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電商平臺交易方式的不斷突破和完善,在網上購買蔬果生鮮冷凍食品已經不是難事。你有沒有注意過,如果是網購海鮮生肉甚至部分需要保鮮的水果時,網商們會在泡沫的包裝盒內放上幾個冰袋來保鮮?因為在生鮮食品的龐大市場中,電商公司們要攻城略地,就必須面對被國際物流行業稱為該領域「珠穆朗瑪峰」地帶的「冷鏈物流」難題,食品的保鮮程度與自身商品銷售量也是息息相關的。這時,這一個不起眼的冰袋就成了冷鏈運輸中的重要一環之一。
目前最常見的冰袋組成包括高吸水樹脂(英語簡稱:SAP)、羧甲基纖維素(英語簡稱:CMC)以及可降低水比熱容的物質(比熱容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用來表示物質提高溫度所需熱量的能力)。SAP是一種帶有大量親水基團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強的吸水功能,且保水性能優良,有增稠、凝膠的作用。CMC是一種天然纖維素,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廣、含量多,其水溶液為中性或鹼性透明黏稠液體,具有增稠、水分保護、粘合、穩定、乳化和懸浮等作用。
SAP和CM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固定形態,不像水那般輕易地隨形而形,從而提高存儲和運輸的便利性。另外聚丙烯酸鈉也會被用作水質穩定劑和增稠劑使用。
由於水具有相對較低的凝固點,和大多數生物體相似。為了改變水的比熱,從而降低凝固點、延長低溫蓄冷時間,硫酸鈉、硝酸鈉和硝酸銨等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熱的無機化合物也常常作為製冷劑而添加進冰袋。
那冰袋是怎麼實現
其保「冰」的功能呢?
其實在冷鏈運輸前,冰袋們已歷經了10小時以上的冷凍,此刻冰袋內填充物呈凝膠冰體狀態。當環境溫度高於冰袋的體溫時,冰袋內的填充物便會發生液化現象,同時從環境中吸收大量的熱,使得箱內環境溫度迅速降低至與冰袋體溫相近的溫度值。這就是冰袋工作的原理。其實「冰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靠冰來降溫,在冷熱交替的期間還是在發生著化學和物理的共同作用。
冰袋的安全性如何?
冰袋常用於水產保鮮,奶製品保鮮,水果飲料冷藏,生物試劑、血漿、疫苗保冷,以及碰傷、發燒等物理降溫領域,為人體的體內和體外的健康提供多重保障;與同樣具有低溫保鮮效果的乾冰相比,冰袋不受航空、火車等運輸方式的限制,而且購買途徑很多,並非只有一線城市才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低溫運輸中的許多麻煩;冰袋之所以能用於蔬果生鮮食品的保鮮作用,其填充物的成分基本是無毒無害的,所以,一般冰袋生產商都會在包裝上印有類似「在不破損的情況下,可重複使用」的字樣,除非是有少數生產廠商在塑料包裝上標明是不可反覆使用的字樣或是在成分中標明填充物有一定毒性的,那這類冰袋不適合重複使用或是破損後應立即丟棄。
冰袋屬於什麼垃圾?
對環境有害嗎?
在已經實行垃圾分類的部分大型城市,還有一個困擾會纏繞著我們,冰袋裡面是化學製品填充的話,如果丟棄不用,會不會對環境有害?該怎麼投入分類的垃圾箱?上文也說了,其實,大部分的冰袋生產廠商會在包裝袋上標明產品是否可以反覆使用或是成分的毒性,如果真有毒性的,便會在醒目區域標明「不可重複使用」或是類似食品乾燥劑一樣標明有毒性。
如果是無害的冰袋,在打開包裝會發現呈凝膠狀的液體,這些填充物無法衝入下水道中的。根據環衛部門工作人員的說法,建議大家將冰袋作為垃圾處理時,可以把冰袋剪開後外層塑料和內部填充物分類投放。塑料外包裝可以作為「可回收垃圾」,填充物無毒的可投入「其他垃圾或幹垃圾」桶,有毒的填充物歸為「有害垃圾」處理。
來源:科普中國 網易新聞客戶端 搜狐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保鮮冰袋是用什麼做的?用完之後怎麼扔?》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