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文:蒼龍日暮還行雨 老樹春深更著花——讀《詩聯墨韻》有感

2020-12-06 小小稗官

鄒義倫先生在其新作《詩聯墨韻》的扉頁上寫上「惠存」字樣的具體時間是2017年12月28日。掐指算來,距今數月。直到現在才言說,著實慚愧。說實在話,收到此作後,並沒有利用整塊的時間研讀,只是有空才看上一兩頁,也就是說我只是把她當作茶餘飯後的「閒書」。從頭讀到尾一字不漏讀完之後,才知有些篇什還須回望重讀。

《詩聯墨韻》從內容上分為兩大類四個部分。第一是楹聯類,由12幅生肖聯和106幅域地聯構成;第二是詩文類,細分為詩詞和散文。其中,域地聯佔的篇幅最大,遂重點言說之。

此著給我的感覺是比較厚重,有大胸襟、大氣魄、大情懷。「厚重」並非指開本的形式而言,而是說內容實質,其可圈可點之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單說聞所未聞的信息而言,就可列舉一大堆,如武漢這一「江城」別稱就是詩仙李白先生命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竟是一位宜昌姑娘;三閭大夫屈原也曾在荊州上過班……

因此,說她是一幅湖北民俗風景圖也可,說她是湖北文化地理冊也行,說她是集詩歌、散文、對聯和書法於一體的集子等也不錯,就看讀者從哪個角度切入,從哪裡打開話匣子。

竊以為,此文本情感真、語言美、格律嚴,最大的特點是地域文化濃鬱,在一些域地聯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域地聯實錄地名的變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個地名古今稱謂不同,猶如一個人的人生遭際,命運沉浮,物轉星移,幾多滄桑。如荊州之名源遠流長,古荊州疆域比現在的荊州大得多,荊州城始於東晉……

域地聯中的風土人情、傳說典故蘊含著當地人精神風貌。如武漢市聯:「三鎮雄峙三橋欲飛三尺崗奮臂勁揮亮三楚;九派暢流九省衢通九頭鳥振翮高翔鳴九霄。」這幅有氣勢的對聯似一幅現代國畫呈現在讀者眼前,立體感頗強。由遠而近觀之,發現其間有物、有人、有精神。九頭鳥本是戰國時代楚國先祖所崇拜的神鳥,在此喻指湖北人。湖北人的性格特質通過「奮臂勁揮」和「振翮高翔」等字眼得以彰顯,並與當下的「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進行對接。

(右)鄒義倫先生 (左)「雙十一張友文」

再看襄陽市聯:「鹿門山存浩然氣;臥龍崗遺濟世風」同樣道出了當地人的精神,還有該地民風。何為浩然之氣?孟子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可見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指人們經過道德的修養所達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由義與道凝聚而成的凜然正氣。襄陽當地黎民百姓不僅「存浩然氣」,而且「遺濟世風」。

由是觀之,經過鄒義倫先生一番頗具智慧地點染,原本一個個抽象、單調的地名頓時變得具體而生動,從而充滿了活力和生機。域地聯中的地名不再是單純的稱謂,而是內化了當地人的精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賞析襄陽市聯,先哲先賢的故事不由自主地齊聚心頭。不讀《詩聯墨韻》,筆者還真的不知道鹿門山曾是龐德公、孟浩然和皮日休隱居之地。據說北宋散文大家曾鞏因沒有遊成鹿門山,深表遺憾,有詩作為證:「不踏蘇嶺石(鹿門山也叫蘇嶺),虛作襄陽行」。模仿此語,我說我讀了《詩聯墨韻》,才知道這個典故,於是我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事實上,此域地聯中文化典故大有潛力可挖,單是有關臥龍崗的傳說就言說不盡。畢竟襄陽是一座古城,不少文人騷客曾經在此駐足歇腳。因時間和篇幅諸多原因,不再展開,還是回到精神話題上來。

且看黃梅縣聯:「黃燦燦金光大道憑君往;梅點點暗香疏枝傲霜開。」此聯對仗極為工整,動詞、名詞、形容詞對得不偏不倚;借用互文理論也是有話可說的,「暗香」的典故即出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為了不跑題,還是圍繞人作文章。梅花非人,它自己不能「傲霜」,是作者賦予了梅花的精神力量,這是移情使然。正如辛棄疾所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吟「梅點點暗香疏枝傲霜開」,是梅是人渾然莫辨。此聯表面是詠梅,實際卻是謳歌黃梅人民,讚揚他們不怕困苦,迎難而上的現代人文精神。此聯無論是比喻,還是擬人或用典,都是為了「神似」,以求發掘人的精神面貌。

毋庸置疑,作者將大小地名嵌入的域地聯中,讓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地名富有詩意,並且從此聲名遠播,正如愛默生所說:「詩人是為萬物重新命名者。」

紅安縣聯亦然:「銅鑼鳴憤將軍縣;鐵筆仗義秀才鄉。」吟讀此聯,當年波瀾壯闊的宏大歷史畫面仿佛就在眼前。如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立於強國之林,與紅安縣的將軍們的浴血奮戰、無私奉獻分不開。

丹江口市聯:「駕輕就熟安行大道;協力同心勁奔小康。」宜城市聯:「沿鶯河流鶯百轉總謳樂;過鯉橋錦鯉千翔共舞春」等域地聯所書寫的正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文集中有如此多的人文底蘊深厚的域地聯,足見作者為此付出的智慧和汗水。鄒先生不遺餘力地為湖北各地名灌注靈動的氣質,可謂用心良苦,且功德無量。用心梳理上述域地聯,我們會發現詠物、頌人技巧不動聲色,毫無匠氣,與作者的國學功底與老辣的筆鋒有關。

這些域地聯不僅存儲了相當豐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而且蘊藏了鄒先生的價值取向。除了真摯而赤誠地譜寫湖北各地人民的精神之外,警察情懷也是不可或缺的,這與鄒先生多年從警經歷密不可分。

如果統計沒有失誤的話,《詩聯墨韻》有四幅域地聯嵌「警」,如黃岡市聯:「黃間紅顏綠色倚杖坡仙迷望眼;岡處吳頭楚尾巡道路警獻愛心。」安陸市聯:「白兆山白雲泉白隱十載留勝跡;巡店鎮巡道警巡查一路保平安。」廣水市聯:「關界兩省冰封雪阻長車十裡警開道;水注三潭翠擁綠堆小樓數楹客忘歸。」鍾祥市聯:「鍾靈勝地齊奔小康人皆喜;祥瑞名城莫愁大道警當先。」不言而喻,這些域地聯詮釋了人民警察的豪邁與艱辛,充滿了安寧與和諧的氣氛,其中的警察意識就是作者的價值取向。品讀這些直抒胸臆、激情四射、鏗鏘有力的語句,在收穫心靈震撼的同時,下意識地生出一種對人民警察的崇敬之情。

《詩聯墨韻》只有4篇散文,其中就有3篇系頌警之作。譬如《桔鄉新賦》一文雖然只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敘述警察搶險救災的故事,但是人民警察英勇奮戰的情景已躍然紙上,其舍已為人的美德與著名的愛國詩人的偉大人格交相輝映,如今「屈鄉人承繼了屈原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的時期正豪情滿懷地譜寫著更新更美的樂章。」

筆墨當隨時代,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鄒先生做到了。他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傳遞給廣大讀者。在關注時代之時,心繫社會責任感,其筆端(含書法作品)流露出的是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可敬可佩!

《2017年國務院重大國策: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中指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築、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詩聯墨韻》的問世堪稱與時俱進。他不遺餘力地發掘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並堅守正確的價值立場。此舉是對國務院重大國策的積極回應,也是對西方後現代話語進行無聲而有力的回擊。

言猶未盡,還想哆嗦兩句。因為有那麼一段,讓我弄不明白,還想向鄒先生請教,即「四百年過去了,三袁的故居連殘磚頹坦都看不到了,幾位在田間勞動的婦女給我們講了關於三袁的一些傳說,還有幾株沒有拔掉的棉梗在秋風中抖瑟著!」我知道,這是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唱的一曲輓歌。開創了明代文學公安派的袁氏三兄弟卻英年早逝,惜一;惜二,三袁的故居如今卻不見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見五豪帝陵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財物移主,物是人非,似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精神財產與物質財產的命運應該有所區別,前者不可輕易地改名換姓,正如《詩聯墨韻》的版權作者永遠只能是鄒義倫先生一樣的道理。精神可以傳承,而且生命力恆長。那麼,鄒先生在著作中講這個故事,用意何在?他是不是擔心自己與「三袁」的命運相似呢?「三袁」尚且如此,何況本人呢?他是不是擔心大作無人問津呢?……

如今,我寫一點感想,除了向鄒老學習,為文化的傳承盡一點綿薄之力之外,也算是對鄒先生最大的慰藉。至於解讀是否合理,權由鄒先生和其他讀者來評判。

文集中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即卞和向楚王獻寶玉。卞和之舉本來是向君主表忠心,可是君王不識貨、不領情,可他初心不改,執著的進獻。哪怕雙腳被砍,他也沒有退縮,何其壯也!這種矢志不渝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麼?幸運的是那塊玉終究被認可了,說明卞和的勇敢和堅守是值得的。如果那塊玉是贗品呢?或者終究不被人所賞識呢?……可能是我想多了,解讀偏了。

紙短情長、掛一漏萬,文集中的詩歌及散文,還有書法作品等,還來不及言說。要言之,首先得感謝鄒先生為湖北地名灌注生氣。其二,他熱愛生活、盡吐情懷、珍視歷史、傳承文化,常年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值得我們後生晚輩學習。其三是他正確處理工作與愛好的關係,也可以仿效之。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筆耕不輟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揚,現在把「蒼龍日暮還行雨 老樹春深更著花」這一句古詩送給鄒先生,絕配!

物質財富固然重要,其實,精神財富更重要。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國人們缺少的並非衣食,而是可貴的精神食糧。《詩聯墨韻》就是鄒老奉獻給國人的一道精神大餐,的確值得品嘗,不上當的。(註:《詩聯墨韻》於2017年11月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杜鵑》詩山爛漫,繁花似錦,落日羞紅
    杜鵑花作者:馬喜軍春深遍野寫忠貞,垂羽海棠讓幾分。爛漫妖嬈風韻美,熱情似火醉黃昏。杜鵑花作者:百合春來啼血一聲聲,燦藯花枝萬樹盈。自古桃花嬌戀客,杜鵑似火更煽情。夢杜鵑作者:秋風故裡春深細雨中,山前又見杜鵑紅。年年花盛燦如血,儘是帝冤滴此叢。
  • 《滿庭芳苑》(225期)三鬥詩才千鬥墨,幾多傲骨遠囂塵
    裁詩尋好韻,煮酒宴清娥。彎月涼亭影,香花淺水渦。蓮池貪慾少,人世濁流多。野外乾坤大,南山豈奈何。罔悟玄同匠心老,歸來一韻夢鄉輕。李樹先(北京)讀詩遐想(十七)百二河山氣象雄,詩風唐宋迥難同。太白奇想九天外,子美豪吟萬馬空。
  • 呂進II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
    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文/呂進詩與畫有許多相通處,詩論與畫論也有許多相通處,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不移之論。古希臘西蒙尼底斯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北宋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文· 郭省非(原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如「故裡鬧元宵」:「荷葉曲,柳腰輕,雨洗元宵/傳妙道;舞迎春,花間意,夜遊玉女/獻忠心。」作者寫於1989年在海南儋州過元宵節之夜,而恰恰其時「下著毛毛雨,但一點也不影響這裡的人們歡度元宵的心情」。這副聯用了八個詞牌名,但卻真切地反映了廣祥先生那次人生的體驗。 二、詞牌與對聯。2011年廣祥先生別開生面地出版了他創作的《中藥趣聯》。
  • 讀詩作詩 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一、 韻部現代拼音中,同樣韻母的字讀起來押韻,但是未必在平水韻中是一個韻部,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在平水韻中,大部分韻部,我們現代人是比較難分辨的。1、無法區分的韻部平水韻106個韻部,很多韻部如一東、二冬,明明在拼音中韻母一樣,卻被分成兩個韻部。 解決的辦法幾乎沒有,除了記住以外,主要靠查詢。這些韻部大多是鄰韻, 做古體詩可以通押,但是作格律詩只有首句押韻才可以用鄰韻。
  • 蔡寶泰《風物詩聯專輯》,曉東詩刊937期; 黎民自古食為天,一脈相承...
    自2018年參加由縣黨工委、縣文聯、縣文旅局等單位委託縣詩聯會承辦的詩聯培訓班學習以來,在老師的認真施教下,邊學邊練。現將兩年來的部分習作予以發布。雖很不成熟,粗製濫造,但筆弱體單也不忘助力蓬勃發展的文旅事業,以盼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誠請各位老師多批評指正!
  • 楊萬裡夜坐有感,這首七律開篇技法高超,尾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古代很多人退休後依然勤學不輟,比如王安石隱居金陵後就在家整理資料、研究詩歌創作,人生的下半場反而更顯得精彩。南宋也有一位詩人喜歡讀書,還非常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下面介紹的是楊萬裡夜坐有感,這首七律開篇技法高超,尾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 三千裡色江南岸,二十四番花信風,春的消息,詩的海洋
    向人不欲全舒白,止酒何妨稍著紅。花信過時難入俗,疑醒疑醉付東風。21.春興明·李進午睡沈沈飽墨甜,惱人幽鳥語前簷。扶頭酒醒猶欹枕,花信風高不捲簾。世味久諳刀上蜜,人情已識水中鹽。知心只有青青竹,冷淡相看更不嫌。22.
  • 縱目山河披錦繡,綠紅搖曳竟春圖;上平七韻春詩,墨著芳菲任我書
    縱目山河披錦繡,綠紅搖曳竟春圖。粉紅,天藍,淡紫,金黃,雪白,杏黃……花滿地,影旖旎,每一片落花都灑落在萬水千山,一覺紅塵裡 。飄逝在紅塵的激流中,帶走纏綿往事,染紅了扉頁裡的字跡。聞說忘川春不老,濃淡由他,不負相思意。斜陽裡,負了韶光,一去杳無跡。群芳欲豔撩情醉,次第開來笑我痴。
  • 100首適合小學生背誦的古詩詞,收藏給孩子讀一讀
    兒童讀詩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詩心」的種子,讀詩的時候,偉大的詩人都成了你的朋友,蘇東坡、陶淵明、杜甫盡在眼前。今天,詩詞君總結了100首適合兒童誦讀的詩歌,一起收藏,轉發給身邊的孩子看一看,讀一讀吧! 10、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475句(花)篇
    ·簾外雨潺潺》54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 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55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 宋 · 趙師秀《約客》56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 唐 ·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57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 宋 · 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58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
  • 【詩詞微塾】如何寫好仄韻格律詩?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仄韻詩?仄韻詩:是指平仄與正常格律相反的詩。即一二四六八為仄韻,三五七為平韻的律與絕。 仄韻詩著名的有《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馮時行的詩有哪些?馮時行的詩詞全集17首
    為雨非不佳,世間多塵埃。 預恐為雨罷,歸來汙蒼苔。 友人惠酒殊佳用清光滑辣四字為韻以謝 - 宋代·馮時行 先生飲至和,尺宅如鑑光。 餘力暨酒醴,百甕春朝陽。 洗我未墨塵,凌風龜鶴腸。 醉鄉更飽歷,歧路久已荒。 休吏閉齋閣,三盞通真梁。 到處百慮息,其俗如陶唐。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詩裡提到的「前年」指的是貞元十九年(803年),也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登第那一年。芸香吏則是校書郎的別稱。白居易想起元稹去年冬天赴東都洛陽,春末尚未歸來,此時牡丹花已凋落,不由心生感慨,不僅是嘆息花落,更是感嘆歲月催人老。花開時節,他盼望與好朋友元稹一起欣賞,無奈等到春花落盡,好友仍未歸返,對友人的情思,只能記錄在字裡行間。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野草詩社天津詩友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