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傳》中這樣寫道:「他有兩大願望:一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二是把超級雜交水稻搞成功,以造福全人類。」
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亙古不變,糧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物質基礎。在古代乃至近代社會中,人們或多或少為糧食而發愁,而在如今的社會中,卻很少再有人擔心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了。前者到後者的轉變,離不開一個人,那便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做出的貢獻家喻戶曉,而這樣一位國人皆知的科學家卻在金錢上有過不少的傳言,諸如「身價千億」、「生活奢侈」……事實上,他是精神上的首富,卻是物質上的「貧民」。
近年來,袁隆平的新聞很多,可這些新聞中卻多了許多負面的,諸如有關他生活奢侈的新聞。但這些新聞卻大多是根據一些圖片來解讀的,是帶著嘲諷的解讀。
關於袁隆平是不是生活奢侈,其實單從幾件事就能夠看得出來。他曾經在第五屆中國雜交粳稻科技創新論壇上透露:他每月工資6000多元;他最喜歡的衣服是15元一件的襯衫;坐飛機是經濟艙……
而在近日網絡上所流傳的袁隆平與助理的一段對話也不難看出他一點也不奢侈。
「袁老師,工程院給您發了2019年第一個季度的津貼。」
袁隆平:「2000塊錢?」
助理:「那不止,不止,一萬五。」
袁隆平:「五萬啊!」
助理:「一萬五,一季度!」
袁隆平:「什麼度?」
助理:「一季度。」
袁隆平:「發到哪兒啊?」
助理:「發到你的卡呀~」
袁隆平:「哪個卡?」
助理:「農行記帳卡!」
一個季度一萬五的津貼,對於一位為我國養活上億人的科學家來說,多嗎?我想,是不多的。而在這段簡短的對話中,袁隆平的直率也是過於可愛了。
事實上,袁隆平一早便坦承自己的財富觀:「錢是要的,因為要生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是拿來用的,該用則用,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
此風度,當如範仲淹所寫:「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故而,袁老之風日久可見,無需他人三言兩語判定,他對於我國的貢獻早已讓許多人深知這位科學家的赤子之心了。
20世紀50年代,原本從事紅薯育種研究教學的袁隆平因為國家糧食非常短缺的現狀,他開始從事研究水稻育種。
「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這是袁隆平立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完成。
1956年開始,袁隆平帶領學生開始進行農學實驗。起初的幾年時間裡,水稻的培育一直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使得袁隆平一度很苦惱。幸好,在經過不懈的努力,袁隆平終於發現了水稻中雜交組合存在優勢的情況,他將雜交水稻的組合視為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
1966年時,經過大量實驗的袁隆平發表了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是這篇論文的發表正式拉開了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時,在袁隆平為代表的研究人員不斷努力和實驗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成功誕生了,實現了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的歷史性突破。
而這個突破,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糧食的難題。
1981年時,為雜交水稻培育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袁隆平被授予了新中國首個,亦是唯一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次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96年後,我國農業部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此後從2000年到2016年的這十幾年中,袁隆平團隊先後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級稻目標。
在大多數的印象中,科學家是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的,但袁隆平的「實驗室」是特別的。在他幾十年的水稻生涯中,他從沒有離開過田間,儘管年過八旬,依舊「繼續加油幹」。
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這樣評價他:「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誠然,當袁隆平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當他名滿天下時,他依舊一頭扎進了田地中,繼續奮鬥自己的目標。
「追求高產、更高產、超高產,是我們持之以恆的目的。」這是袁隆平一生的寫照。他每天的工作是循環往復的,早早便到田地裡,而一待便是日落西山。
數十年來,日復一日,不曾錯過,為不曾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他的工作強度。可以說,袁隆平一生的時間裡,有80%的時間是在農田中,與水稻一起度過的。
也是在這裡,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目標,這些目標仿佛天方夜譚,卻又一一實現了。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特別是中國有超過60%的人以稻米為主食,因此提高水稻產量,對保護世界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這是袁隆平數十年來堅持提高水稻產量的原因。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闊,但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少,能夠用於耕地的土地並不多,糧食安全是存在隱患的。
為了解決糧食的隱患問題,2016年的10月14日,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的正式在膠州灣北部成立了,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開始了海水稻的種植研究。
2019年9月18日時,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我國最寒冷的黑龍江省鐵力市成立國內首個「海水稻」寒地育種工作站,並在3個月後,種植出了畝產400公斤的耐鹽鹼稻。
2020年的10月份,在世界糧食安全日這一天,袁隆平團隊對外宣布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海水稻研發所取得了最新階段性成果,即「平均畝產1149.02公斤」,這個數值再度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以及最高紀錄。
這樣的成功依舊無法讓袁隆平滿足,11月時,袁隆平提出了一個更高的目標——「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周年畝產突破3000斤的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
而說出這句話的袁隆平已經90歲了,一個本該在家頤養天年的高齡,他卻告訴所有人:「我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我身體還可以,腦瓜子還清楚,可以繼續做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從『90』後一直搞到『100後』。」
90歲幹到100歲的願望背後是這位偉大科學家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袁隆平始終為提高糧食產量而奮鬥著,他的夢想是簡單的——解決吃飯問題,可也是偉大的——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為了這個簡單而偉大的夢想,如今90歲的袁隆平還在廣袤的土地之上,繼續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
袁隆平的身體力行讓我們一次次地領略到了科學家的風採,堅持理想、為國貢獻,是他為我們樹立的良好典範,亦是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正是在如袁隆平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的帶領下,中國創造出了一個個令世界矚目的奇蹟,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是值得尊重和致敬的人物,又怎能以物質的財富去衡量科學家的貢獻呢?
參考資料:《袁隆平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