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布洛克的推理小說,在中國還屬於少數受眾圖書,遠不及東野圭吾知名,但凡讀過的,都欲罷不能想讀全整個系列。梁朝偉超喜歡勞倫斯·布洛克的作品,一直想演經典之作《八百萬種死法》中的酒鬼無牌偵探馬修·史卡德,曾親自飛去紐約和勞倫斯·布洛克促膝長談。
當我讀過《八百萬種死法》,就完全理解梁朝偉的執迷絕無虛假成分,這部小說並不全是一部推理情節為主的故事,更多講述紐約都市繁華背後的「城市孤獨者」們的心傷。一本小說人物高度了契合了梁朝偉的靈魂,也共情於在鋼鐵城市裡的孤獨騎士們。
01、馬修·史卡德:與「自我情感」斷裂的城市孤獨者
勞倫斯·布洛克創造的一個無牌酗酒偵探馬修·史卡德系列之所以欲罷不能,我想就因為馬修·史卡德這個人物的真實性,他區別於傳統硬漢派小說中俠者與智者的完美化身偵探形象,而是一個標準失敗者失業、無牌、無學歷、離婚,最重要的曾是個無可救藥的酒鬼。
曾經在執行任務中誤殺了一個小女孩,馬修·史卡德終身脫下警服,這是壓在他身上無法解開的罪孽,沉重的罪惡感帶他墮落在城市每一個角落,逃離家庭孩子,所有幸福與他無關,酒精是唯一能讓他暫時脫離某種桎梏,紐約早已不是一座現實中的城市,而是一個關於「孤獨」的隱喻。
在繁華都市紐約市裡,終日居住在一個廉價的旅館裡,每日除了按照戒酒會指南參加活動,就是往返於酒吧和咖啡館,每天最艱難的時刻就是和自己的對話,去扼制在體內不但湧現的酒癮。他是這個城市的「孤獨者」。
「我先讀國內和國際報導,但我一向很難看進去這些東西。事情的規模必須要小,發生的地點離家比較近,否則就不可能讓我產生共鳴。」
程序化讀《每日新聞報》是馬修·史卡德的日常,紐約有八百萬密集人群,也有八百萬種死法,很多是來自於報紙的報導。就連他的委託人一位應召女郎被剁成肉醬,都是他邊吃早餐邊從報紙上讀到的。
這個世界每天充斥著死亡的氣息,犯罪、暴力、殺戮,馬修·史卡德被這些負面情緒圍繞,然後就會想走進酒吧,拿起酒杯一飲而盡。這是馬修·史卡德周而復始似乎無法逃離開的真空停滯生活,而這樣的死守狀態,更像更像是一種「自我懲罰」。
日復一日,生活成了一種沒有意義的無限循環,他去戒酒會聽戒酒者信誓旦旦的激勵發言,勉強維繫著自己和外界的聯繫。然而,輪到他發言最終他只有一句:「我叫馬特,我無話可說。」
「孤獨」是他的生活狀態,像一個潛伏於正常世界中的異次元偵探,感覺出奇敏銳,捕捉著來自這個他渴望進入的世界的種種信息,
"我的人生就像一塊浮冰,在大海上四分五裂,各塊碎片漂向不同的方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重新彌合,無論是在這個案子裡還是在案子外。一切都毫無意義、毫無邏輯、毫無希望。"
馬修·史卡德的孤獨來自「自己與內心」的情感斷裂,無意的誤殺6歲女孩是他一生不可饒恕自己的「內因」,無休止的負面情緒、對世界真偽的懷疑,對生命終將死亡的執念,每天抉擇酒精「麻醉」與保持「清醒」間掙扎。他選擇逃避所有的「身份」,無證無牌無牽掛,試圖用一種孤注一擲強迫逃避社會聯結。「孤獨」是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是自己對內心世界都望而卻步的「隔絕感」。
02:桑妮:社會底層尋找「歸屬感」的城市邊緣孤獨者
桑妮是紐約的妓女,是馬修·史卡德接手案件第二個死亡的妓女,死亡毫無懸念寫了遺書自殺身亡。
桑妮是紐約這個城市中,被安置在高檔社區中接客的妓女,「我在她身上找不到任何確鑿無誤的妓女特徵」她喜歡運動,是個派對女王,人人都喜歡桑妮,和她在一起很開心。「桑妮住在高層公寓的三十二層生活和,公寓樓叫做「林肯美景花園」,但除了大堂裡的棕櫚樹盆栽,沒有任何綠植。」
勞倫斯·布洛克在這本書裡只讓桑妮開口說了一句話「見到你很高興」,之後所有的信息都是從其他妓女口中描述的桑妮。然後就以屍體出現在現場和一紙遺書。桑妮的悲劇不用深挖讀者就已經從五位妓女的故事和生存狀態,感受到那份繁華都市落幕下一群活在陰影下的人們的孤寂落寞。
警察說這個城市常有妓女自殺,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桑妮的死亡在這座城市中,連上個報紙的版面的頭版都沒有資格。她在遺書中自白這份孤獨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內心:
「要是我膽子大,應該會跳樓。落到一半時我也許會改變主意,笑著落完剩下的距離。但我膽子太小,剃刀又不管用。希望這次我吃得夠量。毫無意義。美好的時光已經耗盡。沒人會為我買祖母綠,沒人會和我生小孩,沒人會拯救我的生命。我厭倦了微笑,我厭倦了隨波逐流。美好的時光都已過去。」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港口,總面積達1214.4平方公裡,人口約851萬人,區域總產值能達到8017億美元。紐約是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大都市之一。曼哈頓、華爾街、時代廣場、百老匯,眼花繚亂,光鮮亮麗,到處紙醉金迷、物慾橫流。
在《八百萬種死法》裡,紐約底層人物像螞蟻一樣,沒有人理會他們的生死。在那個世界裡,上層縱慾,底層乞討和站街,充滿了腥臭味。
就像委託人同樣是妓女的金,說四年前走下長途汽車,一手拎著手提箱、另一條胳膊搭著牛仔上衣,現在擁有了貂皮大衣,但還是願意拿她去換那件舊牛仔上衣「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就好了,不,我做不到,因為就算時光倒流,我還是會做相同的事情,對吧?」
她們因為各種故事自願接受皮條客的中介成為妓女,在紐約繁華背後她們試圖融入這座城市,出賣肉體,卻渴望保持靈魂的獨立和夢想的堅持,有的持續寫詩夢想成為一名詩人,有的排練話劇夢想進入演藝圈,有的假借體驗生活卻淪陷其中.....她們是這座城市孤獨的靈魂,拼命尋找存在感的底層的城市邊緣者。
桑妮作為妓女,儘管從物質上已經達成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層次,然而卻永遠無法擺脫社會底層的地位,內心的孤獨來自這座城市裡和家鄉都在遺棄遠離她,毫無「歸屬感」的生活如行屍走肉了無生趣,「退出這種生活」已經變成了回不去的單行路,死亡是一種擺脫心靈孤獨感的方式。
03、錢斯:客居異鄉種族歧視下的黑人孤獨者
錢斯是整部小說中的「嫌疑人」,勞倫斯·布洛克為這個角色設計了很多細節和神秘感,誰也不知道他的住處,誰也聯繫不上他,只有一部24小時有人接聽的應答服務,留下姓名和電話,等待他的回覆。他永遠不會在有人的房間裡睡覺,從沒在任何人家裡過夜......他,是一位黑人皮條客。
這部小說寫於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對非裔黑人種族歧視已經存在幾個世紀,白人優越論的思想盛行,他們認為膚色透視著一種身體的、心志的與道德的水平。膚色深淺是物種進化具有高低文明程度的本能。小說中的紐約,現代城市文明下卻處處充斥著不平等的種族歧視。
小說中,勞倫斯·布洛克並沒有直接表明種族歧視的爭議,只是透過故事情節穿插感受8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錢斯講述一位妓女的故事,因曾和黑人睡覺意味著她不能回農村了,所以她隻身一人來到紐約。錢斯買了一頓幢豪宅,購買時是他虛擬的白人富翁,鄰居們他們只見過他忠誠的黑人男僕,僅限於他開車進進出出,這個黑人男僕就是錢斯。
這幢豪宅是錢斯在紐約這座城市的隱匿世界,只有在這裡,他才擺脫掉外面世界的世俗眼光和種族歧視的壓抑。
「車庫門在我背後關上,它就把整個世界都擋在了外面,外界的東西沒法進來幹擾我,無論是什麼。」
他出生在紐約,是個中產階級家庭,但父親去世後他陷入墮落,別人都以為他來自貧民窟,他就演這樣一個窮黑小子。直到服兵役時一個朋友死去,他回歸社會,他猛然發現沒有了家人和朋友,就憑空編造了一個「錢斯」並創造出一種人物風格,努力學習掌控「權利」,「黑人皮條客」是這座城市賦予他最合適的工作形象,他果斷拋棄大學就讀「藝術」專業,拼命的符合這個社會在他身上留的刻板印象。
他的房間裡到處是非洲面具和非洲雕塑,並在每一個妓女的房間都放了一兩件非洲藝術品。非洲藝術來自他骨血裡對民族熱忱,然而他不敢去直接坦然這份熱愛,包裹在藝術氣質的「黑人皮條客」的職業下獨自賞析,並對歐洲社會的「非洲藝術文化」的表面解讀帶以反抗和嘲諷。
錢斯的孤獨來自社會的膚色排擠,他雖出生於紐約,卻從始至終像一位客居異鄉的旅客。沒有了家人之後更像浮萍般生活在周遭人的看法和輿論中,他始終是這個熱鬧的城市中種族歧視下低賤、卑微和無身份的「他者」。
04、找尋「孤獨」中的力量
①逃避永遠不是正確的方式,學會正視「孤獨」
英國女作家、評論家奧利維婭·萊恩在她的書中《孤獨的城市》說:「引發孤獨的並非肉體上的孤寂,而是聯繫、親密關係與血緣關係的稀缺或不足:出於各種原因,人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孤獨是難以啟齒的,也難以歸類。孤獨就如同抑鬱,這兩種往往相伴相生的狀態會深入一個人的肌理,成為那個人的一部分。
馬修·史卡德用酒精逃避孤獨,桑妮用自殺逃避孤獨,錢斯用附和社會目光去逃避孤獨,而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方式,承認內心的空虛感、落寞感,學會獨自去接受這份「情緒」,學會獨處是一種修煉,裝點內心,豐富內心,才會走出孤獨和無助。
美國現代女作家伊迪絲·沃頓曾說過:「我所知的治療方案只有一種,那便是,將自己作為自己人生的中心,這並非指自私或排他,而是指一個人憑藉一種無懈可擊的寧靜,去裝點自己的內心世界,讓這個世界變得富足,使自己身處其中。」
② 弄清楚「孤獨」的來源,就能找到「孤獨」的救贖
每個人都有來自「孤獨」的根源,也許是不認同,也許是不被理解,又或許是自我迷失......
奧利維婭·萊恩由於孤獨,不斷探索孤獨的來源,最終找到救贖自己的方式:試圖弄清楚孤獨究竟是什麼,並與我們分享對孤獨的思考。
「在孤獨中形成的事物,往往也能被用來救贖孤獨。」
馬修·史卡德通過不斷偵破的案件和一次正確的開槍方式,終於解救了自己的孤獨,重新找到了存在的方式,在小說的結尾,他再一次在戒酒會,開口:「我叫馬特,我酒精成癮」並開始哭泣,打破與世界的壁壘」
有時候我們深諳孤獨,但必須要找到「孤獨的救贖」,來澆灌靈魂獲得光亮。
寫在最後
讀《八百萬種死法》時,時而感到又酷又喪,無數次幻想梁朝偉行走在紐約街頭的孤獨感。它讀起來不像小說,更像一本真實的獨居日記,某刻會陷入馬修·史卡德的三點一線生活裡,陷入「清醒」與「獨醉」的猶豫不決中。
這座城市有八百萬人,八百萬種死法,也有八百萬種孤獨。孤獨是一種城市的病症,同樣可以找到孤獨的救贖。
作者介紹:榮榮
低速緩行,尋找生存的「縫隙」,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