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畈鎮屈家畈村總戶數560戶,共計2169人。其中黨員46人,預備黨員2人,80歲以上黨員3人。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02戶239人,42戶84人未脫貧,60戶145人已脫貧;一般貧困戶 7 戶12人未脫貧,34戶110人已脫貧;低保貧困戶27戶70人未脫貧,政策兜底 6戶14人已脫貧;五保貧困戶 8戶12人未脫貧,政策兜底20戶21人已脫貧。」這些數據是一年前市農業農村局駐屈家畈村扶貧工作隊員記下的。
一年來,屈家畈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總體籌劃下,找準扶貧工作中的切入點,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導方向,從鄉村旅遊、野菊花及中藥材種植等項目為扶貧突破口,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氣候條件,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幫助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扶出了大別山區最耀眼的「七色彩虹」。
黨建引領,築牢「初心線」
自脫貧攻堅戰鬥號角吹響以來,結合「十三五」規劃總體部署,該局黨組帶著服務「三農」的初心,組織黨員幹部迅速下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原則,以脫貧致富為根本目的,切實將扶貧工作任務和村級事務有機融合。
全體黨員及村「兩委」班子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使屈家畈村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落地見效,也為評審湖北省秀美鄉村推出一張靚麗的名片。
總結歸納,建好「明白帳」
「屈家畈村版圖面積6.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557畝,林地5800畝,水面面積220畝……」駐村工作隊長曾凡吉介紹時說道,「剛開始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通過『一查二看三走訪』的笨方法,逐漸摸清村裡的貧困狀況,然後研究探索村裡的扶貧思路。」
人口數量多少,貧困戶有多少,為什麼致貧,村裡有哪些有利資源等等細節也隨之寫在自己扶貧日誌裡。
「有了扶貧概況,就好像看病知道病因,為什麼生病,病根在哪裡,怎麼祛除,只有我們心裡有一本『明白帳』就不愁搞不好扶貧,治不好病。」曾凡吉幽默地說道。
利用資源,打造「土旅遊」
屈家畈村以"銅鑼巖石廟、柏樹咀龍潭、初卡河閣鼓寨、泡桐崗什子寨、仙女巖、觀天山水庫、新橋于成龍石刻、屈氏故裡"等著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景地。
針對這一有利地理資源,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在旅遊發展上下足了功夫。他們積極籌措資金,先後在旅遊景點鋪設了公路,建造了涼亭,辦起了農家樂,不僅使鄉村旅遊更接地氣、更有朝氣、更有鄉味,而且有效地帶動當地居民、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觀天山景區滑翔傘項目已正式投產。
走上觀天山山頂,來一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聽著松濤、賞著紅葉、看著晨光,吃一次山腳下農家樂的吊鍋,品一杯自釀的老米酒別有一番風味。
整合收益,做對「花文章」
「經濟發展、脫貧致富,我們不能走老路,也不能專攻一項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要堅持多措並舉,整合各項收益,這才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曾凡吉說道。
為推進產業扶貧腳步,該局黨組積極為屈家畈村扶貧工作隊籌措資金50餘萬元,用於野菊花種植,目前該村已種植野菊花100餘畝。
「旅遊搞起來了,我們要在『花』上下文章,不僅讓遊客有山可攀,還要有花可看,不光要種植野菊花,下一步還要計劃種植觀賞性菊花,這樣既能提高經濟收益,還能流轉土地資源,提高群眾、貧困戶迅速致富的積極性,飽和人力,讓家鄉留得住人、留得住心。」曾凡吉說。
專題突破,搞好「藥產業」
「你們栽仔細點,要確保成活率。」在該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曾凡吉對正在種植的貧困戶和群眾現場進行指導。尋聲望去,田畈裡群眾頭戴草帽,你擺苗、我填土,一片和諧的景象。
為不使產業發展過於單一,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契合村民愛在山裡採野生藥材的習慣,積極聯繫中藥材種植商,在板慄林改造、油茶種植、野菊花種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百錢草、知母、艾草等中藥材種植。該村現種植有艾草160餘畝,知母、百錢草百餘畝,為盤活村級經濟和脫貧致富提供了助力。
社聯共贏,鼓起「錢袋子」
「我這個養雞場前期投入了500萬元,正式收益已有一月有餘,日淨利潤5000餘元,按照這個進度,預計明年年底可回本贏利。」位於屈家畈村鴻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這樣說道。
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該養殖專業合作社是全鎮最具規模的養殖場,條件設備齊全,採用全自動一體化生產線。目前該合作社優先聘用貧困戶務工,既提高了合作社收益,又利用了本地人力,讓貧困戶有事可做,有錢可賺。
「我前期已經投入500萬元,目前正在建設第二個生產廠房,還計劃建造一個有機肥加工廠房,我是本地人,自己掙錢了,也希望帶好頭,帶領鄉親們早日致富,那也是我的願望。」該合作社負責人說道。
推進文化,唱響「富民歌」
「產業多,群眾逐漸富裕起來,但『腦袋』也應該富起來。而富『腦袋』,關鍵是要強文化。」曾凡吉說。
為調動貧困戶和群眾對旅遊開發和扶貧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利用召開壪組會、專題演唱會、廣場舞比賽等契機,讓貧困戶和群眾談經驗、說感想、表心聲,讓廣場舞不僅跳在城市,也跳在鄉村,使文化活動激起貧困戶和群眾的思想熱情,提升了村級文化活動氛圍。(鮑俊軍)
審核:王建軍 姚大為
編輯:江叔青
圖文來源:張家畈鎮
【來源:麻城微扶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