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冬至民俗的來歷 為何北吃混沌南吃湯圓

2020-12-05 99健康網

  明天,陽曆12月22日。這是一年最後一個月份裡的特殊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這個「大如年」的日子,承載著民間「吃了湯圓、長一歲」的傳統習俗;

  這個意味著冬天到了的日子,在撥開塵封之後發現其中蘊藏的智慧多多……

  本期《地理》,我們講述「冬至」的來龍去脈及其民俗意蘊……

  ■蔡榆 文/圖

  一、曆法中的冬至

  1.「是月也,日短至」

  地面物體受太陽照射而產生的投影,會隨著空中太陽的移動而不斷變化且有規律。充滿智慧的先人,據此並通過長期觀察、測算,最終知曉正午時投影最長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陽恰好處於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極限位置(即南、北回歸線)。這據說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的最早來歷。

  冬至日與夏至日,其冰火兩重天的氣溫,對先人的生活勢必產生重要影響,使得這兩個節日的地位尤顯重要。他們知曉,當太陽離開最南端,開始向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暖,萬物陸續復甦。同理,當太陽離開北端向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冷,草木陸續凋零。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熱量要來得少,在短期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表述「冬至」的詞彙,在古代還有如「至日」、「長至」、「短至」、「長日」、「日南至」等說法。

  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點處於南回歸線,「日南至」不難理解;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這也就是《禮記·月令》所言「是月也,日短至」。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又稱「日長至」是也。

  但對於百姓而言,「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長的一個黑夜,這個印象再深刻不過了。在唐時,這一夜叫「除夜」,在宋時叫「冬住」。

  2.冬至陽生春又來

  資料顯示,古人眼裡的「冬至」,也是「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的同義語。

  學者解讀稱,這句話至少存在著三個層面的意思,即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日行南至。「日行南至」,我們在前文已有解釋;因為北半球所受的太陽光輻射量,處於最低值,此即「陰極之至」。而太陽在抵達南回歸線後即時「返航」,這也是北半球「陽氣」得到加強的開始。這就不僅僅是冬至,而是「三至」。古人對此稱「晝漏極短、去極極遠、晷景(影)極長」。

  冬至冬至,這冬天的到來,世間不得不面對萬物凋零、肅殺蕭條的現實。但即便這樣,先人們也並沒有感到消極或者絕望。

  全年季候中,冬至因為具備「陽氣始至」這個特殊特點,因此有「陽氣始生」一說,也因此被認為是萬物開始萌動的日子。唐杜甫有詩稱「冬至陽生春又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習俗中的冬至

  作為天文學上的一個節氣,後來又如何演變為一個民俗節日呢?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心理在起作用?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情結以致產生的一種寄託心理?還是另有原因呢?

  據宋《文昌雜錄》(龐元英 著),在那個時代,元日、寒食、冬至,可以享受休假七日的待遇,為一年中休假最多的三個節日。可見先人對此節俗的重視程度。

  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發展,對於既為節氣又為節俗的這個「冬至」,為何有「大如年」一說?為何有「吃了冬至湯圓長一歲」的說法?當年的賀冬、祭祖之禮還在嗎?北方過節以食餛飩為主,南方則食湯圓,這是為何呢?這個節日的背後,還有多少涉及民俗的細節在流失?

  1.北方冬至吃餛飩

  據一些鄉土資料所載,「冬至」作為一個民俗節日,是古代民間的一個大節,其重要地位僅次於春節,因此有「亞歲」之稱,有「冬至大如年」之地位。

  直到晚清,坊間在冬至節裡的規定動作,還有賀冬、祭天、祭祖、迎神、闢邪等環節,甚至連官方都參與其中。而在食俗上,南北方也有著不同的傳統。

  《燕京歲時記·冬至》中稱,這一天,百官呈遞賀表。民間惟食餛飩而已。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麵(面)」。《帝京歲時紀勝》,也對冬至的賀冬、祭祀、食俗有過記載。文中述稱,長至,南郊大祀……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

  宋朝晏殊寫有《奉和聖制冬至》詩,云:吉序冠三正,民時協順成。歲穰千畝實,氣爽六符平。肆樂遵年律,迎長藹頌聲。雲濃燕雁度,雪霽楚蘭榮。異域梯航集,諸侯篚貢盈。堯仁敷萬有,同此一陽生。

  據稱,因為夏至陰氣起,故不賀。而冬至陽氣起,萬物復甦,故值得一賀。

  前文提及的「餛飩」,世間傳言是塞外叫渾氏、屯氏的兩人所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但此說被認為有牽強附會之嫌。若確如傳言稱,由二氏為之,則何者為餛何者為飩呢?由此,此說乃膠柱鼓瑟。

  看來,北方冬至吃餛飩,也只是一面之詞,有待商榷。

  到了明朝,此俗也因受社會變革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了。傳稱,自正統己巳(1449)之變,此禮頓廢。但在京仕宦流寓極多,尚皆拜賀。除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來獻祭。此舉被認為是「冬至餛飩夏至麵(面)」的遺韻或是變形。

  據《西湖遊覽志》載,先前的杭州,仍有賀冬、祭祀的遺風相傳,冬至稱「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如「元旦」之儀。在吳中之地,還有「肥冬瘦年」之盛。此外,熬赤豆粥也是此節中的食俗之一。

  2.南方冬至吃湯圓

  而在溫州,相關的習俗似乎有所不同。

  對於「賀冬」,瑞安、樂清方志中的記載大同小異。樂邑有「官府士紳相賀,作粉圓獻之祖先」。瑞境有「粉糯米為丸,又炊黍為餈,以享先充饋」。這一天,官府展履長之慶,交相稱賀,亞於歲旦。「履長」源於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中「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一語,指冬至,意為此日後開始女紅了。

  不過,「賀冬」似乎多為官方之舉。據溫州史料所載來看,民眾未必參與。

  但,或「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的習俗,倒是見載了。上述樂清志、瑞安志有之,清光緒《永嘉縣誌》亦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可見製作湯圓已經約定俗成。《浙江民俗》(葉大兵 編著)中稱,在溫州,冬至也叫「冬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同食湯圓或麻餈。

  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

  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

  3.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前文我們說過,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冬至「大如年」:北吃餛飩南吃湯圓 一衰復一榮
    這是一年最後一個月份裡的特殊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這個「大如年」的日子,承載著民間「吃了湯圓、長一歲」的傳統習俗;  這個意味著冬天到了的日子,在撥開塵封之後發現其中蘊藏的智慧多多……  本期《地理》,我們講述「冬至」的來龍去脈及其民俗意蘊……  ■蔡榆 文/圖  一、曆法中的冬至
  • 關於冬至的小知識,北餃子,南湯圓,今天你吃的是什麼?
    隨著2019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又到了冬至我們該吃餃子的日子,不過有些地方的風俗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北餃子,南湯圓」。今天小編我就為大家談談這「冬至」還有「吃餃子」的一些有趣的知識。冬至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古人們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時間:2020-12-16 17:23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 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那麼今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呢?
  • 今日冬至:你吃了湯圓還是水餃?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對於處在北半球的我們來說,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 【"北餃子 南湯圓" 養生宜適當進補】   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對於各地的"吃貨們"來說,冬至有著獨特的飲食習俗。我省蘇北地區流行冬至裡吃餛燉面和餃子,大家圍坐包餃子、煮餃子,溫馨又熱鬧。
  • 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轉眼之間就到了2018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一年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我們知道,每年的冬至節氣,太陽在南回歸線,對於我們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們來說,是距離太陽最遠的一天,同時也預示著到了每年的數九隆冬的日子。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是真的嗎
    IT之家12月22日消息,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 今天冬至,我們多數吃餃子、湯圓,外國人這一天怎麼慶祝呢?
    冬至,俗稱「冬節」,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由於太陽直射點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
  •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在中原流行冬至吃餃子,為了讓同學在學校過有趣的傳統節日,後勤中心早早準備了餃子餡兒和餃子皮,還特意準備了五彩餃子食材。明天將以班級為單位分發給大家,同學和老師一起包餃子、蒸餃子、煮餃子·······    同學們是否很想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為什麼要吃餃子:    我們一起來了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習俗30字50字 冬至的故事傳說簡短版
    冬至的來歷30字50字  來歷1:冬至到了,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 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 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麼時候?冬至有固定的日期嗎 冬至的來歷習俗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是湯圓,那麼今年冬至是幾月幾日呢?冬至每年時間是固定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冬至具體時間的相關信息,敬請觀看。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冬至時節你了解多少?
    之後,白晝增長,因此洛陽民間俗語有云:「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每到冬至,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愛好者總要對「冬至到底吃什麼」展開一番爭論。古人在這個節氣做什麼?洛陽民間有哪些冬至美食和習俗?我們一起來嘮嘮。  一、《九九歌》也有「南北之爭」  每年12月22日前後,是冬至。
  • 歲寒又冬至:你在北方看大雪紛飛,我在南方狂吃雪糕
    2019-12-22 11:15 羊城派文、圖/羊城派記者 李煥坤今日(12月22日)12時19分,2019年最後一個節氣——冬至將如約而至。何為冬至?古人有言: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此後,太陽將逐漸北移,正是「冬至陽生春又來」。而廣州人對「冬至」最強烈的印象,莫過於長輩常掛在口頭的「冬大過年」說法。
  • 2018冬至是幾月幾號 冬至到了吃什麼?
    2018冬至是幾月幾號 冬至到了吃什麼?哈哈,不過冬至的時間一般也是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23日之間,從地理學上說,這天太陽會直射南回歸線,也就是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而冬至過後,太陽直射光就開始往北上行啦,不過冬至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都會進入全年最寒冷的階段,所以古人對冬至也有這樣的說法: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 冬至,你們那裡吃什麼?
    冬至這一天,很多地方會習慣熬製藥膳大補湯,而有的地方呢,習慣是喝一碗濃濃的羊肉湯!
  • 明天冬至,老北京該吃餃子還是餛飩?據傳慈禧太后這麼吃
    古人為什麼要在冬至之日吃餛飩呢?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餛飩初為宋代祭祖的供品,餛飩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在後世的演變。餛飩象雞卵,雞卵如混沌未開之象,人們於冬至之日吃餛飩乃是紀念遠古混沌未開時,盤古氏開天闢地創造世界之功。析其「餛飩」二字,本是傍三點水,蓋因做食物之名,又因祭祀祖先,也就由「混沌」改成食字為旁的「餛飩」了。第二種說法是,冬至之日為道教的元始天尊誕辰。
  • 冬至節氣:歲寒又冬至,團圓正當時
    ①冬至,「數九寒天」開始;②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③冬至節氣第一天,即一九第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④「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會吃水餃,南方則有吃冬至湯圓、長線面的習慣。
  • 為何說冬至大過年?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
    因為,從冬至起,就開始數九寒天,只待過了小寒、大寒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冬至為何大過年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 冬至節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冬至節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今年冬至為何比往年早一天
    冬至一般出現在陽曆12月22日,而今年12月21日20時04分,太陽垂直射向南半球南回歸線,在我國24個節氣中,這天就被稱為「冬至」,因此今年冬至要比常年提早一天。據廣東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解釋,從今年起至本世紀末,凡閏年(陽曆2月有29天)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今後冬至日期在12月21日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出現連續12年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2088年至2099年)。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