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重症肌無力治療大盤點,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020-11-28 騰訊網

重症肌無力(MG)是一種神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針對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抗原的抗體所介導。本綜述是MG治療策略的更新,簡要介紹了經典的治療選擇,並全面介紹了當前的策略、最近可用的藥物和手術以及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溫馨提示:本文篇幅有點長,但幹活滿滿,文中也將要點內容進行加粗,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概述

重症肌無力(MG)是一種神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針對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抗原的抗體所介導。其主要臨床特徵是疲勞性肌無力,運動可加重。免疫學存在異質性,大約80%的患者乙醯膽鹼受體(AChR)抗體陽性,5%為肌肉特異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體陽性,其餘15%的患者為兩者血清陰性。對於血清陰性患者,已報導了一些新抗體,如LRP4和cortactin。

AChR抗體主要是IgG1和IgG3,它們與骨骼肌纖維中的突觸後AChR結合併通過三種機制致病:(1)阻斷AChR;(2)交聯、內化和破壞AChR;(3)補體激活和破壞突觸後肌膜。然而,抗MuSK抗體是IgG4抗體,與突觸後MuSK結合時會抑制凝集素誘導的AChR聚集。臨床上,肌無力分布也有所不同,表現為單純的眼肌型或全身型,嚴重程度可為輕度或危及生命。有些患者存在胸腺異常,例如胸腺瘤或增生,而有些正常或胸腺萎縮。最近研究根據發病年齡提出表型的差異。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於對疾病和患者分類有了更好的了解,MG患者的預後得到了明顯改善,使得新的治療選擇和治療方法得以發展。本綜述是MG治療策略的更新,簡要介紹了經典的治療選擇,並全面介紹了當前的策略、最近可用的藥物和手術以及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

目前的治療

1. 藥物治療

圖1

(1)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主要是對症治療,其作用是增加神經肌肉接頭處的乙醯膽鹼,從而使其能夠與AChRs結合。吡啶斯的明是最常用的藥物,其劑量取決於患者的症狀、日常活動、對藥物的反應以及是否存在副作用(主要是腹痛和/或腹瀉)。單獨使用吡啶斯的明治療通常不能完全控制臨床症狀。但對某些患者,單藥應用可能就足夠。吡啶斯的明對抗MuSK抗體陽性患者的療效通常為部分性。

(2)免疫抑制劑

強的松

類固醇是MG的一線免疫抑制治療,與免疫亞型無關。強的松1 mg/kg/天口服是一般性MG的推薦初始劑量。有些患者開始使用潑尼松時會出現臨床惡化的情況,因此建議起病較晚的患者和延髓症狀起病的患者住院治療,以短期大劑量潑尼松開始,以確保可以及時處理併發症。低劑量潑尼松可能僅應用於眼肌型患者。一旦症狀改善(通常在4-6周後),劑量逐漸減至隔日一次,以提高耐受性並減少副作用。最後,劑量應減至控制症狀的最低劑量,並且通常要長期保持(10-20 mg/天)。當類固醇不能完全改善疾病,或需要大劑量類固醇時,則需第二種免疫抑制劑。由於這些免疫抑制劑的延遲作用,潑尼松可能需與免疫抑制劑(主要是硫唑嘌呤或黴酚酸酯)同時開始使用。

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是一種嘌呤類抗代謝物,可有效預防復發並作為類固醇保留劑使用,通常8-12個月起效。劑量通常為每日最高3 mg/kg體重。用藥前應先檢測硫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的活性,並根據結果調整劑量。該藥耐受性好,很少出現副作用。在罕見的缺乏TPMT的情況下,由於存在骨髓毒性的風險,不應使用該藥。硫唑嘌呤不被認為具有致畸性,因此如果需要,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

黴酚酸酯

環孢菌素

環孢菌素抑制鈣調磷酸酶活性,並選擇性地阻斷細胞因子,特別是IL-2的轉錄。最高劑量為150 mg,每天兩次。血清水平應為100–150 ng/ml,並應定期監測。環孢黴素的作用在1-2個月後出現,比硫唑嘌呤和黴酚酸酯更快,因此它經常用於嚴重無力患者。應用該藥時可減少類固醇的劑量,特別是當硫唑嘌呤和黴酚酸酯無效或不能耐受時。副作用主要是毒性大,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和血細胞計數;還可能出現高脂血症或肝功能異常,因此也應檢測並治療;其他副作用還有毛髮增多和牙齦增生。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FK-506)的作用與環孢菌素相同,並最終阻斷IL-2轉錄。幾項非對照研究表明他克莫司有助於難治性MG的治療,兩項對照研究未能證明其作為類固醇保留劑使患者獲益。他克莫司通常以0.1 mg/kg/天的劑量分兩次服用,應定期監測血清水平,並據此調整劑量。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震顫;其他常見的副作用有高血糖、高血壓、失眠、噁心或腹瀉、頭痛和腎功能不全;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有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PRES)。

利妥昔單抗

利妥昔單抗是針對CD20的單克隆抗體,可導致循環B細胞耗竭。該藥尚未被批准用於MG的治療,但臨床上也應用於MG。有研究證明利妥昔單抗是治療難治性MG的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在抗MuSK 抗體陽性MG患者中,其療效尤為顯著,明顯改善臨床症狀,並明顯降低抗MuSK抗體滴度。利妥昔單抗對抗AChR抗體陽性MG也有幫助,但反應率較低。對於血清抗體陰性的MG患者,目前研究尚有限。

通常僅在臨床復發時才需重複輸注。對利妥昔單抗反應良好的抗AChR抗體陽性 MG患者通常需要重複輸注。抗AChR抗體和CD20+ B細胞的檢測對否需要重新輸注無預測作用,但CD27+記憶B細胞水平可能是有預後作用的生物標誌物。

目前研究報導了幾種輸注方案,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周一次以375 mg/m2體表面積的劑量給藥,持續4周,然後在1和2個月後再給藥兩次。利妥昔單抗耐受性好,副作用很少見,頭痛、噁心和流感樣症狀是最常見的副作用,有時會在輸注過程中出現。其他可能會出現的嚴重副作用有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肝炎和結核病血清學檢查應在用藥前進行檢查。

抗MuSK抗體陽性MG患者主要有嚴重的延髓和呼吸系統疾病,通常對乙醯膽鹼抑制劑、標準免疫抑制劑和免疫球蛋白的反應較差。但如上所述,它們對利妥昔單抗反應較好。因此,如果抗MuSK抗體陽性MG患者對潑尼松療效不佳則可考慮應用利妥昔單抗。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是葉酸代謝的拮抗劑。近期一項針對抗AChR抗體陽性全身性MG患者每周口服甲氨蝶呤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表明,它非類固醇保留劑。儘管它可能在對其他類固醇保留劑無反應的患者中考慮使用,但在MG中很少使用。

環磷醯胺

環磷醯胺是一種DNA烷基化劑,在肝臟生物轉化為活性細胞毒性代謝物後,主要通過核酸的共價交聯起作用,導致DNA複製不成對和DNA結構受損。該藥最初作為抗腫瘤藥,但已顯示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非常有效。當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可用於難治性MG,可靜脈或口服給藥,但標準劑量尚無共識。可首先給予750 mg/m2體表面積的劑量靜脈注射,隨後口服治療(每周六次50 mg;一旦患者臨床穩定,應逐步減少劑量),最大累積劑量不得超過50 g。儘管該藥起效快、廣泛獲得且廉價,但由於其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如不育、骨髓抑制、膀胱炎和膀胱癌,通常被用作最後一線藥物。

(3)免疫調節劑

當患者出現嚴重無力時,免疫調節劑通常作為緊急治療措施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漿置換均被證明有效。兩者對迅速改善嚴重症狀非常有用,直到免疫抑制劑起效為止。兩者之間的選擇主要取決於每個中心的可用性。在極少數情況下,當患者對免疫抑制劑無反應時,它們可用作維持治療。

(4)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通常以2 g/kg體重的劑量連續給藥三到五天,明顯療效需要大約7-15天。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它們與血漿置換一樣有效,但它們可廣泛獲得,易於管理且通常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發燒、噁心或皮疹。無菌性腦膜炎或血栓形成很少見,但更為嚴重。儘管MG患者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但一些患者仍需要定期給予IVIG。對於這部分患者,皮下免疫球蛋白可能是一種有價值的選擇。

(5)血漿置換

通常每隔一天進行五到七次血漿置換。有時,需要更多的置換才能達到疾病的穩定。血漿置換的療效是因抗體和其他體液因子如補體產物的清除。其臨床療效迅速,但持續時間報導不一。血漿置換需要中央靜脈通路(鎖骨下或股骨)和複雜的醫院環境。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與中心靜脈通路有關的併發症,例如失血、血腫或感染、手術過程中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或低血鈣水平。

(6)胸腺切除術

MG患者的胸腺切除術已成為一種治療選擇,是基於手術切除胸腺後MG和胸腺瘤患者的臨床改善。幾十年來,與胸腺瘤無關的MG患者根據經驗進行了胸腺切除術。由於其他緊急治療選擇(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胸腺切除術有所減少。此外,由於手術併發症,患者有時不願手術。

儘管胸腺切除術使胸腺瘤患者明天獲益,但在過去幾十年中,與胸腺瘤無關的MG胸腺切除術的療效結論不一。最近,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對無胸腺瘤AChR抗體陽性的MG患者進行了研究,3年隨訪結果顯示與非經胸腺切除術相比,經胸腺切除的患者臨床改善更明顯、潑尼松需求減少、復發率降低。因此,目前建議將胸腺切除術用於:(1)與胸腺瘤相關的MG患者,以及(2)65歲以下與胸腺瘤無關的抗AChR抗體陽性MG患者。

不建議將抗胸腺切除術用於抗MuSK或抗LPR4 MG患者,其對血清陰性患者的有效性尚存爭議。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胸腺切除術在全身AChR陽性MG患者和血清陰性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沒有明顯差異。因此,歐洲神經學會聯合會(EFNS)專家委員會建議對全身性血清陰性MG的患者進行手術。

胸腺切除術有兩種手術方法:正中胸骨切開術和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

正中胸骨切開術

胸外科醫師使用沿胸骨的垂直內切口,將其分開以進入縱隔並切除胸腺瘤或胸腺。該手術的主要併發症是失血、胸膜引流和胸骨傷口感染。更常見的併發症是手術後疼痛和肥厚性瘢痕。患者通常需要更長的住院時間,需要更多的藥物來控制疼痛,需要更多的操作來解決手術併發症。

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

胸外科醫師使用內窺鏡雙側通道完全切除胸腺瘤或胸腺而不破壞組織。大胸腺或胸腺可能無法使用這種方法。如果出現併發症,例如失血,一些患者可能在手術過程中需要胸骨切開。

最近的研究顯示,VATS可使胸腺瘤患者具有相同的腫瘤學結局,但降低了術中失血和術後胸膜引流等併發症的發生頻率,縮短了術後住院時間。對於非胸腺瘤患者,使用正中胸骨切開術顯示出胸腺切除術的療效。但VATS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最近的研究表明,對於非胸腺型MG患者,其結局與通過胸骨切開術實現的結局相當,而且恢復更快。因此,在經驗豐富的中心,這種微創手術比胸骨切開術更可取。

新興療法

1. 皮下免疫球蛋白

皮下免疫球蛋白(SCIG)的療效與IVIG相似。一項針對輕至中度MG急性加重的研究表明,MG患者對每周給以與IVIG相當劑量的SCIG耐受良好,安全且有效。這種治療可能對靜脈通路不佳的患者特別是定期靜脈注射IVIG以控制MG症狀的患者有所幫助,因為SCIG可使血清水平更穩定。但尚需研究來證明SCIG是否與長期IVIG給藥同樣有效維持臨床緩解。

2. 依庫麗單抗

依庫麗單抗是針對補體C5的單克隆抗體,可防止抗AChR抗體導致的膜攻擊複合物(MAC)產生。針對難治性MG、隨訪26周的研究中,依庫麗單抗在第1天以及第1、2和3周的劑量為900 mg;第4周1200mg;此後每兩周給予1200 mg的維持劑量。有必要對腦膜炎奈瑟菌進行疫苗接種。研究結果顯示,從基線到隨訪結束之間,治療組與安慰劑組之間的統計學差異僅見於次要結局(MG加重,搶救治療需要),而主要終點(MG日常活動評分)無差異。該治療的療效在4-8周內出現。試驗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痛和上呼吸道感染。儘管依庫麗單抗已被批准用於難治性MG患者,但其極其昂貴的價格(每年至少45萬歐元)可能是其使用的主要限制

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

近年來有些新的分子應用於MG的治療。本綜述總結了那些已結束的II期臨床試驗並取得陽性結果但至今尚未在臨床上使用的藥物

1. 新生的Fc受體(FcRn)拮抗劑

FcRn拮抗劑是與FcRn結合的分子,在IgG穩態和分解代謝中起作用,並阻斷IgG循環,縮短IgG抗體的半衰期並導致引起疾病的IgG自身抗體減少。Efgartigimod(ARGX-113)是IgG1衍生的Fc片段,與FcRn結合。在一項II期臨床試驗(隨訪11周)中,與安慰劑相比,Efgartigimod可改善MG。此外,Efgartigimod明顯降低了所有IgG亞類,包括特異性的抗AChR自身抗體。現在,III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目前正在試驗的分子還有UCB7665-rozanolixizumab(II期完成,III期正在進行)和M281(II期正在進行)。

2. 其他補體抑制劑

Zilucoplan是補體成分5皮下自給藥大環肽抑制劑。最近的一項II期臨床試驗(檢測了低劑量或高劑量的zilucoplan)顯示,治療12周具有明顯的療效。

Ravulizumab(ALXN1210)是一種長效補體C5抑制劑,每年僅需給藥六次。目前正在進行針對全身MG患者的III期試驗。

體育鍛鍊

一旦免疫療法使疾病穩定,應鼓勵所有MG患者進行體育鍛鍊。最近的研究證明,這不僅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很重要,而且對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也很重要。控制MG症狀後進行體育鍛鍊似乎是安全的,並且可能有助於患者的心理健康。

避免使用的藥物

幾種藥物與MG的惡化有關,應儘可能避免使用,或在絕對需要時謹慎使用。儘管從傳統上講,避免使用的藥物清單非常長,但如今人們認為肉毒桿菌毒素、筒箭毒鹼藥和D-青黴胺是應避免的藥物。其他被禁止使用的藥物(許多抗生素、奎寧、α-幹擾素、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碘造影劑)需要重新審查,因為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們會使MG惡化

最近,已證明一些用於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稱為檢查點抑制劑,可觸發MG。檢查點抑制劑是靶向CTLA4(ipilimumab)、PD-1(pembrolizumab和nivolimumab)和PD-L1(atezollizumab、avelumab和durvalumab)的單克隆抗體

儘管它們治療癌症的益處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們的作用可能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神經肌肉系統。具體而言,它們可能觸發MG,但所涉及的生理病理根本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檢查點抑制劑可能誘發MG或使MG患者惡化。相信用這些藥物治療的患者中不到1%會出現MG。高水平的肌酸激酶很常見,因為它們也會引發壞死性肌炎。診斷和治療這些患者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可能患有重症肌無力,並且通常對類固醇,IVIG和血漿置換反應良好。

醫脈通編譯自:Myasthenia Gravis Treatment Updates.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 (2020) 22:24.

相關焦點

  • 重症肌無力發病率高,眾多患者給自己判定死刑,但它並非治療無方
    導語:「醫生,醫生,快幫我看看」大學生小李慌亂的說「醫生,我天天都健身,但是最近發現我的手腿力量越來越小,而且常常蹲下去再想站起來就很困難,之前到了診所看過了骨科,也並沒有發現什麼事,我這是怎麼了?」神經內科醫生看了看,根據小李所說病徵答到「這是很典型的重症肌無力,看骨科當然沒用。」
  • 中英104.1 | 重症肌無力的自身抗體特性及其對治療的啟示(一)--廖文靜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由自身抗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以神經肌肉接頭為靶點,導致肌無力和肌疲勞。近來對此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對症治療、免疫調節劑、血漿置換、胸腺切除術及支持療法等。這些亞型以臨床特徵,發病機制,預後,及其對治療的反應而分類。因此,依據不同病人各自疾病亞型及其他可能的疾病生物學標記如抗細胞質肌蛋白抗體,實施對應的治療方案,病人可能獲益更多。這裡,我們討論不同的MG亞型,MG相關抗體的對應檢測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以及這些抗體檢測結果用於指導最佳治療方案的價值。理解這些因素有助於判定如何在現有治療方案中選擇對每個MG病人最合理的治療。
  • 幹細胞治療重症肌無力開啟不治之症希望之門
    隨著分子學與細胞生物技術的發展,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的臨床實踐中,並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而且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病。其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四到十萬分之六左右,如何有效的治療重症肌無力就成了一個難題。  目前治療臨床上多採用抗乙醯膽鹼酯酶藥、腎上腺皮質激素、胸腺放療或切除,危重患者用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等,但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雖然可暫時緩解病情,但無法根治。臨床上好發眼肌、咽喉肌和四肢肌。
  • 重症肌無力,你究竟有幾個壞抗體?
    下面我們數數這些重症肌無力的抗體們,給他們分分型。首先,大師兄仍然是AChR,多年的江湖地位不是蓋的;老二是MUSK(muscle specific kinase)抗體;最年輕的三弟是LRP4(lipoprotein-related protein 4)。下圖很好的顯示了三者的份量和喜歡侵犯的部位,後面我們對這三兄弟稍加介紹。
  • 間充質幹細胞或可成為治療重症肌無力的理想種子細胞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gravis,MG)是神經肌肉接頭處因自身抗體破壞突觸後膜導致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疾病。臨床表現為骨骼波動性無力、不耐疲勞,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症狀多分布於眼部、四肢肌肉,嚴重者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衰竭(肌無力危象)。
  • 四肢乏力疲勞可不能大意,可能是重症肌無力的前兆,需要十分注意
    01你了解重症肌無力嗎?和自身免疫系統密切相關,還需保持高度警惕1、什麼是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是神經肌肉疾病之一,主要累及在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上乙醯膽鹼受體的傳遞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據統計,目前中國重症肌無力的年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 重症肌無力的診斷方式有許多,情況不同,進行的檢查也不盡相同
    導語: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它的主要症狀是漸進性骨骼肌無力,該病的典型特徵是睡覺時輕,白天就會加重,初期身體會出現輕度閉眼、上瞼下垂現象,面無表情、咀嚼和吞咽也會變得困難,鼻腔內的液體反流伴隨著鼻音過大,點頭頻繁,甚至導致呼吸肌受累,最終導致呼吸衰竭。
  • 海軍總醫院神經內科姚生:談談「肌無力」
    首先想請您為我們解釋一下,肌無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姚生:說到「肌無力」這個問題,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很多人會把「肌無力」這三個字會打到網上搜索,搜索出來以後往往是一個「重症肌無力」,實際上「肌無力」和「重症肌無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肌無力」是一個症狀,而「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疾病。
  • 全國中醫疑難病專家劉泉鵬:重症肌無力疾病的主要症狀分析是什麼呢?
    重症肌無力主要症狀有哪些呢?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屬於一種免疫性的疾病,是因為橫紋的肌肉接頭發生傳導障礙而引起的。因為重症肌無力患者可能會引發其他的併發症,所以如果發現自身及家屬有重症肌無力的症狀應該及時的治療,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那麼,重症肌無力主要症狀分析是什麼呢?
  • 簡便易行的重症肌無力冰袋試驗,你用過嗎?
    除了對自身病情的擔憂,五花八門的侵入性治療及檢查也讓人畏懼。常說的「暈針」即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就見於10%的人群,「10個好漢1個暈」!我想理想的檢查應該是這樣的:非侵入性、無痛、花錢又少、副作用輕微、高敏感性及特異性,而且醫生方便床旁操作。本文介紹的冰袋試驗(Ice Pack Test)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
  • 重症肌無力患者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數目減少
    重症肌無力這種疾病引發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具體的還沒喲確定,生活中一些不正確的習慣都會引發,重症肌無力患者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數目減少誘發重症肌無力病發的確切機理目前尚不明確,但是有關該病的研究還是很多的。
  • 中醫內科劉泉鵬大夫:重症肌無力疾病對身體的危害有哪些?應該怎麼辦?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橫紋肌神經肌肉接頭點處傳導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易疲勞晨輕暮重、休息或用膽鹼酯酶抑制藥後減輕為特點。常累及眼外肌、咀嚼肌、吞咽肌和呼吸肌。嚴重者球麻痺。受累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時而異,而並非某一神經受損時出現的麻痺表現。
  • 再鼎醫藥1.75億美元引進重症肌無力新藥!加碼布局自身免疫疾病業務
    此外,Argenx也與強生達成合作,共同開發cusatuzumab(CD70單抗,II期)用於治療血液腫瘤;Argenx另有數個針對c-Met、補體C2、IL-22R等靶點的早期資產。  Efgartigimod:有望填補重症肌無力治療空白  新生兒晶體片段受體(FcRn)在全身中都有廣泛表達,在阻止IgG抗體的降解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 救命藥「溴吡斯的明片」斷貨了 蘭州重症肌無力患者遭遇大難題
    原標題:救命藥「溴吡斯的明片」斷貨了 蘭州重症肌無力患者遭遇大難題 > 11月17日,家住西固區的七旬王老太撥打蘭州晨報新聞熱線96555反映稱,她是一名重症肌無力患者,需要常年持續服用一款名叫「溴吡斯的明片」的藥品來緩解病情。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特別是他們陸續看到中國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治療方面的報導,這部分重症患者怎麼治好的、用了什麼方法?學界非常感興趣。因此,希望我從免疫學的角度向國際同行介紹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特點以及對臨床治療和相關藥物研發的啟示。《中國科學報》有別於之前的綜述長文,這篇評述為何僅2頁?您想通過這篇評述,陳述什麼觀點?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本文將就NET生物學特性、NET在重症哮喘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以及靶向NET治療重症哮喘的價值做一綜述。一、NET生物學特性作為一種新型抗菌防禦系統,NET可阻礙病原菌擴散[4]。約5%~10%哮喘患者即使長期應用ICS/LABA,仍出現不可逆性氣流阻塞,需反覆急診就醫和住院治療。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將經過第4步治療(緩解藥物加2種或更多的控制藥物)尚未達到可控制水平的哮喘,稱為重症哮喘。重症哮喘急診就醫率和住院率分別為輕、中度哮喘的15倍和20倍。顯然,亟需闡明重症哮喘的發病機制,並據此研發新的精準治療方法。
  • 新冠肺炎抗體檢測最全攻略,你想知道的這裡都有
    今年5月,英國政府宣布,對於那些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SARS-CoV-2的抽血者,即使「沒有特定的臨床症狀」,也應該進行抗體測試。 然而,關於醫生如何解釋這些結果或明確抗體檢測的臨床路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指導。9月8日,BMJ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抗體檢測進行了詳細的盤點。
  • 神經肌肉病的 IVIg 治療指南
    B級證據:IVIg在治療中度或重度重症肌無力及多灶性運動神經病患者有效。不贊成聯合應用IVIg和血漿置換治療格林巴利症候群。 C級證據:IVIg治療無反應性皮肌炎及Lambert-Eaton肌無力症候群患者可能有效。
  • 慢病檢診,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慢病檢診,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2020-11-04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人體器官捐獻,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關於人體器官捐獻,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020-07-24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