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方人的眼中,蝙蝠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馮夢龍《笑府》有一短文《蝙蝠》根據蝙蝠的身體特徵將其比喻卑鄙無恥的人,諷刺他們沒有立場,經常根據需要而改換身份,但大多數情況下,蝙蝠還是以吉祥的身份存在,比如年畫《五福臨門》就有幾隻蝙蝠,取「蝠」、「福」諧音來象徵幸福,不過在西方人眼中,蝙蝠顯然是醜陋的,尤其是吸血蝙蝠,就被普遍借指為吸血鬼。
從形態特徵而言,蝙蝠看似鳥類,有翼會飛,但實際上蝙蝠卻屬於哺乳動物,並有專門的分類,叫翼手目動物,蝙蝠的翼也不同於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來,翼膜原是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
大蝙蝠一般會採集果實或花蜜為食,但小蝙蝠則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其中吸血蝙蝠只吸食動物和人類的血液,不能吃別的東西,而其壽命也較長,平均壽命超過12年,也就是說,吸血蝙蝠一生大約要吸食100升以上的血液,此外,吸血蝙蝠還有不同於其他蝙蝠的奔跑能力,它們能在地上悄悄跑到獵物身旁,然後抓附在其背上吸食其血。
蝙蝠是各類傳染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亨尼帕病毒以及伊波拉病毒的宿主和傳染媒介,吸血蝙蝠更是傳播狂犬病,西方所謂「狼人」,其實就是狂犬病患者,他們被吸血蝙蝠咬了之後得病出現了各種異於常人的病症,在古代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加上吸血蝙蝠只吸血為生、長壽、醜陋、生活在黑暗處、喜歡偷襲等特點,於是就有了吸血鬼的各種傳說。
19世紀開始,吸血鬼迷信風潮得到空前的發展,不單引起了宗教方面的關注,還有關於吸血鬼的小說和學術研究,比如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託克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就使得德古拉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此外拜倫、大仲馬、狄更斯等著名作家也寫過相關的作品,到了20世紀,電影又進一步將吸血鬼形象向全世界傳播,包括東亞的日本和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都深受影響,並結合東方文化衍生出「吸血殭屍」。
以上是關於吸血蝙蝠和吸血鬼的介紹,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