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至已過,它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那麼到底什麼是冬至呢?從字面理解,冬至就是冬天已經冷到了極致,此時的你會感覺很冷,不過冬至的這種冷只是比此前的溫度會降低,但與之後的溫度相比卻是高的,也就是說冬至不是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才是真正的冷。
可明明冬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子,理論上來講。太陽直射點向北偏移,溫度應該越來越高才是,怎麼反而溫度會越來越低呢?
關於冬至歷史由來所有的冷知識隱藏於其中
在我國古代民間一直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也被稱為「小年」這代表了年關將至。在古人眼中冬至這一天它的重要程度跟新年一樣,被當作較大的節日,為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周武王在位期間,特意將冬至日視為歲終之日,認為冬至節是跟春節一樣重要。冬至節氣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作為傳統重要節日,早至先秦,帝王就開始在冬至祭祀天神。(「凡樂,圓鍾為宮,黃鐘為角,……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周禮·春官·宗伯下》 )自此以後,漢代就開始實施了冬至祭祖,祭拜神靈和祖先,官府甚至還要舉行一些「賀冬」儀式。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也就是說在冬至這天朝廷所有官員都是要休息的,而商家旅遊業等等都是要停業的,親朋好友要相互贈送美食,相互拜訪。冬至祭天被歷代各王朝皇帝視為國家大典,如果皇帝因身體有恙等特殊情況無法親自參加典禮,這時便會委派最受信任的皇子或大臣代勞。
其實早在古代關於「冬至」就有了具體的介紹,隱藏在杜甫的一首《至後》中,從「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到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杜甫已經顯而易見告訴我們後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就會向北移,北半球白天變長,夜間變短。除了杜甫,魏晉時期,曹植寫了《冬至獻襪履頌表》這首詩詞,詩詞中具體介紹了在古代民間在冬至時期還有互相贈送鞋子的習慣。此外,在陸遊的這首《辛酉冬至》中,也對冬至做了介紹,「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指的是太陽在最南,也就是冬至了。「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這句話是寫古代冬至的習俗,陸遊在向世人講述冬至這天是要祭祖的,這種祭祖的儀式都會在前一天到冬至夜晚進行。
冬至古人注重養生,北吃餃子,南吃米糰
在唐宋時期,更加重視「冬至」這個節日,因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陰陽交替之時,皇帝們非常重視冬至養生,在飲食上也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從此前的葷腥過度到清淡,很多宮中御醫也開始相繼根據中醫養生理論,制定冬至養生經典藥方。冬至延續至今,南北方也出現了不同慶祝方式,北方人養成了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慣,而南方人在冬至這天養成了吃米糰的習慣,北方人吃餃子的習俗跟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是為了紀念創造餃子前身「驅寒嬌耳湯」的醫聖張仲景。古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冬至和夏至是最先有的節氣
提到二十四節氣,每個中國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如果問道二十四節氣是從何而來,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來。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來源於物候歷,那麼到底什麼是物候歷呢?它主要跟自然現象中的季節變化有關。千百年來,中國華夏兒女通過不同形式的耕作方式延續至今,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草木凋零,鳥獸遷移,季節輪迴,古人根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物候、氣象等現象標誌農事時令的做法,稱為節氣做法。由於緯度、氣候不同,季節的到來的早晚和延續的長短不同,耕種方式也是不同的。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古代先人還依靠了北鬥星。兩千多年前古人通過觀察北鬥七星鬥柄的方向,劃分出了一年四季,這樣就又確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個節氣,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最早的節氣是冬至和夏至。那麼在古代社會中,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先人是怎麼測定冬至的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在春秋時期,古代先人用土圭觀測太陽(土圭是一種古老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根據日影的長短,判斷出哪天是冬至,哪天是夏至。冬至的日影最長,夏至的日影最短,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節氣形成之前最原始的兩個節氣。古代先人在這兩個節氣的形成基礎上,又發現了春分和秋分,隨後便有了一年中四個節氣。
為何冬至不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時期呢?
冬至太陽直射點位於S23度,它的最大特點是一年四季中日照天氣最短,從地理角度來看,在冬至這天太陽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換句話理解也就是在冬至這一天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長的。過了冬至之後,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此時的白天會逐漸變成。比如冬至之前東北的早晨七點左右還是蒙蒙亮的狀態,過了冬至之後,東北的早晨六七點就已經見光亮了。白晝時長在冬至前一天天遞減,過冬至後則開始一天天遞增,所謂「物極必反」,陰至極而陽始生,所以,這也是為何古人也將冬至這天稱為「一陽生」。按常理來講,過了冬至之後,白天變長,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為何天氣會越來越冷了呢?
1、冬至太陽向北偏移,地球溫度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氣溫變化影響大
在太陽形成後的3億年間,地球逐漸形成,剛形成初期,地球只是一個內外溫度極高的火球,隨著大大小小的星體與地球相繼發生碰撞後,地球的軌道被清理乾淨後,地球開始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冷卻期,地球表面從最初的3000多攝氏度逐漸降溫,一直到現在地表平均溫度16攝氏度。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變化中,地球內部的溫度也逐漸得到了冷卻降溫,對人類而言,能獲得唯一的熱量,不得不仰仗於太陽所提供的光和熱。
目前,除了太陽光照能夠影響到地球的溫度,地理位置、海洋分布等等諸多因素也會影響到地球的溫度。有網友質疑:」為何冬至過後白天變成,氣溫會越來越冷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地球除了受到太陽光照影響外,還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有關,散失的熱量也會比較多。我們打個比方,一輛汽車在行駛之前,我們需要為它加滿油。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比如行駛的陸地是山坡、行程又比較長,那麼汽車耗油就越多。此外,在夏天如果把油箱加滿的話,由於夏季氣溫高,會造成油箱內壓力過大,加上汽油揮發性強,就導致耗油量過高。而為何過了冬至天氣會越來越冷,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2、地熱溫度沒有降到最低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地熱溫度,並不是指溫泉,也不是指冬天北方室內取暖,而是指室外地表溫度。在寒冷的冬天,肥沃的土壤都會被凍住,河水也結成了厚厚的冰層,冬至之前,由於熱傳導效率,地表溫度沒有降到最低,隨著冬至過後,地表溫度逐漸下降,直至到半個月後,地表溫度會降到最低點,此時即便是太陽照射時間長,白天長,氣溫也會隨著地表的溫度降低而降低,這也是為何過了冬至天氣會變冷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江浙一帶關於冬至還有一句諺語,那就是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這些樸素的諺語蘊含著一個天氣現象,如果冬至前後的天氣是雨雪交加,那麼在此後的天氣中都會是晴天,如果冬至沒下,那麼在此後的日子裡會形成雨雪天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精髓,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根深蒂固,二十四節氣影響我們中國人時間制度安排,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保護二十四節氣,如今它從中國非遺,走向了世界非遺,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們全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的文化符號之一,在傳承發展中,我們要保護好二十四節氣,在時代發展進步中遵循自然節氣變化規律,只有按照節氣進行生產,才能延續生命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