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探測器B——通過藝術將愛因斯坦的理論引入生活

2020-10-21 蔚知空間

藝術家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能夠彌合想像和插圖之間的鴻溝,甚至能將最深奧和形上學的概念引入生活。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一過程的理解非常透徹,他們努力使新的理論、實驗和技術得以存在。

這一過程的顯著例子是藝術家巴倫·斯託裡(Barron Storey)在20世紀80年代末試圖將史丹福大學重力探測器B團隊的想法公之於眾。

重力探測器B是什麼?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重力探測器B於2004年4月2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由德爾塔Ⅱ7920發射升空,是史丹福大學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合作項目,旨在通過測量4個陀螺儀轉向地球旋轉方向的微小變化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重要預測,即時間和空間不僅會因地球等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彎曲,大質量物體的旋轉還會拖動周圍時空結構發生扭曲,這兩項預測分別被稱為「惻地效應」和「結構拖曳」。

2004年8月24日,重力探測器開始科學運行並持續50個星期。飛行器傳回多於1000吉字節的數據。因為液體氦耗盡,數據收集工作在2005年9月29日結束。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深深植根於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理論和實驗的大框架中。他自己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確立了光速作為信號傳播的上限,並打破了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

理論和實驗背景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重力探測器B本質上是NASA執行的一項藉助陀螺儀的相對論性實驗。這項實驗的主要研究人員是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並主要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包完成。之所以命名為引力探測器B,是因為它被看作是第二個在太空中進行的引力實驗,這是相對於1976年發射的引力探測器A而言的。

這項任務包括對地球引力場中的兩種廣義相對論效應進行測量:參考系拖拽和測地線效應。這兩種效應在此之前還未曾被精確測量過,至少從沒有達到過這次引力探測器B所預計將達到的精確量級。

奧納德·希夫與重力探測器B的誕生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重力探測器B的概念最初來源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喬治·普克(George Pugh),他當時(1959年)在美國國防部工作;其後(1960年)在普克的建議下,史丹福大學當時的物理系主任列奧納德·希夫(Leonard Schiff)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討論。1961年這一建議被提送到NASA,1964年NASA批准了這個提議的研究資金。

四個陀螺儀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重力探測器B的主要裝備是4個超高精度的陀螺儀,穩定性是最好的導航陀螺儀的一百萬倍。當重力探測器B在距離地球約640km的極地軌道上運轉時,4個陀螺儀自轉軸同時對準遙遠恆星——IM Pegasi。觀測結果是,由於受地球引力拖曳,陀螺儀自轉軸方向發生了可測量的細微偏移,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

超導性與SQUIDs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讀取一個完美圓形物體的自旋方向,給史丹福大學的實驗人員帶來了一個複雜而關鍵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開發一種方法來觀察或「讀出」陀螺儀的旋轉方向與時空的曲率和旋轉的關係。

望遠鏡和石英塊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隨著陀螺儀將它們的自旋方向傳送給超導量子幹涉儀(SQUIDs),科學家仍然需要一些東西作為陀螺儀自旋方向的參考點。解決方案是一個14英寸長的熔融石英望遠鏡,其5.6英寸的孔徑與導星IM Pegasi的相對照。

杜瓦瓶和液態氦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將實驗有效載荷保持在1.8開爾文附近的任務落在一種稱為杜瓦瓶的真空夾套裝置上。之所以要求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是使分子間運動產生的擾動最小化的要求,同時能使構成陀螺儀組件的鉛和鈮具有超導電性。

太空飛行器和軌道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完全集成的重力探測器B全長5米,直徑1.6米,是飛行器與實驗完全同步的傑出例子。軌道為640公裡×646公裡(390英裡×401英裡),傾角90°。

關鍵技術和衍生產品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為了將Schiff的想法變成現實,重力探測器B團隊需要發明和驗證物理學和工程學方面的幾項新技術。一個例子就是多孔塞——一種設計用來控制超流氦在進入軌道後從杜瓦瓶的出口逸出的裝置。

準備發射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早期幾十年的發展見證了在概念開發、技術設計和原型生產領域的大部分工作。然而,隨著重力探測器B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NASA的飛行計劃,管理人員採納了「增量原型」的概念。這種方法要求快速開發和測試硬體。

團隊成員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重力探測器B最重要的方面是一個過程長期的首席研究員,弗朗西斯·伊夫利特(Francis Everitt)博士被稱作跨學科的發明者。NASA曾經出於考慮三度取消了這一計劃,分別是在1989年、1993年和1995年。然而它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弗朗西斯·伊夫利特在其中所作的政治斡旋。

結果和影響

圖片來源:Stanford University/Barron Storey

自2004年4月20日發射後,重力探測器B於2004年8月28日開始收集數據,並於2005年8月14日結束。引力探測器B的最初結果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測地線效應的精確度達到了誤差小於1%,而所期望的參考系拖拽效應的信號強度則和當前的噪聲強度處於同一量級。

NASA在2011年5月4日發布消息稱,該局2004年發射的重力探測器B已經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兩項關鍵預測。這項研究成果已被美國《物理評論通訊》雜誌接受並發表。

— 完 —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蔚知空間

如果喜歡,請點讚or分享吧!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比心❤❤❤

相關焦點

  • 新理論表明,光子可以揭示「質量與重力」形成的原因
    然而,一種新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將測量光的粒子重力互動,可以改變這種一無所知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回答關於暗能量和宇宙膨脹的重大問題。通過測量雷射在長距離移動所需的時間,探測器會注意到時空大小的變化。但變化微乎其微,需要非常敏感的設備和統計方法來檢測。在一篇新的論文中,三位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激進的新方法:抓捕引力波,通過尋找引力子之間直接相互作用的影響-攜帶引力的理論粒子-光子,組成光的粒子。通過研究這些光子與引力子的相互作用,應該能夠重建引力波的性質,這篇新論文的合著者,也是印度喬德布爾印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
  • 天基重力波探測器的雷射原型
    LISA將通過在太空中部署重力波檢測系統來補充地面重力波探測器,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NSF於2016年宣布,LIGO首次對引力波,時空結構中的漣漪進行了直接觀測,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00年前在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LIGO和LISA觀測站均依靠雷射來檢測引力波。
  • 時間扭曲,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751期 據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科學家拍攝到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星系團,這個星系團依靠自身強大的引力場將周圍時空扭曲。當然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科學家看到一個星系團將周圍時空扭曲時,總是想起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一次又一次驗證了這個理論。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呢?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曾說過:「很難將牛頓引力理論與其力的瞬時傳播相協調,使之符合狹義相對論的要求;然而,愛因斯坦卻解決了這一問題,相對論理論也由此誕生——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
  • 相對論:愛因斯坦理論背後的思想實驗!
    有人可能會合理地認為,在20世紀早期,地球上有幾個人像愛因斯坦一樣聰明,但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思考。在他7年的探索新引力理論的旅程中,他的直覺發生了驚人的跳躍——在他計算出這些新想法過程中,中間穿插著一些意味深長的停頓。所有這些努力的結果就是我們對引力的現代理解,在愛因斯坦之後的一個世紀裡沒有改變。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進入地球軌道 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但這仍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這個設計存在缺陷,因為太空人會在重力和失重環境之間來回切換 GLS的部分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在科幻作品中,星際飛船要麼利用某種特殊裝置產生重力,要麼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前一種設想很像超光速引擎,利用完全虛構或者只在理論上可行的物理學;後一種設想則完全具有可行性。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藝術概念圖,SpaceX的「星際飛船」進入地球軌道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但這仍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現在,太空探索任務的規劃人員和工程師正在研究各種設想。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設想將成為現實,讓太空人近50年來第一次飛出低地球軌道。
  • 1919年兩支遠徵隊觀測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
    大質量天體的引力漩渦導致的時空彎曲,甚至可以影響通過的光線,如遠方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也會被彎曲。愛因斯坦這個預言在廣義相對論發表不久就被科學界所證實。只有日全食時有可能觀測到這種現象,這正是愛丁頓帶領遠徵考察隊到最佳日全食觀測點的原因,他們在日全食的最佳時刻,觀測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當愛丁頓通過電報把這個消息告訴愛因斯坦時,他只是詼諧地說:「我一點也不驚訝,因為如果測到的不是這樣,對上帝來說就太遺憾了。」
  • 1919年兩支遠徵隊觀測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
    大質量天體的引力漩渦導致的時空彎曲,甚至可以影響通過的光線,如遠方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也會被彎曲。為了證實時空彎曲理論,1919年,英國皇家科學院派出以著名天文學家愛丁頓為首的兩支遠徵隊,一支趕到西非普林西比,一支到亞馬遜森林這兩個日全食最佳觀測地點,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愛因斯坦預言,星光經過太陽邊緣時,會產生1.74角秒的偏差。但太陽光線太強,這點偏差平時根本無法驗證。
  • 波音公司研究反重力系統 引力波概念將改變世界
    引力波探測器原理  Virgo和其他新建的引力波探測器一樣,都是一種大型的雷射幹涉儀,專門利用引力波的特性來捕捉它。這種特性是:引力波令時空沿一個方向軸拉伸,沿與其垂直的另一個方向軸壓縮。人們可以通過持續測量這兩個方向上的距離,發現某一時刻出現在兩個方向上的距離拉伸與壓縮。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許能和量子理論結合,未來將通過實驗來驗證
    愛因斯坦的孿生悖論 愛因斯坦的孿生悖論是物理學中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假如一對雙胞胎太空人在20歲的時候,一個被留在地球,另一個則登上宇宙飛船,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去到一顆距離我們10光年的恆星,然後又以同樣的速度返回地球,那麼坐飛船去恆星的人將比在地球的那個人年輕很多歲。
  • 日本學者觀測光格子時計 證愛因斯坦「重力影響時間快慢」理論
    近日,由日本東京大學量子電子學教授香取秀俊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觀測超精密的「光格子時計」,發現標高約 450 米的東京晴空塔展望臺上的時間,
  • 人造重力在理論上並不難!但是為什麼卻造不出來?
    對於愛看科幻片的讀者來說,人造重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技術,其實人造重力理論上是很簡單的!
  • 有人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實用性不強?這9個科學應用你每天都會接觸
    今天突發奇想,考慮了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直熱度不減,在很多科學愛好者心中排名可以說是NO.1。他的相對論廣為認知,但是愛因斯坦十幾年的研究工作得出的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都有哪些,肯定很多人都知道矯正GPS的時間差,然後呢?想不起來了吧!所以我們今天就盤點下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在我們生活中的9大應用,可以說涵蓋方方面面。
  • 反重力裝置發明成功,人類生活格局將改變
    裝置最為直觀的體現,並且通過電影的場景可以發現,裡面的很多東西都出現了反重力裝置的設計,並且在電影裡面,人類的生活形式等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是或許將來人類實現了反重力裝置的發明,那麼人類生活的格局必將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在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以及科學認識的層面上,很多人都認為反重力是無法實現的,但是誰又知道將來會走向什麼方向呢,或許將來就會出現反重力裝置,最終人類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如何看重力?重力是一種幻覺嗎?
    但是愛因斯坦問,如果所謂的「真正的」來自地球的向下重力也是假的,那麼由於地球表面確實在向上加速而產生的副作用又會怎樣呢?牛頓會說這太瘋狂了。他會提醒我們慣性系是測量真實加速度的標準,所以你只能說地球確實在向上加速,如果你能確定一個與地球表面向上加速有關的慣性系,而且顯然沒有這樣的慣性系,對嗎?愛因斯坦會告訴牛頓不是很快,也許有。那麼一個自由落體的框架呢?
  • 新理論認為,光子可以揭示「有質量的引力子」
    通過測量雷射穿過一段長距離所需的時間,探測器可以測出時空變化的大小。但是由於變化微弱,需要極其敏感的設備和統計模型才能探測出來。在這篇新論文中,三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尋找引力子(帶有重力的理論粒子)和光量子(組成光的微粒子)之間直接相互作用的效應來捕捉引力波。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他的觀測顯示星光的確被太陽重力扭曲,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據。「若然如此,我會為上帝感到惋惜。我的理論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在1916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至今剛好100周年。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重力理論,把重力和加速度統一。當時空被物質或能量所扭曲,就會產生所謂的重力。重力原來非「力」,而是時空結構和質能互動的結果。
  • 愛因斯坦錯了?新發現可能改變科學家對重力的認知
    Andrews)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一個由一些小型星系組成的1千萬光年寬的環,以遠遠超過所預期的速度遠離我們之後,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theory of gravity)可能必須要重寫。Zhao博士說:「如果愛因斯坦的重力是正確的話,我們的銀河系永遠不會這么接近仙女座,散播任何這樣快速的東西。」
  • 愛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數到底是不是錯誤的
    在談到愛因斯坦犯下的錯誤時,人們立即想起愛因斯坦(在與喬治·伽莫夫的談話中)所說的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宇宙常數的引入。在愛因斯坦完成了他廣義相對論的空間、時間和引力理論的表述之後,他在1917開始考慮整個宇宙的時空結構。然後他遇到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