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為合理,與這句話相對應的是,滅亡也自有其原因。一個朝代的滅亡,自然說明已經腐朽潰爛的一定程度,否則,偌大的江山斷然不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一個國家的「健康」,跟一個人的健康大同小異,雖為不同事物,卻有相同之處。縱觀歷史長卷,絕大多數滅亡的國家都非一朝一夕或者只因一代君主,通常是幾代人都出現了問題。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正如人的健康一樣,病入膏肓往往是從一點小問題開始!問題多到了一定程度,就全面爆發。
與上文中提到的情況不同,隋煬帝楊廣恰恰是一個反面例子,他在沒有任何不良背景下,僅憑一己之力,將大隋江山徹底推翻。在此不得不說,這也算是一項過人的「能力」!對於隋煬帝楊廣,史筆公認的暴君,淫君,昏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並非一無是處,聞名中外的大運河,就是他的作品。隨著歲月的流逝,楊廣對當時百姓的奴役與殘忍,本人的荒唐與淫逸,雖然讓當時的民眾苦不堪言,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這件事情的後世人,對楊廣的痛恨程度自然沒有當事人那般咬牙切齒。
相反,他那條勞民傷財的大運河,對後人的交通便利,互通有無起著極大作用。正因為如此,歲月的塵埃逐漸洗去了楊廣的惡性,卻放大了他的功勞。因此,生活在當下,常常有人認為,隋煬帝並非昏庸無道之輩,其個人文韜武略,頗有才華,雖然在位之時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仍然不能因為過錯,就抹去他的功績!那麼,後世人可以憑這些理由就成功的將昏君楊廣洗白了嗎?
答案是不能。不管每一個後世人都帶有怎樣的一副有色眼鏡來看待楊廣,都不可否認他正如史書記載,是個無道昏君的事實,如果僅僅因為他的一些成就便可成功洗白,一來影響後世人的三觀,二來未免讓真正的歷代明君「寒心」!楊廣在位時,他認為南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當皇帝的人常年在宮中活動,高高在上,不察民間百姓疾苦,自己要引以為戒,多與百姓相互走動,體察民情,所以,楊廣在位時,很少在宮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外遊巡!然而他並沒有像康熙皇帝那樣,四處微服私訪,考驗官員,貼近百姓。
而是每到一處就修建豪華的行宮,供自己居住享樂。表面上是體察民情,試問,皇帝在此,誰敢造次?那些當地的貪官汙吏之流恐怕早就嚇得乖乖收斂,一副遵規守紀的父母官形象。換言之,恐怕有什麼冤情,或者百姓疾苦,也無人敢去訴說吧!這樣的遊行無異於走馬觀花,皇家走秀!所以,後世人皆知隋煬帝愛遊巡以關心百姓,但是卻從未聽說過,哪個百姓的冤情因他的到來得到昭雪,亦沒有哪個不合規矩的事情是因為他到來而被擺平。
難道說楊廣本人不知道這樣大張旗鼓會打草驚蛇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據相關資料記載,楊廣雖然為君不仁,但是才能和智商皆是上上乘,怎麼可能想不到這種情況?故小編認為,楊光的遊巡與修建宮殿,多半是美景在眼,美人在懷的個人享樂,什麼黎民百姓只是其次。
不可否認,大運河的出現使得各個河流連接起來,交通河道四通八達,改變了古代人因交通不便,導致所知事物相當局限的特點。
但是此運河的修建,其工作量不亞於秦始皇的長城,如此勞民傷財的行為,僅僅停止兩年的時間,楊廣又開始徵戰高句麗,百姓的安頓日子還沒熱乎就又有此舉動。這一點也正好說明了他所謂的遊巡體察民情,實乃是個藉口。雖然楊廣在一些政治和軍事上也有些許貢獻,但是比起他的驕奢浮躁,以及對天下百姓的奴役,實在是九牛一毛。
在小編看來,這諸多算作是功勞的行為上,只是他為了表現自己個人豐功偉業的作為,而從未在民生與百姓的角度上出發過,最終他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成就也為自己搭建了墳墓。在他統治後期,各地有能之士紛紛揭竿而起,他也成為臣子手中的亡魂。我們不能因為他推動了後世文明的發展,而否認它奴役百姓,殘暴不仁的事實。更不能隨著歲月的洗禮,漸漸地將他塑造為一個明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