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長耿院士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2020-11-28 澎湃新聞

11月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

本屆「一壇一會」以「抗疫與健康」為主題,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

大會授予阮長耿院士吳階平醫學獎,以表彰他在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成就;

授予放射治療學(鼻咽癌)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評議組副召集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鼻咽癌專委會首任主委馬駿教授,

泌尿外科學專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現代泌尿外科雜誌》主編王行環教授,

胸部腫瘤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王潔教授,

神經外科學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卒中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國家腦卒中搶救與治療指導中心主任吉訓明教授,

呼吸病學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沈華浩教授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據了解,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的吳階平醫學獎和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每年頒發一次。吳階平醫學獎授予促進中國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59周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創新性成就的中青年醫藥工作者。

吳階平醫學獎獲獎人:

阮長耿 /Profile/

血液病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衛生部血栓與止血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阮長耿教授是我國血栓與止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他於1981年鑑定了國際上第一個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單克隆抗體,奠定了血小板疾病研究基礎,建立蘇州系列單抗並積極推進血小板單抗的臨床轉化和產業化,在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針對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血栓形成全過程,建立了五大類190餘種單抗,命名為蘇州單抗,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株單抗作為血小板研究的國際標準試劑,廣泛應用於國內外200餘家研究和醫療機構。利用蘇州單抗開發了多個診斷試劑,3項診斷試劑獲得新藥證書,實現了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症候群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功能診斷,被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納入標準化方法學目錄。作為學科帶頭人,帶領蘇州血液學科先後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和衛健委臨床重點專科,2019年成為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個人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課題42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16篇,其中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文章超過15篇。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9項、美國專利1項,國家發明獎1項。1992年、1998年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曾獲得「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等榮譽,先後獲得「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勳章」和「法蘭西國家功績軍官勳章」。2018年獲得「為江蘇改革開放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2019年獲得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終身成就獎」。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獲獎人:

馬駿 /Profile/

57歲,放射治療學(鼻咽癌)專家、主任醫師、教授,現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評議組副召集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鼻咽癌專委會首任主委。

馬駿教授在鼻咽癌臨床診療和研究領域長期堅持自主創新。首次創立了鼻咽癌放射治療正常器官保護標準;持續改進鼻咽癌治療模式,使轉移率和生存率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帶領團隊研製的新的治療「兩藥方案(吉西他濱+順鉑)」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開展的系列研究改寫了11項國際診療指南,牽頭中美學者制定了首部中國-美國鼻咽癌臨床診療指南和中國指南,實現了鼻咽癌治療從美國方案到中國方案的轉變。帶領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作為唯一/最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122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科技成果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中國生命科技十大進展。

王行環 /Profile/

55歲,泌尿外科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現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現代泌尿外科雜誌》主編。

王行環教授是我國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創建了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發明了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腔內手術器械,理論創新與技術革新改變了國內外前列腺增生治療策略和模式;創建了以遺傳資源保真技術為核心的泌尿系腫瘤遺傳資源保藏中心,繪製了中國人群膀胱癌圖譜,為腫瘤精準診療奠定了基礎。新冠疫情爆發後,曾受命擔任雷神山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帶領全院創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醫院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汙染的雷神山奇蹟。國內外發表論文300餘篇,主持制定行業標準/指南9部,獲發明專刊等智慧財產權6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20年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牌(負責人)。

王潔 /Profile/

55歲,胸部腫瘤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內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

王潔教授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肺癌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診治及其轉化研究,在肺癌分子分型基礎上的個體化診療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創新性提出並建立了利用肺癌患者外周血進行無創分子分型及動態監測體系,通過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證明其對個體化靶向治療的指導價值,提高了肺癌分型診療的準確性與可及性。是肺癌無創分子分型的倡導者與先行者,引領液體活檢精準診治的國內國際走向。相關系列研究在國內外腫瘤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個人獎獲獎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一等獎等獎項。

吉訓明 /Profile/

49歲,神經外科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現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卒中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國家腦卒中搶救與治療指導中心主任。

吉訓明教授帶領團隊研究、構建了缺血性腦卒中預防-預警-救治非藥物防治新技術體系,取得創新成果。提出「遠隔」腦保護新理念,建立幹預「外周」保護「中樞」新技術,降低卒中發生率和復發率;發現缺血性腦卒中惡性轉化早期預警標誌物,提高重症卒中救治成功率;提出「血管再通全程靶向序貫非藥物腦保護」新策略,降低卒中致死致殘率,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健康水平。成果寫入全國防治規劃和國內外指南,並在全國卒中高發地區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帶領團隊在國際高影響力期刊發表SCI論文300餘篇。主編首部《腦血管病急診介入治療學》專著。獲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內外發明專利2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項。

沈華浩 /Profile/

57歲,呼吸病學專家、主任醫師、教授,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沈華浩教授長期致力於呼吸系統疾病的分子發病機制研究,取得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命名了哮喘新類型 -「胸悶變異性哮喘」,發現促凋亡藥物對激素抵抗型哮喘的治療作用,完善了哮喘的臨床表型和診治體系;首次創新性建立了Elastin誘導的慢阻肺動物模型;率先闡明嗜酸粒細胞可直接引起哮喘發病,揭示哮喘發病的骨髓祖細胞調控新機制;首次證實損傷的上皮細胞DNA複製可出現在有絲分裂期,推動我國氣道上皮損傷修復研究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發表SCI論文190餘篇,主編國內第一本《哮喘手冊》,共同主編第一版國家整合醫學規劃教材《呼吸系統疾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或科技進步一等獎共3項。

來源:健康報新聞頻道

文:健康報記者 趙星月

原標題:《阮長耿院士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在廣東省中山開幕。鄧媛雯 攝中新網中山11月27日電 (記者鄧媛雯)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以下簡稱「一壇一會」)在廣東省中山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等五位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教授獲得了2020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 「中國血小板之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11月27日,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肖梓仁會長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病學專家阮長耿院士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理事謝恬教授宣布,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5位教授獲得2020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 快訊|阮長耿獲頒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還為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相關獲得者頒獎。 據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阮長耿院士獲得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獲得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 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醫藥創新獎名單出爐!
    今天上午,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在廣東中山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阮長耿獲得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獲得2020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 簡訊|吉訓明獲2020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神外前沿訊,10月27日,2020年度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正式揭曉,首都醫科大學吉訓明教授(訪談連結)獲2020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據悉,吳階平醫學獎是在國家衛健委的支持下,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授予的是促進中國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每年評選1次,今年共評選出1位獲獎者。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年齡在59周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創新性成就的優秀中青年醫藥工作者,每年評選1次,今年共評選出5位獲獎者。
  • 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舉行...
    11月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以下簡稱「一壇一會」)在廣東省中山開幕。本屆「一壇一會」以「抗疫與健康」為主題,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由廣東省醫學會協辦,由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和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 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今在中山開幕
    11月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以下簡稱「一壇一會」)在中山市舉辦。 本屆「一壇一會」由中山市政府、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廣東省衛生和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由廣東省醫學會協辦,中山火炬區管委會、中山翠亨新區管委會、健康基地集團承辦。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2020年醫學諾獎得主,他們都是誰?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維·奧爾特(Harvey James Alter)。也因此,奧爾特曾被授予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傑出服務獎章」,以及2000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頒發給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科學家。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點擊上圖了解更多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5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獲此獎項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30分許(瑞典當地時間11點30分許),諾貝爾大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為以下三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細胞領域做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為何很難出諾獎?4個原因
    #202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0月5日揭曉,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3人獲將,其中,麥可·霍頓是英國人,查爾斯·M·賴斯、哈維·阿爾特是美國人。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