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andyqian。在社群,論壇裡,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offer,公司選擇,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話題。在這方面,我自己並不擅長,也給不出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不過還是想與大家聊聊,就算拋磚引玉。我個人認為,在面對這類問題時,最重要的是:分清主次。
01
—
那什麼是主次?在百度百科中是這樣描述的:主要與次要的,其實意思大家都十分清楚,但在真正面對時,卻又很迷惑,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拿上面offer選擇來說,如何區分該崗位是否是公司的核心崗位呢?我們可以看該崗位是不是該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崗位。比如:同樣是技術崗位,在技術驅動型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與傳統公司的計算機崗位其重要程度大概是不一樣的,前者大概率是核心崗位,後者大概率是輔助型崗位。再細分一點,在相同公司中,公司主業務,主流程的技術崗位,比運營技術崗位則會更核心,更重要些。上述這些例子的主次,大家都能輕易的區分開來,但現實真有這麼容易,簡單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實中,事情往往非常錯綜複雜,讓你我都分不清主次。
02
—
那區分主次有什麼方法可參考,借鑑嗎?答案是確定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了著名的【時間四象限】,其在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也提到了這一點。時間四象限將事情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
比如:生病治療,救火。
第二象限是: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比如:鍛鍊身體,長期的規劃,知識積累 等等。
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比如:繳納話費,水電煤氣費等等。
第四象限是: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比如:看電視,做白日夢 等等。
圖片來知乎
我們可以根據時間四象限將事情劃分歸類。優先做重要又急迫的事,其次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然後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最後可做可不做,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
這樣將帶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益,也符合二八定律。(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 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這樣的事情與做法,在日常中,也時常在發生,也並不難發現。比如:很多公司將一些內部的運營系統,客服系統,統統外包出去,自己的研發團隊只做核心系統。老闆將一些耗時,次要的事情,交給助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