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約650年-670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他的詩文對扭轉以上官體為代表的宮廷詩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代表作是《滕王閣序》。
首先看題目 ,少府就是官職,之,到,往的意思,蜀州,今天的四川崇州,為了表示尊敬沒有直呼其名
,送杜少府去蜀州赴任。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就是皇宮門前的望樓,指長安,輔,拱衛,五津指蜀州,詩人直入主題,寫出了送別友人的地點和要去的地方。美麗雄偉 的長安城由三秦拱衛,穿過雲煙遙望著五津,看似指點江山,實則戀戀不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君,您的意思,宦遊人,在外做官的人,和您在此分別心裡不是滋味,一樣的經歷為官身不由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被人歷代傳順,只要在世界上有你這樣的知己,縱然你在海角天涯我們也可以像鄰居一樣沒有任何距離,看上去詩人好像用這樣的語音勸慰友人 ,實際上同時也在安慰自己,在唐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為官不知幾時,此次分別,再相見不知何時,詩人心裡明明白白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必不用的意思,歧路,三岔路口,沾巾,淚水灑落在衣服,不要在岔路口,兒女情長般的哭哭啼啼淚水弄溼衣服。
送別詩在唐詩中有很多,王勃的這首較為著名,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現代人朗朗上口,已經成為朋友間表達情感的標杆名句,與別的送別詩不同,詩句中更多是勸勉友人坦然面對,格調由悲涼轉為豪放。我們雖然體會不到當時詩人的心境,但從詩句中可以看到其樂觀的心態。知己難求,而和知己分別,在唐朝幾乎和生離死別一樣,當時的交通工具只有以馬代步,道路崎嶇不平,信息不明,如何探知友人的境況,再見又在什麼時候,真的無法想像。我們現在的送別只是空間有了距離,我在上海,你回青島老家,隨時能夠知道你的方位,可以看到你此時此刻的狀態,真正的天涯若比鄰,和王勃的送別不可同日而語,也就體會不到送別的真實狀況,幸福的現代人!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