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城是平原城,城內本來沒有山,過去卻有「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一說。
「三山」指的是:
1、金銀庫(觀音寺)土山。位於高麗門裡現中華大街南側,高約二十米,為當時遼陽城內最高點。向東遠眺,太子河由南向北蜿蜒而流,近觀,可俯瞰城內全景。
2、關帝廟(老爺廟)後山。位於大西門外護城河西岸,為十餘米高土山,山頂平面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關帝廟即建在土山上。
3、孔廟(文廟 )後山。位於大東門裡路南,高約十米,山上建有祠堂。現已蕩然無存,在原址建為文廟遊園。
因以上三座土山,均為人工堆砌,山又不高,故時人稱之為"三山不顯」。
「四水」指的是:
1、雍家河泡子。位於金銀庫(觀音寺)南側,南北長約二百米,東西寬約三百米,水泡最深約二米,周邊植樹,綠柳成蔭,泡中積水常年不幹,池中養魚,常有人垂釣於岸上,現已填平,建成居民小區和觀音寺後遊園。
2、向陽胡同蓄水池。位於東四道街路北向陽胡同西側,原東四道街地勢低洼,逢雨天泥濘難行,時由天增福財東——楊庭相出資,在路北側向陽胡同裡路西,掘一大水塘,四處積水匯聚於此,為當地百姓解決了出行問題,水泡常年不幹。現已建起了住宅樓。
3、四大廟門前南側大水泡。此處原為一特大型水泡,夏季有荷花盛開,傍晚夕陽將城外的白塔倒映於水中,是為遼陽八景之一的——白塔晚晴。
4、清真寺路東三教堂胡同南側大蓄水池。原清真寺左右為菜園子,由於百姓掘土逐漸形成大坑,加上此處地勢相對低洼,常年積水便成為了一處大水泡子。現早已填平,建成了居民小區。因以上四處池中積水不向外流,皆為死水,故稱「四水不流」。
隨著時光流逝,如今這「三山不顯,四水不流」的老景,僅剩下關帝廟後山和金銀庫土山,我們只能遺憾地藉助老照片去尋覓那昨日的風採了。
「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之觀音寺土山和雍家泡子
四大廟及廟前水泡子
文章來源於中國記憶論壇遼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