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每天能洗澡,你知道古羅馬人有多努力嗎?

2021-01-18 果殼

西班牙塔拉戈納地區,有一座古怪的石拱橋,高達27米,行人走上去不免心驚膽戰,而且橋道修得異常狹窄,只容單人通過,於是便有了「魔鬼橋」之稱。


西班牙塔拉戈納的「魔鬼橋」 | RAFAEL LÓPEZ-MONNÉ 

如此不便的橋梁,似乎不是為行人而建。它是幹什麼的呢?


答案讓人意想不到——供水


沒錯,今天行人腳下已經不復存在的潺潺流水,才是這座橋的主角。對應其供水的功能性,我們將這類橋命名為「水道橋」。

在了解水道橋之前,我們得先感悟一番羅馬帝國的強盛。


羅馬帝國發祥於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被譽為噴泉之都。這些數量可觀的噴泉如今只作觀賞嬉戲之用,但在羅馬帝國時期,卻是重要的公共用水區,普通市民可以隨時享用清潔的水源


如此龐大的供水從哪來?當然要就近從穿過城市的河流找起。水量豐沛的臺伯河是跨越羅馬城的一條重要河流,它的水資源可以滿足市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羅馬帝國有錢任性,為了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又向外尋找大量新的淡水資源。通常選擇從城市周邊的山川湖泊取水,確定好水源後,通過輸水管道運送到城市。


為了減少流水的蒸發,合理的做法是修建地下引水渠,修建原理類似中國新疆地區的坎兒井。(主要工作原理是:在乾旱地區,當冰雪融水流出山口後,經豎井匯入地下暗渠輸送,能有效防止水資源的蒸發和流失。)


當輸水管道遇到低洼的河谷,水渠就需要通過抬高架空的方式順利渡過河谷。這個時候,就輪到水道橋登場了。

這樣一來,又有了新的問題:露天的水道難免水分會蒸發。這一點也沒有難倒聰明的古羅馬人:他們在橋上增加了水蓋,同時還可以避免塵土落入,汙染水源。

法國嘉德水道橋的水蓋 | Yann de Fareins

從整體看,水道橋又高大又平整。在當時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如此高大的橋梁又是怎麼建造的呢?


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建材。羅馬時期的水道橋都採用重達幾噸的石塊壘砌而成,這些石塊大多是花崗巖。


問題是,這麼多的石塊從哪裡來呢?

我們來看看義大利的地理位置。這裡地處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擠壓摩擦,地下巖漿豐富。


侵入地下深處的巖漿冷卻凝固之後,便形成了花崗巖。由於受到地下高溫高壓的千錘百鍊,它們的質地相當堅硬。後來隨著地殼的抬升,花崗巖出露地表,最終為羅馬人所用。

有了優質的石材,還得有優秀的建造工藝。


通常,為了適應山泉水的高度,需要修建很長的引水城牆。如果幾十公裡長的路途都修建密封的城牆,耗費的石材和人力未免過多,同時密封的城牆也阻擋了河谷船隻的通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羅馬人選擇採用中空的方式來修建水道橋。


他們研究了從古希臘遺傳下來的框架結構,發現當時的希臘人為了保持橫梁的穩固,每隔一小段距離就必須設置石柱。若是兩根石柱距離過遠,橫梁會因壓力難以有效分散而發生折斷。

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就是典型的框架結構,現在我們看到它滿眼都是柱子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橫梁折斷。


過多的石柱佔據了大量的空間,顯然不適用於幾十公裡長度的水道橋。古羅馬人不會被此難倒,他們做了顛覆性的創新——拱券。


簡單來講,拱券結構是一種弧形的建築結構,相比於傳統的框架結構,能更好的分散壓力,加強支撐力度的同時,又節省了材料。

拱券受力與框架結構受力分析 | @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單是發明了拱券結構還不夠,想把水道橋搭建成幾十米高也是個嚴峻的問題。好在方法總比困難多,古羅馬人將木質的腳手架派上了用場。


先搭建好木質的拱券框架,把石頭按弧形走向依次擺放在腳手架上以建造石拱橋。頂部的石頭搭建完畢後,由於能夠符合靜力平衡,將腳手架移開也不會坍塌。

在建成的水道橋上,我們並沒有看到腳手架的身影,但它是功不可沒的,好在歷史資料圖記錄了它的存在。


得益于堅硬的花崗巖建材和拱券結構的運用,如此高大的水道橋由始至終沒有使用水泥灰漿等去黏合,卻仍然穩若泰山。

肉眼看到的水道橋似乎是水平的,但根據水往低處流的規律,便可推想水道橋有著輕微的傾斜。


幾十公裡長的水道橋,若是傾斜度明顯,就不能保證橋面的穩固性,再者傾斜度過大,水流衝擊過猛,對橋身的侵蝕性增強,也會縮短水道橋的使用壽命。


想保持輕微的落差,需要精密的科學計算。以法國嘉德水道橋為例,整條輸水道全長約50公裡,從水源處到城市只有17米的落差。整條水道的坡度被控制在3.4‰左右,相當於每隔一米的長度,它的一頭只比另一頭高出0.34毫米

要達到如此精確的坡度,就得先測量出原有地形的坡度。


羅馬人創造了一種水準儀來計算相同距離內兩地的落差,再通過距離和落差計算出每一段的坡度,其原理與現代的水準測量儀基本一致。測出了實際坡度後,就可以通過在原有地段填土或挖坑的方式改變兩地落差,以達到預期的坡度。


能夠完成這樣一系列高難度的施工過程,可見當時羅馬人具備高超的數學計算能力和精湛的技藝水平。而這背後的根源在於強盛的羅馬帝國時期,興盛的奴隸制讓羅馬公民有更多閒暇的時間關注科學教育。

有了水道橋,大量源源不斷的水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羅馬城。城內興起了數量眾多的噴泉、溫泉、公共浴場等完善的供水設施,市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當時的年代和社會條件下,要想實現每日沐浴,隨時享用清潔水源,在其他城市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在羅馬城卻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羅馬統治者深知,關注民生、安撫民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計。

戰爭侵略、奴隸剝削,聽起來殘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古羅馬人領土開闢到哪,便將他們的智慧和文化傳播到哪。


今天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水道橋的遺蹟。這些遺蹟既有古羅馬人創造的基礎,又有各自衍生的智慧。


英國龐特基西斯特水道橋誕生於工業革命時期,使用生鐵與鍛鐵強化弧形結構,為適應工業運輸需求,成為通船的運河。

墨西哥騰布裡克神父水道橋,在乾旱的沙漠地區缺乏使用木材為原料的腳手架,原住民因地制宜用土胚代替木材。地理的魅力就在於遙遠的相似性,它能穿越時空見證天人合一的智慧。

今時今日,各種電力泵站能夠輕鬆地將水加壓提升,大部分水道橋也已經不再使用。總有一天,這些殘存的石塊將消磨殆盡,就如同輝煌的羅馬帝國時代已然終結。


而智慧,卻可以生生不息。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相關焦點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一般來說,羅馬人的沐浴共包括四個步驟:首先在溫水浴池中洗浴,接著在蒸汽室中出汗,然後抵達冷卻室休憩,最後回到溫水浴池結合精油再沐浴一次。即使步驟煩碎,但對於羅馬人來說,沐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是放鬆身心的休閒方式,也是參與公民社會的途徑。
  • 一個古羅馬人評論了你的微博
    正如一條在龐貝各處出現了四次的塗鴉所說:「啊,牆啊,你承載了如此多的無聊的字句,居然還未坍塌,真讓我吃驚。」但是,牆上塗鴉至少提供了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媒體環境,它屬於大眾,「不管是誰,想寫就寫。」本文節選自《社交媒體簡史》第二章「羅馬的媒體:首個社交媒體生態系統」。
  • 馬尚龍|洗澡時你在亂想些什麼
    馬拉之死/(雅克·路易·大衛,1793年)羅馬時代的義大利人以熱衷洗澡出名,並且因此嘲笑法國人常年不洗澡。有人問羅馬國王為什麼每天都要洗一次澡,國王回答:因為太忙了,所以不能每天洗兩次啊。名畫《馬拉之死》中的政治家馬拉,正是在浴缸中起草文件,不過很不幸,文件尚未擬就,卻被刺在浴缸。
  • 高鼻梁藍眼睛,一個村子裡都是古羅馬人後裔。你知道在哪裡嗎?
    他們雖講漢語,但語音與當地漢人差異較大,捲舌音多,鼻音很重。因為外形上和當地人差別很大,所以,他們幾乎很少外出、除了購買必要的生活用品。這些人為什麼是這樣的長相?他們來自哪裡?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由成龍大哥主要的電影《天將雄師》了。據史料記載,古時候這裡叫者來寨,是河西走廊中部一個重要的的絲路古鎮。2000多年前古羅馬與安息國(伊朗一帶)之間發生戰爭,在卡爾來遭圍殲。
  • 絢爛多彩的西方三大神話體系,你都知道嗎?——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之後,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大概便是古羅馬神話了吧,你以為呢?在希臘神話中有神王、神後、愛神、太陽神、月神等等,而這些神明在希臘神話中都有出現了,給人一種雙胞胎的感覺!不過,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確實可以算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吧,因為羅馬神話其實就是羅馬詩人仿照希臘神話創造出來的。
  • 龐貝古城驚現2000年前「快餐店」,古羅馬人也吃麥當勞?
    如此絢麗的壁畫,你能想像這是2000年前的作品嗎? 那麼談到這裡有朋友就要問了: 2000年前的古羅馬人,到底吃什麼?
  • 越努力越幸運?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考研反而考不上,原因你知道嗎
    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考研反而考不上,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考研即將結束,一年的辛苦付出也即將有了結果,然而這也意味著2020到2021的春節,將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春節,幾家歡喜幾家愁,結果是通過比對得出的,有勝出者就必然有落選者,那麼在大家都十分努力的情況下,為何仍然會有不盡人意的情況出現呢?都說越努力越幸運,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反而考不上,其中的原因你知道嗎?
  • 這款花灑讓你每天用「養人」的水洗澡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近網上流行田園風,很多網友驚奇的發現,越是在山間林下走出來的姑娘,越是皮膚白皙水潤,頭髮烏黑有光澤。還包括了平時洗澡所使用的的自來水~要知道國內為了保證自來水流經管道時有消毒的作用,要求每升水中要保留0.05毫升的有效氯,所以國內居民自來水都略帶氯氣味。美國皮膚病學會發言人黛布拉·加裡曼博士表示,氯會使皮膚變得乾燥,有些人可能會感覺到皮膚瘙癢和疼痛。
  • 每天洗澡真的好嗎?這些情況下洗澡有危險!
    但是,洗澡也有不少講究,下面說的這些知識點,你都get了嗎?一周應該洗幾次澡?這些時候不宜洗澡一般來說,無論四季,沐浴時間應在10分鐘左右,不超過20分鐘,成人冬季每周2-3次就已經足夠。但是這個時長和頻率也要根據實際的體力活動和強度做適當調整。洗澡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皮膚過度水合而引起類似皮炎的症狀。洗澡次數過多,會造成皮脂反覆流失,皮膚變得更加脆弱,受不得刺激。
  • 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國家為了反詐騙到底有多努力!
    一方面是心疼受騙人受損失金額如此之大,另一方面是為反詐界的努力不被認可而感到委屈。2015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持續關注詐騙界和反詐騙的各種動態,對「魔與道」「黑與白」兩界交手的過程了如指掌。那麼,被騙後真的就如粉絲說的「警察不管?國家不顧死活」嗎?
  • 古羅馬人為何這麼喜歡洗澡?有悠久的文化傳統
    在古羅馬,洗浴事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羅馬建城到公元前 3 世紀中葉之前,羅馬人的洗浴活動只是基於一種清潔的本能,每天僅僅清洗一下由於勞動而髒了的胳膊和腳,平均每周能在河裡或者屋子的角落裡衝洗一下自己的身體就很難得了。羅馬人的祖先是生活在義大利中部臺伯河岸的一個有節制的,勤勞務實的農耕民族。
  • 為什麼古羅馬水泥比現代水泥更堅固
    古羅馬帝國留下的一些水泥建築在海浪的衝擊中能堅挺千年不倒,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公元1世紀的羅馬作家兼海軍將領老普林尼曾這樣描述當時用於海港建設的水泥:「一旦它接觸海浪並浸在海水中,就變成一個整體石塊,面對海浪堅不可摧,每天都變得更強。」美國猶他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為探索古羅馬水泥的秘密,分析了義大利波佐利港從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水泥建築。
  • 洗澡時搓掉的「泥」,真的是泥嗎?告訴你真相!
    新陳代謝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的,即使每天洗澡,身上也同樣會每天都出現這些「泥」。不過,由於人的體質和生活環境等不同,身上的「泥」的成分也會有一些區別,比如油性皮膚的人身上的「泥」含有的油脂成分多一些,而乾性皮膚的人就是皮屑多一些。為什麼有些人身上泥很多?
  • 古羅馬神話人物
    主要古羅馬神  古羅馬神話對歐洲文化影響較深,天上諸星座原來都是希臘人以神話人物和諸神命名的,但目前學術界使用的都是羅馬名。  雅努斯 Janus 門神,具有前後兩個面孔或四方四個面孔,象徵開始。   朱庇特 Juppiter 神王。相對應於希臘神話的宙斯Zeus.
  • 為了治癒你,你知道「脂肪細胞」們有多努力?
    提到「脂肪」,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油炸食品、肚子上的遊泳圈,及高血壓、脂肪肝等慢病。但其實,脂肪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既能調節體溫、保護內臟,又是眾多美味的「載體」。假如沒了脂肪,人體可能無法正常運行。
  • 為啥每天都洗澡,還是能搓下來很多「泥」?這些髒東西都是什麼?
    洗澡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有的人皮膚都搓紅了,也沒有搓下泥來。也有人不需要很用力,就能搓下很多的泥,儘管自己每天都洗澡。那為什麼能搓下很多泥呢?搓下的泥是越多越好嗎?需不需要用一些搓泥的護膚品?人們很好奇自己天天都洗澡,搓泥也很勤快,但每次都能搓下泥來,就認為自己的皮膚很髒。其實,這個也可能是你泡澡時間太長了,中國的泡澡文化是很流行的,泡澡也是一種養生行為,很多人洗澡沒有一個小時不會結束。皮膚都泡的鬆弛了,保護皮膚的一層物質,也被搓得很乾淨,皮膚沒了保護層,就又會分泌更多的物質。所以,一直這樣循環後,就算每天都洗澡,也能搓下泥來。
  • 帝國時期的古羅馬人吃什麼?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的飲食比較簡單。吃只不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行為,主要食物是穀類和蔬菜,無須特別加工。早餐通常是幾塊麵包加乳酪。午餐是主餐,吃粗麥麵包或麥粥,加上洋白菜、豆類、橄欖等,偶爾還有豬肉和少量的酒。晚餐跟早餐一樣簡單。到帝國時期,古羅馬人的飲食文化發生了很大改變。
  • 為什麼我們蓋不出古羅馬那麼輝煌的大建築呢?
    ▲ 圖拉真記功柱 袁牧近些年由於旁邊的馬路汙染太厲害,把這個柱子燻黑了,羅馬的歷史學家們拿著噴霧一點點清理髒東西。他們來做講座的時候很自豪,說我們在以每天一兩平方釐米的速度前進著,這是他們對待文物的一個態度。哈德良皇帝,他也在羅馬留下非常多紀念碑。這兒過去是他的陵墓,後來叫聖天使堡。
  • 你知道他有多厲害嗎?
    天才軍事家漢尼拔·巴卡,兩千多年前出生於北非的帝國迦太基。終生與羅馬為敵,在數次戰役中,差點把古羅馬帝國的崛起扼殺在搖籃裡。今天我們撥動時間之軸,回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中海,回到西班牙的南部新迦太基古城。還原那一段驚心動魄的年代。
  • 古羅馬防波堤為綠色混凝土提供新思路
    原標題:古羅馬防波堤為綠色混凝土提供新思路  一段浸沒在地中海深處的古羅馬防波堤,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海水侵蝕衝擊,依舊堅而不摧,究竟是什麼讓其如此「厲害」?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由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其耐久性深入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古羅馬人竟然在生產製造混凝土的過程中,就能夠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