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對於王勃詩文的印象,除了那篇千古絕唱《滕王閣序》,還有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如今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也是唐代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多人小學就會背了。按道理來說,它這麼通俗易懂,理解起來應該不難,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它卻難住了百人團41人,這是為何?我們先來看看題目: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鄰」是什麼意思?
A.和鄰劇比較 B.近鄰 C.像鄰居一樣
這道題的答案是B,其中的「比」字並不做「像」的意思,比鄰合起來就是一個固定名詞,意思是近鄰。作為一線教師,我在教這首詩時,就有同學認為王勃這句詩寫得有問題,他認為「天涯若比鄰」中的「若」已經是像的意思,為何後面又加上一個「比」字,太囉嗦了吧!這位同學之所以會這樣想,就是沒有把「比鄰」二字當成一個整體看。
早在漢書中,比鄰就有近鄰這一層涵義。《漢書·孫寶傳》中曾有「祭灶請比鄰」這樣的描寫,這裡的比鄰就是近鄰。所以,王勃這句詩寫得並不囉嗦。百人團之所以會有41人答錯,就在於沒有認真理解字句的意思,太想當然了。如果選A或者C選項,顯然「若」就和「比」的意思是重複的,王勃寫詩怎麼可能這麼不講究?
事實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看似大白話,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上。
首先,王勃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首詩是王勃少年時在長安所寫,大家不要誤會,詩題中的「杜少府」不是詩聖杜甫,杜甫那時候還沒有出生。對於這位杜少府是誰,其實文史專家們是認真研究了很久的。
少府在唐代是縣尉的稱謂,官職並不大。而且這位少府應該不算什麼名人,不然連李白《贈汪倫》中的汪倫《全唐詩》都註解裡注了幾筆,為何對他卻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
官不大,也不是什麼名流,為何就能讓一向清高傲氣的王勃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呢?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問題。原因就在三、四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他們同為漂泊在外離開故鄉為官的人,這本身就已經有一層離愁了,現在他們也要分別,那自然就是愁上加愁了。這種感情很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如果白居易當初不是自己被貶外地,見到琵琶女時應該也不會有這麼深的感觸。所以王勃這首詩,每一句之間是有很強的聯繫性的。
其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感慨,並非王勃首創,他是在化用曹植的詩句。
曹植曾寫過一篇五言詩,詩名叫《贈白馬王彪》,其中有這樣幾句:
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節選)
王勃化用的正是「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這10個字。看了曹植的原詩,是不是覺得王勃確實很牛。他把人家的「四海」改成「海內」,更具體了。再加上了「知己」一這意象,立足點就在友情上,與後一句也更加契合。最後曹植說「萬裡猶比鄰」,王勃就它放大到天涯,因為萬裡沒有宦遊的滄桑感,但天涯這兩個字是有的。意思還是那麼個意思,但改寫後格局顯然更大,這也是王勃詩會更火的原因,它保留住了精髓,又寫出了新的格局。
王勃確實是一個天才型的詩人。除了這句詩外,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實也是模仿,仿的是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又是一個成功的模仿典範,仿得讓人記不住原詩,仿出了大氣和自己的特色。
王勃6歲能寫詩文,10歲飽覽六經,年少的他對古詩詞的涉獵範圍是極廣的,這也正是他哪怕是模仿前人,也能仿出千古名句的原因。筆者經常在想,若他不是27歲(虛歲)就離世了,還會有多少名篇問世,一聲嘆息。王勃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家現在理解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