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在導致第六次大滅絕。這場由棲息地喪失、汙染、生物入侵、氣候變化和野生動物貿易等因素帶來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正在愈演愈烈。儘管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喪失規模的認識正在日益增強,但是,對野生動物貿易的評估仍然是很不完整的。
近日,中國綠髮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Alice Hughes博士等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對全球爬行動物貿易的最新研究,揭露了一些非常驚人的發現,突顯出亟需重新評估全球範圍內的爬行動物和其他野生動物交易的迫切需要。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2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野生動物貿易是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關鍵驅動力。不受監管的、或監管不足的野生動物貿易,可能導致對野生動物種群的不可持續利用。當前國際上監管野生動物的努力,大多忽略了價值較低的物種,例如被當做寵物進口的物種,導致了對爬行動物等群體貿易的了解有限。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們生成了一個基於網絡的爬行動物私人商業貿易數據集,以突出顯示全球爬行動物貿易的範圍。結果顯示:超過35%的爬行動物物種是在網上交易的。其中,四分之三的貿易屬於國際貿易條例未涵蓋的物種。這些物種包括許多瀕危、或分布範圍較為狹窄的物種,尤其是來自亞洲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研究還發現,約90%的被交易的爬行動物物種、以及一半的被交易個體是從野外捕獲的。
(Newly described Cyrtodactylus species from Myanmar. 供圖:Alice Hughes)
(Indo-Chinese forest lizard (Callotes mystaceus)。攝影:Ben Marshall)
(Tokay gecko (Gecko gecko), annual CITES export quota is 3 million per year from just Indonesia。攝影:Ben Marshall)
為減少破壞性野生動物貿易而開展的國際合作,最終導致了1975年聯合國制定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動物方面,CITES條例主要規範商業交易或有對人們來說比較有魅力物種的貿易,只是直到最近,才剛剛涵蓋了不太知名的物種(例如穿山甲,2016年)。包括最近的大量物種在內的數千個物種的交易量,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不受監督的。
除了受到國際監管和監測的物種之外,野生動物合法貿易的動態在全球範圍內尚不清楚。而集中於一小部分物種或地點的評估(通常使用可變方法),可能無法揭示野生動物貿易的真實程度,從而可能對交易物種產生潛在影響,尤其是在爬行動物等。
而對於新發現物種的利用之快,可以快到幾乎僅僅是在科學描述之後就立刻開始被利用,這就導致了新發現的特有物種處在一種非常容易受到威脅的境地。
監管方面的明顯差距,意味著貿易正在對眾多受威脅物種產生未知的影響。監測方面的差距,亟需重新考慮國際爬行動物貿易條例。為此,研究團隊建議應扭轉現狀,要求在允許貿易之前,首先應證明其可持續性。
全文參見:Marshall, B.M., Strine, C. & Hughes, A.C. Thousands of reptile species threatened by under-regulated global trade. Nat Commun 11, 473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523-4整理/Linda 審/AH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