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慶奎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對不少患者來說,醫院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地方。除了對自身病情的擔憂,五花八門的侵入性治療及檢查也讓人畏懼。常說的「暈針」即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就見於10%的人群,「10個好漢1個暈」!
我想理想的檢查應該是這樣的:非侵入性、無痛、花錢又少、副作用輕微、高敏感性及特異性,而且醫生方便床旁操作。本文介紹的冰袋試驗(Ice Pack Test)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
溫度對重症肌無力的影響
重症肌無力(MG)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肌無力和易疲勞性,活動後加重,休息和應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後症狀明顯緩解、減輕。MG相關的肌無力常有受熱加重,而受冷減輕現象。
1960年Simpson(就是那位首次提出MG是一種針對終板蛋白的自身免疫病學說的大神)最早描述了溫度對MG的影響,1974年Borenstein和Desmedt 兩位教授在柳葉刀發文,認為可引起局部溫度升高的活動,如熱水浴、日光浴等,將導致MG患者肌無力、眼瞼下垂明顯加重;相反,局部溫度降低,如吃個冰激凌,喝杯冷飲之後,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的MG患者會感覺吞咽功能有所好轉。
MG肌無力分布特徵——近端重於遠端,由於肢體末端溫度相比近端要低,該肌無力分布特徵是否也與溫度相關呢?以上臨床發現同樣得到相應的電生理結果支持,如肌電圖檢查時患者受檢部位的局部溫度較低,可影響到重複神經電刺激結果,甚至出現假陰性。
溫度對此影響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有如下解釋:
①低溫提高突觸後膜ACh受體對Ach敏感性;
②低溫降低突觸間隙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
Tips: ①MG患者居家室溫不宜過高,應避免熱水浴、蒸桑拿,飲水嗆咳或吞咽困難的患者不宜食用過熱、過燙的食物,眼肌型MG外出時佩戴太陽鏡,如外出度假不應考慮類似三亞等氣候炎熱地區。 ②服用冷飲後,吞咽功能好轉,可能幫助我們鑑別MG相關和神經源性的飲水嗆咳或吞咽困難。 |
冰袋試驗操作方法
冰袋試驗操作簡單,無需專業設備和人員。具體操作為:首先囑患者雙眼向前平視,測量瞳孔軸線上的上下眼瞼邊緣之間的距離,即瞼裂。然後用紗布包裹冰袋,置於下垂眼瞼上方2分鐘,冰敷完畢後迅速地(<10秒)再次測量瞼裂大小,增加2mm以上視為陽性。如圖:
(圖自Liu W W, Chen A. Diagnosing Myasthenia Gravis with an Ice Pack.[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5(19):e39.)
冰袋試驗的臨床驗證
1979年Saavedra發表在Neurology的一篇Letter首次介紹了冰袋試驗(cold test),他觀察了6例典型MG患者,均存在眼瞼下垂,冰袋試驗前後瞼裂大小差異明顯,當為雙側眼瞼下垂時,只有冰敷的一側眼瞼下垂得到改善。
1999年Ophthalmology 發表的這篇研究共納入了40例表現為眼瞼下垂的患者,其中20人為MG,20人為動眼神經麻痺等其它病因。常規冰袋試驗後,MG組20人中有16人(80%)呈現陽性(瞼裂變化>2mm),而對照組20人中無一例陽性,提示敏感性為80%,特異性100%。
該研究並未要求試驗前停服膽鹼酯酶抑制劑,說明即使在用藥的基礎之上,冰袋試驗仍可獲得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趣的是,MG組4例冰袋試驗陰性的患者中,有3例為完全性上瞼下垂,即瞼裂為0 mm,推測可能是因為MG對該處神經肌肉接頭損害較重,單單降低肌肉溫度並不足以明顯改善上瞼提肌功能。
有的人會想,MG的一大特點就是休息後可不同程度緩解的肌無力,那麼冰袋試驗會不會是眼瞼肌肉休息的後果?2000年這項研究即對比分析了冰袋試驗和休息試驗。
也是有MG和非MG的兩組上瞼下垂的患者,結果示MG組中,瞼裂改善中位數休息試驗和冰袋試驗分別是2mm、4.5mm(P<0.001),而非MG組兩試驗後均無瞼裂明顯改善者(>1mm)。由此可見休息的確可使MG患者上瞼下垂有所改善,但冰敷後,則改善更加明顯。
該研究中休息試驗診斷MG敏感性50%,而冰袋試驗可達90%。二者特異性均很高,但冰袋試驗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滕喜龍試驗,儘管安全性較差,但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較高,研究者將冰袋試驗與其進行了對比。該研究樣本量較大,一共納入了156名上瞼下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後進行了滕喜龍和冰袋試驗,結果示滕喜龍試驗陽性的患者冰袋試驗同樣陽性,而滕喜龍試驗陰性的患者冰袋試驗同樣陰性,反映了冰袋試驗與滕喜龍試驗結果的良好一致性。
總結
冰袋試驗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操作簡單,非侵入性,無需專業人員和設備,無副作用,尤其適合於門急診等條件受限的地方。多個臨床研究提示其特異性和敏感性高,尤其是特異性,文獻報導多達97%~100%,至於敏感性,我們還可通過試驗前1天停服膽鹼酯酶抑制劑、冰敷前先行疲勞實驗、重複試驗次數等手段來提高,相當於「加強冰袋試驗」。
目前冰袋試驗的相關研究全部是回顧性隊列或病例對照研究,其診斷有效性仍需一些前瞻性隊列研究驗證,當前MG的最終診斷,建議仍結合血清學及電生理檢查。
Tips: ①該試驗僅適用於臨床表現為眼瞼下垂的MG患者(部分文獻也曾報導冰袋試驗可改善復視症狀)。 ②由於下瞼的位置可能具有個體差異,所以邊緣反射距離(margin reflex distance, MRD)常比瞼裂更精確(有興趣可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③如靜息狀態眼瞼下垂不明顯,先行疲勞試驗誘發。 ④局部溫度過低(<22℃)反而引起肌力降低,造成假陰性(Saavedra曾於試驗中檢測冰敷側眼瞼皮溫為28~29℃)。 ⑤不同時間重複冰袋試驗,可提高其敏感性。 ⑥在條件受限時,如急診室,冰袋試驗應作為MG診斷的一線檢查方法,然而後續長期的免疫抑制治療仍需RNS和血清學特異性抗體確診。 ⑦冰袋製作可用手術用手套,取手指大小即可。 |
參考文獻:
[1] Borenstein S, Desmedt J E. Temperature and weather correlates of myasthenic fatigue[J]. Lancet, 1974, 2(7872):63.
[2] Park J Y, Yang H K, Hwang J M. Diagnostic value of repeated ice tests in the evaluation of ptosis in myasthenia gravis.[J]. Plos One, 2017, 12(5):e0177078.
[3] Mermier C M, Schneider S M, Gurney A B,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Effect of whole-body cooling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6, 38(1):13.
[4] Chatzistefanou K I, Kouris T, Iliakis E, et al. The Ice Pack Tes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yasthenic Diplopia[J]. Ophthalmology, 2009, 116(11):2236-2243.
[5] Browning J, Wallace M, Chana J, et al. Bedside testing for myasthenia gravis: the ice-test[J].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Emj, 2011, 28(8):709-1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