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於歆傑:連通課程思政的...

2021-01-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

——「電路原理」課程建設的三點體會

「電路原理」是一門典型的理工科「硬課」,量大面廣,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穩定,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嚴密,需要學生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

根據我的了解,不少類似「電路原理」這樣的理工科核心「硬課」在落實課程思政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很多,有的教師認為沒時間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有些核心課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從公式中來,到公式中去」,教師缺乏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抓手。課程思政還缺少連通「最後一公裡」的有效措施。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與教學組同仁一起,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程教學,繼推出全國首門「電路原理」慕課後,率先開展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改革,在抗疫在線教學中進行遠程實驗。學生們紛紛反映「這門課引入了大量工程思想和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對之後的學習很有啟發」「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對科研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這些實踐,加深了我們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我們認為,課程思政與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相得益彰。此外,連通「最後一公裡」的關鍵,在於將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改革融為一體。

下面我分別從三個角度來談如何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

一、要想把課程思政建設好,首先得把課程建設好

如果無法做到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期待著來到課堂,採取再多的課程思政建設措施也事倍功半。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用高水平科研經驗和成果反哺教學,做到學高為師;另一方面要改變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將能力培養有機融入知識傳授的過程。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普遍採用了情景再現式教學方法,同時利用「雨課堂」工具為學生提供了發表意見的暢通渠道。比如,在處理戴維南定理的提出、分貝概念的提出等知識點時,我們就放棄了平鋪直敘的講授,轉而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歷史場景下,組織他們通過彈幕、投稿或投票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進行交流,努力像先哲們那樣實現學術突破最關鍵的「臨門一腳」。藉助網際網路工具,把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無縫融合,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集體研討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對課堂的關注。

二、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統籌好「加法和減法」的辯證關係

核心課程勢必要求學生掌握若干關鍵知識點。我們完全可以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入心入腦的價值塑造。雖然「電路原理」課程的知識體系來自西方,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各行業均湧現出眾多「大國利器」,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講好中國故事,比如中國電力系統飛速發展的案例就是導入正弦穩態分析最好的素材。當然,價值塑造還可以放在更廣闊的全球視角來展開。可以結合相應內容,回顧國內外重大科技創新的過程,比如重溫「相量」這一重要電路概念被提出的過程以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此外,還可以講授國內外重大學術失範的案例,比如介紹當年愛迪生為了推廣直流系統,在公共場所用交流電殺死一頭大象,人為製造交流系統更危險的假象。

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教學改革,都需要在課堂的教與學活動中增加新的元素,但課內學時卻是剛性約束。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再設計,將有助於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學生容易產生錯誤理解的內容放到課內,以更靈活的交互讓學生上課有更大的收穫感。同時也需要梳理出課堂無暇顧及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外利用在線資源和工具開展學習。課堂教學中,成效的加法和內容的減法,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妥善處理的一對辯證關係。

三、言傳很重要,但身教卻是更直接更紮實的課程思政教育

如何在理工科「硬課」中立德樹人?我想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通過一系列具體的行動來影響學生。比如是否每堂課都做到提前到教室做好準備並且不拖堂?是否堅持不調課、不讓助教代課?是否每堂課都確保充足的備課時間?是否每次期中期末考試均完全重新命題等等。做到這些細節,難,也不難。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認為「課大於天」。學生在課堂聽課,其實也在體會老師如何看待教學。教師只有首先發自內心地愛教學、愛學生,才能身正為範,並且感染學生對學習升起敬畏之心。

總之,要想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教師需從育人的高度來看待課程,主動擁抱信息技術帶來的課堂革命,做到教學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相互促進,學生才能由此獲得更好的立德樹人成效。(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 於歆傑)

作者:於歆傑

相關焦點

  • 於歆傑: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電路原理」課程建設的...
    編者按: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蘇南京召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交流研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落實情況,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於歆傑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 課程思政,教師先行|劉正光|教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教授
    10場線上講座,8場線下討論,課程思政工作室跨越兩年的系列培訓與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的要求不謀而合。據悉,此次系列講座由上海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湖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中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等學校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專家們講授。
  • 清華大學在線課程本周課表公開 記得來上課
    計算機系特獎學長:科研小白入門指南主講嘉賓:清華大學計算機系2016級本科生,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高天宇開課時間:3月10日(周二)20:00-21:00課程介紹:作為剛剛熟悉大學校園的本科生,你也許對「科研」既陌生又憧憬。那麼,科研距離本科生到底有多遠?
  • 清華大學電機系成功舉辦第七屆IEEE高電壓工程及應用國際會議
    9月7-10日,清華大學線上舉辦了第七屆高電壓工程及應用國際會議(ICHVE2020)。會議協辦方包括IEEE電介質與絕緣委員會、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
  • 人人能聽,清華大學面向全社會進行課程直播:本周課表已公開
    下面是清華大學公布的本周課程表:周二計算機系特獎學長:科研小白入門指南主講嘉賓:清華大學計算機系2016級本科生,201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 高天宇開課時間:3月10日(周二)20:00-21:00課程介紹:作為剛剛熟悉大學校園的本科生,你也許對「科研」既陌生又憧憬。那麼,科研距離本科生到底有多遠?
  • 電機系成功舉辦第一期工程博士論壇
    電機系主任康重慶教授,工程博士導師閔勇教授,董新洲教授,柴建雲教授,程林教授和14位工程博士出席論壇。此次論壇由電機系副主任朱桂萍教授主持。與會人員合影首先,康老師對各位工程博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表示電機系將舉辦每年四次的常態化「工程博士論壇」,旨在促進工程博士研究生之間的成果展示和學術交流,拓寬學術視野,提高學術創新能力,搭建電機系工程博士之間交流分享的學術平臺。
  • 課程思政在行動|潤「物」無聲,堅定「信」念
    案例31:黃衍堂教授 《信息檢測技術與光電綜合設計》 黃衍堂教授將抗擊疫情教學實踐與應用相結合,依託2019年物信學院思政類金課建設「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信息檢測技術與光電綜合設計》」結合當前2019-nCoV新冠疫情,在學院教學副院長夏巖教授的指導下,對《信息檢測技術與光電綜合設計
  • 清華大學召開大類培養專家會
    清華大學召開大類培養專家會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10日下午,清華大學大類培養專家會在工字廳東廳會議室召開。副校長尤政、鄭力、彭剛,教務處處長李俊峰、土水學院院長張建民、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教授、教研院王孫禺教授、數學中心鄭紹遠教授、計算機系孫茂松教授、物理系王亞愚教授、電機繫於歆傑教授、社科學院王天夫教授、人文學院方誠峰教授等出席會議。會議由李俊峰主持。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新入選的會士中,清華大學在職教師分別是:計算機系教授舒繼武、精儀系教授孫洪波、電機系教授孫宏斌和趙爭鳴、自動化系教授張長水和周彤。孫洪波(Hong-Bo Sun),清華大學精儀系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學電子工程系先後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微納光學工程——利用超快光譜技術研究太陽能電池、有機發光器件和低維量子體系的光電和電光轉換動力學;利用超快雷射微納加工技術製備微光學、微電子、微機械、微流控、微光電、傳感、生物和仿生結構與器件,探索其工業與國防前沿應用。
  • 【雙戰雙贏】《物理化學A(1)》課程思政示範課展示——學科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
    近日,理學院周建國老師結合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項目,面向2019級應用化學專業進行了《物理化學A(1)》課程的課程思政公開課展示。理學院古金霞教授等同行專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以及環境工程等專業學生現場進行了觀摩。公開課上,周建國以《物理化學A(1)》課程中「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例,分享了自己在學科基礎課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 清華大學5位教師9位校友獲選2017年度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
    董新洲(Xinzhou Dong),1983、1991、199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天津大學博士後出站後被引進清華大學電機系任教至今,現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故障分析、繼電保護、故障行波理論、行波保護、行波測距、小波變換應用、無通道保護、面向電網安全的系統保護、智能變電站集成保護等。
  • 清華大學汪玉教授:願更多同學不懼挑戰,投身電子信息產業!
    3月8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作客iTsinghua雲學堂,為高中學子介紹了電子信息專業的內涵以及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大類的相關情況。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大類具備國際先進的電子信息課程體系與雄厚的師資力量,國際交流廣泛,致力於培養專業基礎紮實、綜合素質卓越,在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與應用開發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拔尖創新型人才。錯過了直播怎麼辦?沒關係,下面就讓我們看看汪老師講了哪些精彩內容吧。
  • 清華大學專業介紹: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80年代以石油化工為主戰場建立了反應工程與工藝、分離工程與工藝和系統工程等學科方向;進入21世紀,清華大學化工系以建立?兩個本科專業,研究生按照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及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授予博士學位。    按照?厚基礎?寬專業?的辦學思想,本系培養方案為學生設置了前兩年公共課程平臺。學生可以在第三年初自主選擇專業課程。    實施?本科―碩士研究生分階段有統籌?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思政融入教學,並非一定宏大且凸顯,更多是於細微處並在言行中,「課程思政啟育記」系列專題獨為老師打造,只為記錄育人過程,抓住細微言行,講述探索經歷,分享實踐所得,呈現課堂最美、最暖的樣子。本期分享,來自農學院劉鳳霞老師的課堂,追蹤劉老師《遺傳學A》課程的思政育人探索之路。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已有設計是已經存在,可供調取使用的學習資源;它包括學習者自身的知識儲備、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以及新科技時代的眾多電子信息資源。語言與思想和文化密不可分,外語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一個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通過它的語言呈現、表達、記載和傳播。外語學習資源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資源寶庫」。
  • 清華大學電機系首席教授曾嶸:清華首設能源大類招生
    18日,清華大學招辦主任劉震、清華大學能源類首席教授曾嶸、清華大學化生類首席教授王宏偉做客新華網訪談間,為廣大網友解讀2017年清華大類招生相關政策。   曾嶸教授介紹,清華首設能源類有三方面的考量。   首先,能源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現代社會運行的血液,更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 回顧 |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9年大事記
    2019年,我系加強與頭部企業和國家重點發展區域的校企/校地合作,成立清華大學(電子系)—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移動終端感知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佛山先進位造研究院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暫定名)進入協議籤署流程。我系從2018年起每年舉辦電子信息專業認知活動寒假課堂專場,通過多渠道進行招生宣傳。
  • 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新增西南地區項目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 (王波)11月3日,記者從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了解到,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從2021年起,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將首次開設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西南地區項目,首批招生規模在30人左右。
  • 清華大學5位教師4位校友當選2021 IEEE Fellow
    5位清華教師分別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王昭誠、電機系教授吳文傳、計算機系教授唐傑、軟體學院副教授劉世霞、自動化系副教授耿華,5位校友分別是Transphorm公司高級副總裁吳毅鋒、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教授王忠東、加拿大瑞爾森大學教授張曉平、流利說美國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劉揚、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王力哲。
  • 如何建設及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開放課程?
    尤其是2020年疫情帶來的「網絡教學大考」,更是將在線課程的建設推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何建設在線課程、應用在線課程促進教改,實現「實質等效」,是當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助力全國各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聚焦線上金課建設及其在混合式金課中的應用,我單位將舉辦「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課程建設及應用線上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