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在日本,就算放眼全世界貓派和狗派幾乎都是勢力大致相當的,這兩種動物作為寵物陪伴人類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全世界有大量關於貓和狗的熟語、諺語,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人形容怕燙食物的人為「貓舌」,難道真的是貓的舌頭怕燙嗎?
為什麼不稱之為「狗舌」呢?
這究竟有何種講究和歷史淵源呢?
請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的進化可以說是會使用工具和食用熟食開始的,但是包括人類和其他動物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食用生食或者說是茹毛飲血的。
進化至今,只有人類獨樹一幟,會使用火、電等各種能源加熱食物,其餘動物則還保持著食用生食的習慣,動物們都不吃熱的食物,因此在人類通常的感知中就天然就認為動物就怕熱的食物,那自然貓和狗這兩種動物肯定都不例外。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怕燙的日本人就被稱為了「貓舌」呢?
難道是因為貓作為寵物一直伴隨人類左右嗎?
那這個理由很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你可是要知道狗這種寵物也是自古以來常伴人類左右啊!
為什麼不稱之為「狗舌」呢?
日本現代人有這樣一種推算,在最早時期,雖然日本既養狗也養貓,但狗相比貓和主人的物理距離更遠一些。
狗在原先的日本社會更多的是「看家護院」這種用途,不太可能距離主人過近,乃至於朝夕相處在身邊這種可能。
而日本的貓基本上是和人類生活在一起,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日本為了討好這種寵物會不自覺的將與日本人飲食習慣更相近的食物給貓吃,這樣日本人會刻意觀察貓的「吃相」,發現貓不喜歡吃熱食,吃飯時總是小心翼翼的。
也有這樣一種說法,根據《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裡的記載,「貓舌」這個詞在江戶時代初期就已經明確存在。
在江戶時代以前,貓是一種貴族階級的寵物,根本沒有把它和狗並列在一起,貓這種寵物會捉老鼠,是貴族心頭的寵兒。
但是在這個時代,還基本上沒有聽說過將狗當做寵物的,基本上就算養狗也都是貧苦百姓用來護院的,根本不可能讓狗進入自己居住的屋子。
所以狗吃的多是殘羹冷炙,貓咪吃到的多是貴族熱騰騰的食物,貴族們經常觀察貓進食,時間一長,互相就會討論誰怕燙更像貓舌。
看來,貓是在那個詞語形成的時期最有發言地位的一個代表物種而已。
不過現在更多的日本人傾向於「偶然論」,學習過日語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成語「對牛彈琴」的日語是「貓に小判」,但是我們追根溯源會發現日本古人基本上都是說「犬に小判」。
但是日本人至今不知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這部分日本人認為這個成語在日本誕生初期是不固定的,用法會比較多,用於象徵的動物也都不一樣,雖然使用頻率很高,但是依然沒有確定,只不過恰巧在某個時間點將「貓に小判」的用法給固定下來並延續使用而已。
就像「貓舌」和「狗舌」之爭,在原先可能也有「狗舌」的使用方法,只是最後偶然將「貓舌」和「怕吃熱食的人」的用法給固定下來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