說這遊戲是空口胡縐,華盛頓大學鐵定要跳出來第一個不服:我們科學整活兒,怎麼你們還不理性看待呢?

一切都要從遊戲設計的初衷說起。

眾所周知,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機制相對清楚,但確定給定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如何變為功能性三維結構,即蛋白質摺疊過程的復盤,卻是一個相對未知的領域,需要昂貴的 X 射線晶體學才能確定每種蛋白質數千個原子的排列。

神秘的蛋白質摺疊過程(圖源:Youtube)

科學家們發現,蛋白質的天然結構總是比任何非天然構象具有更低的能量。

於是,華盛頓大學蛋白質研究專家貝克(David Baker)教授成立了一個名為 Rosetta 的研究項目。

這個項目利用特殊的計算機算法,從一段胺基酸序列出發,去做蛋白質設計、酶設計以及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複合物的結構預測,從而探索每種蛋白質的最低能量形狀。

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 Rosetta 用戶發現計算機算法對蛋白質進行的構形預測,總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是「沒對上」,就是「瞎對上」。用戶旋即向貝克研究團隊提出意見:「我看計算機不太行,讓他來,不如讓我來。」

貝克本就痴迷於解決蛋白質構型問題,他很快聽取用戶建議。他假設,如果將搜索的隨機元素替換為人為決策,同時保留確定性的 Rosetta 算法作為工具,那麼人類的全局性空間推理能力不但可以改善構象空間的採樣,還可以增快速度

快馬加鞭,貝克找到同一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佐蘭(Zoran Popovic)和庫珀(Seth Cooper),以期建立一種人機間交互程序。

妙就妙在,彼時庫珀教授的程式設計師之魂可能正熊熊燃燒。得知貝克的需求後,這位計算機大神的腦海中忽地閃過「魔獸世界」等眾多在線遊戲,他不禁思考:為啥整交互,乾脆整個遊戲出來直接給這些用戶玩,豈不妙哉?

好傢夥,不愧是計算機系教授,腦迴路屬實特別。於是,一個新遊戲 Foldit 橫空出世。

三維版俄羅斯方塊

庫珀的思路是這樣的:如果要通過多肽鏈的組合找到最適合的蛋白質結構模型,那就給玩家提供碎片

科學家會在 Foldit 平臺上發布一些摺疊不正確的蛋白質構象,玩家可以通過不斷打亂、重塑這些多肽鏈,以尋找最恰當的結構。

圖源:Nature

以上圖為例,原始結構以藍色顯示,起始拼圖為紅色,而得分最高的結構預測為綠色。

在 a 的紅色起始拼圖有一個偏移,而得分最高的綠色結構預測正確地翻轉和滑動 β 鏈。在上述相同的結構裡,圖形 b 是 Foldit 播放器通過重塑循環骨架,正確地將裸露的異亮氨酸埋在右下角的循環中。而圖形 c 中,得分最高的 Foldit 預測則已經正確旋轉了在起始拼圖中放錯位置的整個螺旋。

乍一聽還是一臉懵,具體怎麼做到這些,顯然需要更多操作的細節。

為了使非相關專業的玩家輕鬆進行遊戲,Foldit 中許多技術術語被更常用的術語代替。同時,科學家在編程的時候已經刪除一部分已知的阻礙解決結構問題的蛋白質元素,並突出顯示需要被解構、重塑的部分。

為了增加可視化區分,Foldit 設置了一些特定的視覺提示,例如側鏈被疏水性著色,主鏈被能量著色,用不同的顏色分別描述疏水性(「暴露的疏水性」),原子間排斥(「碰撞」)和空腔(「空隙」)等。

圖源:Nature

以這個圖為例,可視化效果包括了原子間的碰撞(箭頭 1)、氫鍵(箭頭 2)、具有黃色斑點的疏水側鏈(已暴露,箭頭 3)、親水性側鏈(箭頭 4),以及由於高殘留能量,主鏈的一部分呈紅色(箭頭 5)。

和其他遊戲一樣,玩家還可以通過引入各種外掛工具來進行輔助操作。比如,玩家可以通過修改連接增加自動化工具的約束(箭頭 6),也可以通過凍結工具阻止自由度的改變(箭頭 7)。界面還會顯示玩家當前的狀態信息,包括得分(箭頭 8)、排行榜(箭頭 9)以及和其他玩家開黑的共同得分等。

與 Foldit 預測本身一樣有趣的是人工搜索過程的複雜性、變異性和創造力。

科學家認為與計算機相比,人類習慣使用多種多樣的探索方法。比如有些玩家更喜歡手動調整側鏈,而有些玩家會在遊戲開始時放棄大量的持續最小化,但是會隨著謎題的進行增加它的數量。

不同玩家根據謎題類型對整個謎題的使用不同的移動順序,往往會帶來意外之喜。

當然,上圖這種程度的遊戲水平只會帶來「意外失敗」。(圖源:某位菜雞玩家自己截的 gif)

另外,Foldit 遊戲還支持多人「開黑」。為了進行協作,玩家可以與小組成員共享結構,並通過遊戲的聊天功能相互提供策略和技巧方面的幫助。這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玩家的積極性。

而具象化到團隊內部,通常存在分工。一些玩家擅長早期階段的開放,其他則專注於中後期遊戲的打磨。

總的來說就是,拼圖、組合、得分、排行、開黑、battle——別人有的他都要有。

撬動生化醫學的錨點

擁有這些個遊戲基本技之後,Foldit 開始持續輸出。

今年 8 月,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文章稱,Foldit 可以使蛋白質摺疊中涉及的化學鍵可視化,幫助學生了解蛋白質的三維性質,有助於學生考慮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效果遠超平面教科書。

因此,美國部分教育團隊已將這個遊戲引入大學教學課堂。

但其實,比起作為一份教材,Foldit 更是早在生化領域混得風生水起。

2011 年,Foldit 玩家就幫助破譯了一種涉及梅森-輝瑞猴病毒(M-PMV)逆轉錄病毒蛋白酶。

梅森-輝瑞猴病毒/M-PMV(圖源:Youtube)

先來看看前因:已知逆轉錄病毒蛋白酶(PRs)在病毒的成熟和增殖中具有關鍵作用,並且是強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研發工作的重點。

因為所有先前確定的逆轉錄病毒蛋白酶的晶體結構都具有生物活性同二聚體形式,因此有專家提出:預防 PR 二聚化或許可以成為破壞 PR 活動的一種機制,也是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藥物設計途徑。

但在這個機制提出後的十幾年裡,研究人員卻一直無法使用任一同二聚體通過分子置換(MR)來解析 PR 的結構,實驗只能被迫卡殼。

好在研究人員沒有放棄,他們深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轉頭,咱走個「捷徑」!

Foldit 就是那條「捷徑」。研究人員轉而把該單體拆解後的 114 個殘基提供在官方遊戲頁面,試圖獲得一些新思路。

令人沒想到的是,一組高級玩家通過打配合,竟然只花了 10 天就製作出該酶的 3D 模型,該模型足以精確地替代分子——這把遊戲打的,不可謂不牛叉。

另一把堪堪可與之相較的遊戲發生在 2012 年 1 月。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說,Foldit 遊戲玩家通過添加 13 個胺基酸對一種酶進行改造,使其活性增加了 18 倍以上。這個酶隨後應用於多種工業場景。

獲取成功連接後的祝賀界面(圖源:Foldit 官網)

到這裡,貝克的野心遠遠沒有停止。他們宣布計劃,要增加有機亞分組的化學構造集團,使得玩家甚至可以開始設計小分子。

研究人員認為,說不定未來的某天,Foldit 玩家製造的新分子還可能被研究應用於各大生物醫藥領域,為疾病診療提供新思路。(內容審核:gyouza)

致謝:本文經 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 孫亞飛 專業審核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scientists-use-online-game-to-research-covid-19-treatment-67230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14346/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ldit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701466/

[5].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05907/

[6].https://www.nytimes.com/2010/08/05/science/05protein.html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56414/

[8].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0-08/hhmi-pgt080310.php

相關焦點

  • 周末玩什麼:值得看,更值得聽的《俄羅斯方塊效應》
    想通過遊戲達成什麼效果,為了達成這個效果需要張羅什麼要素,像建築家一樣構築設計就是我們的任務。」也因此,《俄羅斯方塊效應》對音樂的運用不同於一般的音樂節奏遊戲,並不需要玩家「跟隨音樂節拍按下按鍵」,而是玩家主動通過翻轉和消除方塊,觸發音樂和畫面的相應反饋,就像是玩家自己在「演奏」音樂。消除的行數每累積到一個階段,畫面也會有更進一步的變化和演出。
  • 《噗呦噗呦VS俄羅斯方塊》評測 完美的派對遊戲!
    在過去的幾周裡,遊民編輯部每到午休時間,就徹底淪落為了「撕逼現場」,原因只有一個——《噗呦噗呦VS俄羅斯方塊》(《Puyopuyo Tetris》,下文簡稱《PTs》)。多人互懟是本作的正確打開方式  就像遊戲名所彰顯的那樣,《PTs》將世界上最偉大的消除類遊戲「俄羅斯方塊」和其最優秀的後輩之一「噗呦噗呦」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並提供了絢麗的舞臺,使得兩撥玩家可以愉快的玩在一起,一爭高下
  • 《俄羅斯方塊》將拍電影 方塊當演員?
    俄羅斯方塊這款小遊戲可謂家喻戶曉,相信它是每個遊戲玩家心中的經典之作。它現在年歲已高,可偏偏有人想把它這把老骨頭再拎出來show一下。這不,Threshold環球影業想要把《俄羅斯方塊》拍成電影,作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影片預算8000萬美元。
  • 原子的連接方式,居然和俄羅斯方塊「異曲同工」?
    大家不要覺得玩遊戲就肯定上不了好學校,其實還是可以的。我今天說的原子遊戲,就是從「俄羅斯方塊」這個遊戲裡提煉出來的。玩過「俄羅斯方塊」的肯定都知道,它有最基本的七種形狀,這幾個形狀非常有意思,它必須滿足幾個要求。第一,所有的拼塊都是由四個正方形的方塊構成的。
  • 「俄羅斯方塊」電影項目引關注 據說要拍創業片
    電影網報導 自從2014年傳出那個著名的俄羅斯方塊遊戲要拍電影後,這個項目就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當然不少人是抱著獵奇的態度,想看看這個益智遊戲能被改編成什麼鬼。  最新的消息是,原本打算拍「史詩科幻片」(難以腦補)的片方決定實際一點,把它變成了一部講述俄羅斯方塊遊戲是如何煉成的,以及圍繞它的那些版權官司的故事。比如這款遊戲的創作者帕基特諾夫一直到1996年為止,都未因為遊戲獲得一分利潤,再比如任天堂和Tengen之間那場持續到1993年版權糾紛。  總體而言,就是一個講述這款創作者帕基特諾夫和這款遊戲的故事。
  • 主打獨特聲光藝術風格益智遊戲《俄羅斯方塊效應》
    由以《Rez》、《Lumines》等作品聞名的水口哲也領軍的Enhance工作室所打造的益智遊戲《俄羅斯方塊效應(Tetris Effect)》PC版今日起支持Oculus Quest,玩家將可通過Oculus商店下載。
  • JavaScript 版俄羅斯方塊
    十多年前曾經用 Turbo C++ 3.0 寫過 DOS 下的俄羅斯方塊,不久之後又用 VB 寫了另一個版本。
  • 俄羅斯方塊將拍電影?!
    時光網訊 《憤怒的小鳥》上映在即,遊戲公司任天堂也宣布要將角色搬上大屏幕,據悉,經典懷舊復古電子遊戲俄羅斯方塊大電影目前也已經正在籌備中了!這似乎進一步證明了任何一個熱門IP都能被拍成電影。  事實上早在2014年外媒就曾報導過俄羅斯方塊將要拍成電影的相關消息,後不了了之,但目前看來片方已將該項目落實並籌到了資金。據悉,俄羅斯方塊大電影項目將由中美聯合投資8000萬美元,資方是Threshold Global Studios,該公司由Bruno Wu與製片人Larry Kasanoff新晉成立。
  • 「俄羅斯方塊」要拍個電影 據說還是部創業片
    自從2014年傳出那個著名的俄羅斯方塊遊戲要拍電影後,這個項目就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當然不少人是抱著獵奇的態度,想看看這個益智遊戲能被改編成什麼鬼。
  • 過年逃避長輩拷問利器《魔法氣泡 俄羅斯方塊2》微評測
    測評作者 · 旗鼓相當的對手瑪麗醫生和Tetris俄羅斯方塊是我小時候玩過最多的FC遊戲。這並非是我寫這篇評測想不到一個合適的開場白,而是真的,因為大人們只玩這個。《魔法氣泡 特趣思 俄羅斯方塊2》將這兩款益智遊戲的常青樹結合在一起,遊戲質量自然不用多說,但在2021年它是否還足夠有趣這個問題就很難講了。
  • 回顧「俄羅斯方塊」曾經的一段蒸汽波時代
    多年來,這些音樂在 Youtube 上已經累計了數十萬的點擊量,並且作為這款耳熟能詳的益智遊戲中奧妙的聽覺體驗,在 Reddit 和 Twitter 上也廣為傳播。自從年初偶然看見了一條關於這個遊戲的推特後,我就很想深入了解一下《俄羅斯方塊(CD-I)》和其配樂,但這個遊戲的相關信息實在有點難找。
  • 我的世界:MC3種難以合成的方塊,最後一個最難獲得,土豪的特權
    我的世界:MC3種難以合成的方塊,最後一個最難獲得,土豪的特權在我的世界中,玩家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是非常燒大腦的,在遊戲中玩家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了這個生命那麼玩家就得從新開始這個遊戲,不過這個遊戲是非常的吸引玩家的,到目前為止這個遊戲的用戶數量是非常的龐大的,這是在同類型的遊戲世界中沒有那個遊戲能夠辦到的
  • 楊瀾夫婦投資「俄羅斯方塊」拍電影
    近日陽光七星旗下的七星娛樂與Theshold娛樂公司共同宣布了改編計劃,俄羅斯方塊電影版將分為三部曲,由打造《魔鬼帝國》系列和《真實的謊言》的拉瑞·卡薩諾執行製片人,首部影片預計於2017年一季度開始拍攝製作。  陽光七星媒體集團創始人、共同主席暨執行長吳徵在接受娛樂資本論採訪時表示,其實早在兩年前,俄羅斯方塊的版權方藍色星空遊戲公司就公布了遊戲改編電影的意願。
  • 《俄羅斯方塊》將改編真人電影
    遊戲改編電影,對玩家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但如果告訴你對象是俄羅斯方塊,相信大家的感覺還是會相當複雜。Threshold娛樂公司宣布,他們將把《俄羅斯方塊》正式搬上銀幕,打造出一部科幻電影。消息一傳出立刻引發轟動,而大家最好奇的自然是電影要如何改編,總不可能真的讓觀眾看兩個小時的方塊下落——而Threshold娛樂公司也早料想到會有此疑問,他們承諾這將會是一部「史詩級科幻大片」,主角依然是人而不是方塊。
  • 小時候玩「俄羅斯方塊」,我愛上了高考數學的「幾何」!
    在兩千零幾年的時候,各種遊戲風靡一時,其中以三國戰紀、拳皇系列和恐龍快打等最為出名。然而對於小編這種被媽媽的掃帚管得很嚴的孩子就很少有機會去那些地方了,只能在家玩點下面這個俄羅斯方塊。其實這個遊戲是很有意思的:剛開始的時候,你感覺就算玩一輩子,自己也不會把方塊堆到頂上去啊!
  • 蛋蛋Taron Egerton將主演《俄羅斯方塊》大電影!
    近日,據外媒報導,蛋蛋Taron Egerton將參演《俄羅斯方塊》大電影,扮演日本遊戲公司BPS總裁亨克·羅傑斯——他是把《俄羅斯方塊》帶向全球的關鍵人物。
  • 基於HTML5 的 WebGL 3D 版俄羅斯方塊
    前言摘要:2D 的俄羅斯方塊已經被人玩爛了,突發奇想就做了個 3D 的遊戲機,用來玩俄羅斯方塊。。。實現的基本想法是先在 2D 上實現俄羅斯方塊小遊戲,然後使用 3D 建模功能創建一個 3D 街機模型,最後將 2D 小遊戲貼到 3D 模型上。
  • 索尼推出VR版《俄羅斯方塊》
    配合美國時間 6月6日世界俄羅斯方塊日,索尼公布了E3遊戲展第一彈新作消息,由水口哲野擔任製作監督的《俄羅斯方塊效應》,本作支持VR功能。 根據官方資訊,《俄羅斯方塊效應》將收錄 30 多個各種不同視覺背景效果的關卡,玩家在遊戲過程中的方塊堆積與變化,同樣能觸動背景產生反饋特效演出
  • 這三個人用意念一起玩俄羅斯方塊
    用意念玩多人遊戲,可能要成真了。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個系統可以讓三個人直接通過大腦意念進行交流協作,即使他們分別處於獨立的空間裡。這個界面名為 BrainNet,原理是這樣的:兩個人屬於「發送者」(Sender),另外一個人是「接收者」(Receiver)。在這場清奇的俄羅斯方塊遊戲中,接收者是三者中唯一一個可以控制下落方塊的玩家,但他並不能看到遊戲的畫面。
  • 「王牌特工」塔倫·埃格頓將出演馬修·沃恩執導電影《俄羅斯方塊》
    「王牌特工」塔倫·埃格頓(Taron Egerton)即將在蘋果出品的一部傳記片中飾演「俄羅斯方塊」(Tetris)遊戲的一位創始人。  該片由《王牌特工》(Kingsman)導演馬修·沃恩(Matthew Vaughn)擔任製片,影片的名字就叫做《俄羅斯方塊》(Tetris)。  「俄羅斯方塊」是俄羅斯軟體工程師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Alexey Pajitnov)在1984年編寫出來的一款小遊戲,堪稱消除類遊戲的鼻祖。1989年,這款遊戲進入任天堂遊戲機後開始風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