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拍《西遊記》?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版《西遊記》搬上銀幕,片中唐僧直接被改編成了女的,情節更是改的亂七八糟。看著自己的名著被惡搞式翻拍,央視坐不住了,決定拍攝自己的名著:《西遊記》和《紅樓夢》。
當時,楊潔導演最心儀的是《紅樓夢》,但《紅樓夢》導演定了王扶林,便接拍了《西遊記》。也許這就是天意,這兩部劇,後來都成了永恆的經典
拍攝《西遊記》到底有多難?六年的翻山涉水,兩肩霜花,只為最好地呈現原著
《西遊記》紅透大江南北30多年,勢頭不減。可沒人敢想像,整部電視全靠一部300P的一寸機器,由一位攝影師拍攝而成。
1982年,《西遊記》開拍時,央視只給了幾百萬經費和一部攝影機,甚至連備用機都沒有
整個拍攝過程歷時六年,歷盡艱辛,比西天取經還苦
作為一部神話大劇,騰雲駕霧上天入地,是繞不開的話題。可當時,既不懂三維動畫,也不懂怎麼吊威亞。
於是,楊潔導演和技術人員跑到香港,去TVB拍金庸劇的現場,觀摩了好幾天。回來後開始照葫蘆畫瓢,用「土辦法」製作特效
為彌補特技短板,楊潔導演充分發揮了「遊」字的作用,在真山真水間取景。當時,
沙漠裡,懸崖邊,整個劇組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由於當時很多景點還未開發,路又奇又險,有次楊潔差點摔下山谷。
因為經費少,為了節約開支,風餐露宿,磕磕碰碰都是家常便飯,甚至連防護措施也要節約
吊威亞的繩子磨得很細了還在用。有一次170多斤重的閆懷禮,直接摔在攝像師腦袋上,攝像師當場就暈了過去。
後來,師徒四人每次吊完威亞,都要慶幸自己又活了下來。尤其是需要經常吊威亞的孫悟空和豬八戒,每次都會互相擊掌慶祝
即便如此,經費仍是捉襟見肘。當時每頓飯,只有5毛錢的配額。拍到廣州時,一碗水餃已經漲到了兩塊五。飯量大的根本吃不飽,大夥經常餓著肚子開機
在劇組裡,沒有主配角,沒有助理,甚至不分崗位
攝像王崇秋(楊潔導演的丈夫)不僅負責攝像,還要兼任特技製作和協助武術指導
製片副主任李鴻昌一邊找資金,一邊抽空填補演了七個角色。沙僧閆懷禮更是一人分飾牛魔王,千裡眼、捲簾大將、太上老君等九個角色
即使這樣,拍攝工作依然坎坷重重。第一任唐僧的扮演者汪粵,當時還子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擔心以後戲路變窄,只演了三集,便放棄了這個角色
為解燃眉之急,徐少華臨時頂上演了兩年多,後來因為考上大學,便不得已離開了劇組
最終,遲重瑞接了第三棒,取得了真經
苦難歷練心智,苦難鑄就輝煌。由於物價上漲,景點開始收費,東拼西湊來的資金,拍了25集(計劃拍30集)就全部用完了,不得已只能遺憾關機
戲比天大
拍攝《西遊記》的那段日子,就如同歌詞唱的那樣:一番番春夏冬秋,一場場酸甜苦辣,風雲雷電任叱吒,一路豪歌向天涯!
與現在小鮮肉動輒片酬幾千萬的片酬相比,演員的片酬少得可憐。當時他們是按集算的,報酬最高的是六小齡童,每集片酬也才幾十塊。片酬低的,每集只有30塊
拍了這一傳世名作的總製片人兼導演楊潔,當時所得的酬勞也才90塊錢一集,6年拍了25集,也就是2250元。
不過,楊潔生前表示:「我們搞藝術的,不為錢也不為名和利,純粹就是想把戲拍好。」也許,這就是86版《西遊記》成為經典的根本原因吧!
1988年,《西遊記》一經播出,立馬風靡大江南北。
直到1998年7月,這個曾經苦難與共的集體再次聚首,拍完了後續的部分,為此,大家足足等了十年。
寫在最後
一部戲一群人一輩子,這些歷經81難的老藝術家們,也因一部西遊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2009年4月12日,藝術家閆懷禮因肺部感染去世。那一天正巧也是六小齡童的生日,自此之後,他的猴哥再也不過生日
2017年4月15日,楊潔導演去世,葬禮上響起《相見難別亦難》,所有人淚如雨下悲痛欲絕
那些給我們帶來寶貴回憶的前輩們,有一些已經徹底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們留下的這段奮鬥的故事,留下的這部宏偉的著作,不僅伴隨我們走過一段珍貴無比的童年時光,更是最終沉澱為國人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