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明明向北偏移,我國卻為何越來越冷?

2021-01-13 久見菌

2020年冬至已過,它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那麼到底什麼是冬至呢?從字面理解,冬至就是冬天已經冷到了極致,此時的你會感覺很冷,不過冬至的這種冷只是比此前的溫度會降低,但與之後的溫度相比卻是高的,也就是說冬至不是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才是真正的冷。

可明明冬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子,理論上來講。太陽直射點向北偏移,溫度應該越來越高才是,怎麼反而溫度會越來越低呢?

關於冬至歷史由來所有的冷知識隱藏於其中

在我國古代民間一直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也被稱為「小年」這代表了年關將至。在古人眼中冬至這一天它的重要程度跟新年一樣,被當作較大的節日,為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周武王在位期間,特意將冬至日視為歲終之日,認為冬至節是跟春節一樣重要。冬至節氣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作為傳統重要節日,早至先秦,帝王就開始在冬至祭祀天神。(「凡樂,圓鍾為宮,黃鐘為角,……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周禮·春官·宗伯下》 )自此以後,漢代就開始實施了冬至祭祖,祭拜神靈和祖先,官府甚至還要舉行一些「賀冬」儀式。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也就是說在冬至這天朝廷所有官員都是要休息的,而商家旅遊業等等都是要停業的,親朋好友要相互贈送美食,相互拜訪。冬至祭天被歷代各王朝皇帝視為國家大典,如果皇帝因身體有恙等特殊情況無法親自參加典禮,這時便會委派最受信任的皇子或大臣代勞。

圖為祭天壇

其實早在古代關於「冬至」就有了具體的介紹,隱藏在杜甫的一首《至後》中,從「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到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杜甫已經顯而易見告訴我們後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就會向北移,北半球白天變長,夜間變短。除了杜甫,魏晉時期,曹植寫了《冬至獻襪履頌表》這首詩詞,詩詞中具體介紹了在古代民間在冬至時期還有互相贈送鞋子的習慣。此外,在陸遊的這首《辛酉冬至》中,也對冬至做了介紹,「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指的是太陽在最南,也就是冬至了。「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這句話是寫古代冬至的習俗,陸遊在向世人講述冬至這天是要祭祖的,這種祭祖的儀式都會在前一天到冬至夜晚進行。

冬至古人注重養生,北吃餃子,南吃米糰

在唐宋時期,更加重視「冬至」這個節日,因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陰陽交替之時,皇帝們非常重視冬至養生,在飲食上也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從此前的葷腥過度到清淡,很多宮中御醫也開始相繼根據中醫養生理論,制定冬至養生經典藥方。冬至延續至今,南北方也出現了不同慶祝方式,北方人養成了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慣,而南方人在冬至這天養成了吃米糰的習慣,北方人吃餃子的習俗跟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是為了紀念創造餃子前身「驅寒嬌耳湯」的醫聖張仲景。古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冬至和夏至是最先有的節氣

提到二十四節氣,每個中國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如果問道二十四節氣是從何而來,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來。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來源於物候歷,那麼到底什麼是物候歷呢?它主要跟自然現象中的季節變化有關。千百年來,中國華夏兒女通過不同形式的耕作方式延續至今,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草木凋零,鳥獸遷移,季節輪迴,古人根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氣象等現象標誌農事時令的做法,稱為節氣做法。由於緯度、氣候不同,季節的到來的早晚和延續的長短不同,耕種方式也是不同的。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古代先人還依靠了北鬥星。兩千多年前古人通過觀察北鬥七星鬥柄的方向,劃分出了一年四季,這樣就又確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個節氣,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最早的節氣是冬至和夏至。那麼在古代社會中,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先人是怎麼測定冬至的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在春秋時期,古代先人用土圭觀測太陽(土圭是一種古老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根據日影的長短,判斷出哪天是冬至,哪天是夏至。冬至的日影最長,夏至的日影最短,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最原始的兩個節氣。古代先人在這兩個節氣的形成基礎上,又發現了春分和秋分,隨後便有了一年中四個節氣。

圖為土圭

為何冬至不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時期呢?

冬至太陽直射點位於S23度,它的最大特點是一年四季中日照天氣最短,從地理角度來看,在冬至這天太陽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換句話理解也就是在冬至這一天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長的。過了冬至之後,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此時的白天會逐漸變成。比如冬至之前東北的早晨七點左右還是蒙蒙亮的狀態,過了冬至之後,東北的早晨六七點就已經見光亮了。白晝時長在冬至前一天天遞減,過冬至後則開始一天天遞增,所謂「物極必反」,陰至極而陽始生,所以,這也是為何古人也將冬至這天稱為「一陽生」。按常理來講,過了冬至之後,白天變長,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為何天氣會越來越冷了呢?

圖為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

1、冬至太陽向北偏移,地球溫度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氣溫變化影響大

在太陽形成後的3億年間,地球逐漸形成,剛形成初期,地球只是一個內外溫度極高的火球,隨著大大小小的星體與地球相繼發生碰撞後,地球的軌道被清理乾淨後,地球開始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冷卻期,地球表面從最初的3000多攝氏度逐漸降溫,一直到現在地表平均溫度16攝氏度。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變化中,地球內部的溫度也逐漸得到了冷卻降溫,對人類而言,能獲得唯一的熱量,不得不仰仗於太陽所提供的光和熱。

目前,除了太陽光照能夠影響到地球的溫度,地理位置、海洋分布等等諸多因素也會影響到地球的溫度。有網友質疑:」為何冬至過後白天變成,氣溫會越來越冷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地球除了受到太陽光照影響外,還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有關,散失的熱量也會比較多。我們打個比方,一輛汽車在行駛之前,我們需要為它加滿油。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比如行駛的陸地是山坡、行程又比較長,那麼汽車耗油就越多。此外,在夏天如果把油箱加滿的話,由於夏季氣溫高,會造成油箱內壓力過大,加上汽油揮發性強,就導致耗油量過高。而為何過了冬至天氣會越來越冷,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2、地熱溫度沒有降到最低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地熱溫度,並不是指溫泉,也不是指冬天北方室內取暖,而是指室外地表溫度。在寒冷的冬天,肥沃的土壤都會被凍住,河水也結成了厚厚的冰層,冬至之前,由於熱傳導效率,地表溫度沒有降到最低,隨著冬至過後,地表溫度逐漸下降,直至到半個月後,地表溫度會降到最低點,此時即便是太陽照射時間長,白天長,氣溫也會隨著地表的溫度降低而降低,這也是為何過了冬至天氣會變冷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江浙一帶關於冬至還有一句諺語,那就是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這些樸素的諺語蘊含著一個天氣現象,如果冬至前後的天氣是雨雪交加,那麼在此後的天氣中都會是晴天,如果冬至沒下,那麼在此後的日子裡會形成雨雪天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精髓,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根深蒂固,二十四節氣影響我們中國人時間制度安排,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保護二十四節氣,如今它從中國非遺,走向了世界非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們全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的文化符號之一,在傳承發展中,我們要保護好二十四節氣,在時代發展進步中遵循自然節氣變化規律,只有按照節氣進行生產,才能延續生命與文明!

相關焦點

  • 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向北半球移動,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冷?
    如果地軸是垂直於公轉軌道面,那麼太陽直射點就會全年地保持在赤道上移動。那麼地球上的溫度就會呈現出階梯形,從赤道出發向兩極移動,溫度逐漸降低,並且全球範圍內的晝夜時長相等都是12個小時。太陽直射點又被稱為太陽高度角,是地球太陽連線與地面相交的位置。由於地軸是傾斜的,當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這個「交叉點」就會在南北回歸線內移動。
  • 為什麼冬至後太陽北移,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冷,直到清明才變暖和?
    冬至剛過不久,天氣卻柑橘不到回暖,反而一波一波寒流襲來。我們感覺越來越冷,知道清明前後才變暖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太陽北移只是日照時間變長,同時入射角變大了,輻射熱量少量增加,但我們感受的冷熱是空氣的溫度。
  • 冬至後的地球明明在向太陽靠近,為什麼我們的天氣卻變得更冷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不同於其他節日,冬至是一個兼具了人文和自然雙重內涵的節氣。首先,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傳統佳節,這也大多數人對它的認識。其次,從天文角度來說,冬至是太陽在這一天運行到了冬至點(黃經270°)的時候。
  • 冬至,太陽已轉向北回歸線,不應該太冷,那為什麼有數九寒冬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拆分,即什麼是冬至、什麼是數九以及為何冬至之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回歸線方向移動,為何還會有「數九」和三九天的嚴寒?由於過了冬至日以後,太陽的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長逐漸增加、黑夜時長逐漸縮短,故而古人認為冬至是一年中陽氣最弱、陰氣最強的一天,而過了這一天陽氣便漸漸回升,直至夏至日達到最旺,因此冬至就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許多地方還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今天冬至吃餃子2020冬至時間幾點幾分 冬至習俗冬至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立冬是反映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侯:初候,水始凍;二候,地始凍;三侯,雉入大水為蜃.蜃,蚌屬.意思為立冬之後,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算太冷.
  • 冬至是北半球太陽輻射最弱的一天,為何卻不是最冷的那一天?
    因為地球的自轉軸與黃道面(地球公轉軌道所處的平面)有一個傾角,所以在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時,太陽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就會周期性地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移動,相應的地球表面各個區域的溫度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冷暖變化,這就造成了地球上的一年四季。
  • 2019年冬至就要來了,你知道大家為什麼這麼重視冬至嗎?
    2019年冬至就要來了,你知道大家為什麼這麼重視冬至嗎?在有3天的時間,就是2019年的冬至了。也就是12.22日,農曆冬月十六。冬至是24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所以,關於冬至也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冬至當天需要吃餃子,還有人說冬至過後,白天的時間就會變長。
  • 冬至為何又稱「一陽生」,為何有「燒紙」習俗,冬至是什麼時候?
    前不久,中國氣象中心發布信息稱今冬會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天氣將較往年有所偏暖,對於冬季的偏暖很多鄉親感言稱「該冷不冷,難成年景」,難道來年的莊稼收成會有影響!大雪將至,距離「冬至」節氣又近了一步,在農村為何冬至有「燒紙」的習俗,為何「冬至」又稱為「一陽生」,冬至是具體來臨日期又是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關於冬至的種種問題。
  • 講述冬至民俗的來歷 為何北吃混沌南吃湯圓
    「是月也,日短至」  地面物體受太陽照射而產生的投影,會隨著空中太陽的移動而不斷變化且有規律。充滿智慧的先人,據此並通過長期觀察、測算,最終知曉正午時投影最長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陽恰好處於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極限位置(即南、北回歸線)。這據說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的最早來歷。
  • 今年冬至為何比往年早一天
    冬至一般出現在陽曆12月22日,而今年12月21日20時04分,太陽垂直射向南半球南回歸線,在我國24個節氣中,這天就被稱為「冬至」,因此今年冬至要比常年提早一天。據廣東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解釋,從今年起至本世紀末,凡閏年(陽曆2月有29天)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今後冬至日期在12月21日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出現連續12年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2088年至2099年)。
  • 冬至遇颱風!23號颱風科羅旺生成,樂清接下來天氣……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今日18時02分 我們迎來冬至節氣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 趣味地理——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β為觀察者所處的緯度,γ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注意:β-γ表示的是觀察者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遵循「同減異加」的計算方法,即當觀察者與太陽直射點位於同一半球時,用減法;當位於不同半球時,用加法。①正午太陽高度角α=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②由題幹可知,當地緯度(地表點Q)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的緯度差為A,因此α=90°-A;③由題幹可知,A=α,因此α=90°-α,可以求出正午太陽高度角=45°。(2)分析地表點Q的緯度。
  • 高考地理知識點: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高考地理知識點: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2012-10-18 17:4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冬至的傳說
    Chapter 1:黑暗至極 光明綻放太陽光照給每一個人帶來溫暖,通常情況距太陽光直射點越近的地方吸收的太陽光能越多一年之中(從元旦開始),太陽光直射點從南向北移動,到達北回歸線後,再從北向南移動。在這之後,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對於北半球的人來說,白天開始變長。同理,當太陽光直射點移動到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夏至之後,太陽光直射點再次向南移動。
  • 夏至過後,地球將於7月4日到達遠日點,為什麼卻越來越熱?
    夏至過後,地球繼續遠離太陽,大約在7月4日達到遠日點。那為什麼天氣反而越來越熱?一、地球繞日公轉軌道和近日點、遠日點。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年完成一圈。但其公轉的軌道並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略微橢圓。每年的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也就是在近日點,距離太陽大約1.471億公裡;每年的7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近,也就是在遠日點,距離太陽大約1.521億公裡。兩者相差約500萬公裡。二、地球自轉軸和夏至、冬至。
  • 2020年冬至12月21日幾點幾分 冬至為什麼又叫進九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 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今年冬至日期農曆時間
    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冬至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而每年冬至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那麼2020年冬至是哪一天農曆?下面小編介紹今年冬至的具體時間。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冬至有固定的日期嗎 冬至的來歷習俗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那麼今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呢?冬至每年時間是固定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冬至具體時間的相關信息,敬請觀看。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夏至冬至,你還記得這些知識嗎?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而南半球則相反,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長,白晝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 春分日春分點指的是什麼?春分太陽直射在哪裡?
    春分日指的是什麼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一般在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在時間周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和15°之間的位置,大約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但在實務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