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陽曆12月22日。這是一年最後一個月份裡的特殊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這個「大如年」的日子,承載著民間「吃了湯圓、長一歲」的傳統習俗;
這個意味著冬天到了的日子,在撥開塵封之後發現其中蘊藏的智慧多多……
本期《地理》,我們講述「冬至」的來龍去脈及其民俗意蘊……
■蔡榆 文/圖
一、曆法中的冬至
1.「是月也,日短至」
地面物體受太陽照射而產生的投影,會隨著空中太陽的移動而不斷變化且有規律。充滿智慧的先人,據此並通過長期觀察、測算,最終知曉正午時投影最長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陽恰好處於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極限位置(即南、北回歸線)。這據說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的最早來歷。
冬至日與夏至日,其冰火兩重天的氣溫,對先人的生活勢必產生重要影響,使得這兩個節日的地位尤顯重要。他們知曉,當太陽離開最南端,開始向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暖,萬物陸續復甦。同理,當太陽離開北端向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冷,草木陸續凋零。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熱量要來得少,在短期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表述「冬至」的詞彙,在古代還有如「至日」、「長至」、「短至」、「長日」、「日南至」等說法。
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點處於南回歸線,「日南至」不難理解;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這也就是《禮記·月令》所言「是月也,日短至」。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又稱「日長至」是也。
但對於百姓而言,「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長的一個黑夜,這個印象再深刻不過了。在唐時,這一夜叫「除夜」,在宋時叫「冬住」。
2.冬至陽生春又來
資料顯示,古人眼裡的「冬至」,也是「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的同義語。
學者解讀稱,這句話至少存在著三個層面的意思,即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日行南至。「日行南至」,我們在前文已有解釋;因為北半球所受的太陽光輻射量,處於最低值,此即「陰極之至」。而太陽在抵達南回歸線後即時「返航」,這也是北半球「陽氣」得到加強的開始。這就不僅僅是冬至,而是「三至」。古人對此稱「晝漏極短、去極極遠、晷景(影)極長」。
冬至冬至,這冬天的到來,世間不得不面對萬物凋零、肅殺蕭條的現實。但即便這樣,先人們也並沒有感到消極或者絕望。
全年季候中,冬至因為具備「陽氣始至」這個特殊特點,因此有「陽氣始生」一說,也因此被認為是萬物開始萌動的日子。唐杜甫有詩稱「冬至陽生春又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習俗中的冬至
作為天文學上的一個節氣,後來又如何演變為一個民俗節日呢?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心理在起作用?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情結以致產生的一種寄託心理?還是另有原因呢?
據宋《文昌雜錄》(龐元英 著),在那個時代,元日、寒食、冬至,可以享受休假七日的待遇,為一年中休假最多的三個節日。可見先人對此節俗的重視程度。
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發展,對於既為節氣又為節俗的這個「冬至」,為何有「大如年」一說?為何有「吃了冬至湯圓長一歲」的說法?當年的賀冬、祭祖之禮還在嗎?北方過節以食餛飩為主,南方則食湯圓,這是為何呢?這個節日的背後,還有多少涉及民俗的細節在流失?
1.北方冬至吃餛飩
據一些鄉土資料所載,「冬至」作為一個民俗節日,是古代民間的一個大節,其重要地位僅次於春節,因此有「亞歲」之稱,有「冬至大如年」之地位。
直到晚清,坊間在冬至節裡的規定動作,還有賀冬、祭天、祭祖、迎神、闢邪等環節,甚至連官方都參與其中。而在食俗上,南北方也有著不同的傳統。
《燕京歲時記·冬至》中稱,這一天,百官呈遞賀表。民間惟食餛飩而已。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麵(面)」。《帝京歲時紀勝》,也對冬至的賀冬、祭祀、食俗有過記載。文中述稱,長至,南郊大祀……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
宋朝晏殊寫有《奉和聖制冬至》詩,云:吉序冠三正,民時協順成。歲穰千畝實,氣爽六符平。肆樂遵年律,迎長藹頌聲。雲濃燕雁度,雪霽楚蘭榮。異域梯航集,諸侯篚貢盈。堯仁敷萬有,同此一陽生。
據稱,因為夏至陰氣起,故不賀。而冬至陽氣起,萬物復甦,故值得一賀。
前文提及的「餛飩」,世間傳言是塞外叫渾氏、屯氏的兩人所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但此說被認為有牽強附會之嫌。若確如傳言稱,由二氏為之,則何者為餛何者為飩呢?由此,此說乃膠柱鼓瑟。
看來,北方冬至吃餛飩,也只是一面之詞,有待商榷。
到了明朝,此俗也因受社會變革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了。傳稱,自正統己巳(1449)之變,此禮頓廢。但在京仕宦流寓極多,尚皆拜賀。除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來獻祭。此舉被認為是「冬至餛飩夏至麵(面)」的遺韻或是變形。
據《西湖遊覽志》載,先前的杭州,仍有賀冬、祭祀的遺風相傳,冬至稱「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如「元旦」之儀。在吳中之地,還有「肥冬瘦年」之盛。此外,熬赤豆粥也是此節中的食俗之一。
2.南方冬至吃湯圓
而在溫州,相關的習俗似乎有所不同。
對於「賀冬」,瑞安、樂清方志中的記載大同小異。樂邑有「官府士紳相賀,作粉圓獻之祖先」。瑞境有「粉糯米為丸,又炊黍為餈,以享先充饋」。這一天,官府展履長之慶,交相稱賀,亞於歲旦。「履長」源於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履頌表》中「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一語,指冬至,意為此日後開始女紅了。
不過,「賀冬」似乎多為官方之舉。據溫州史料所載來看,民眾未必參與。
但,或「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的習俗,倒是見載了。上述樂清志、瑞安志有之,清光緒《永嘉縣誌》亦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可見製作湯圓已經約定俗成。《浙江民俗》(葉大兵 編著)中稱,在溫州,冬至也叫「冬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同食湯圓或麻餈。
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
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
3.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曆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前文我們說過,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