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河流數據上來看,尼羅河除了長度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再能夠排得上號的了。其年徑流量實際上只有840億立方,或許大家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概念,但是拿我們國家的長江來對比的話,就非常清楚了。
我國長江的年徑流量,能夠達到9500億立方,足足是尼羅河徑流量的十倍之多,可見尼羅河的水源其實並不是非常豐富,那麼它又為何能夠養育一方水土和人民呢?
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貢獻最大的,就是其對於古埃及農業生產的貢獻,並且在尼羅河經過地區,在長期的衝擊和泛濫之下,形成了土壤肥沃、土質優良的三角洲平原,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尼羅河三角洲。
首先,尼羅河三角洲的形成,對於埃及地區大面積的沙漠來說,簡直就是上天賜予的吃飯工具。古埃及人可以在三角洲地區,進行農業生產作業,用雙手勞動創造自己所需要的必備生存資料。
除了尼羅河為古埃及人創造和提供了必要的生產地區之外,其本身所具備的水文特徵,也是幫助古埃及人,滿足溫飽的重要條件。
我們都知道河流是有汛期的,只不過由於季節、降水等因素的影響,汛期時間會出現不同。
一般來說汛期到來之時,河流水量顯著增多,水位明顯上漲,這對於農業灌溉來說正是最佳時期,一般來說北半球的河流汛期都會在夏季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冰雪融化和降水量增多。
尼羅河的汛期就集中在一年中的五月到八月,汛期一到,尼羅河就仿佛變了一條河一樣,無比暴躁和憤怒,波濤洶湧地衝擊著尼羅河三角洲。
那麼這種汛期的意義何在呢?古埃及人不可能在汛期之前和期間播撒種子,而是到了汛期結束之後,大致在十月份左右。
他們只需要簡單地撒下種子,無需任何過多的經營,就能夠在明年獲得大豐收。所以說,尼羅河特有的水文特徵,實際上醞釀了最早的古埃及農耕文明。
在尼羅河長期的衝積之下,逐漸形成的尼羅河三角洲,實際上成為了古埃及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在這裡出現了早期農耕文明,古埃及人們能夠在此基礎上不斷繁衍生息,逐漸成長為了一個重要的文明群體。
而簡單便利的耕種方式,則能夠使得古埃及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獲得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當然能填飽肚子是最基本的需求。
農業生產的穩定進行,以及農業的連年豐收,使得古埃及人們開始出現了私有財產,這使得社會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加大,在此基礎上逐漸出現了階級分化,進而古埃及的國家政權文明開始出現。
除了尼羅河自身的水文特點之外,其所形成的尼羅河流域能夠成為農業區,其實也和當地的氣候有著直接關係。
我們知道氣候條件,其實是難以憑藉人類的行為去改變的,當然近現代以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氣候變化除外。
在那個時代,人類尚且不具備破壞自然環境,進而影響氣候變化的能力,尼羅河流域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這裡雖然高溫炎熱,但是也屬於光照充足的地區。
農作物的成長離不開水資源和充足的光照,熱帶沙漠氣候恰恰滿足了光照需求。而尼羅河則滿足了農業生產的充足水資源問題,由此尼羅河流域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互配合。
由此形成了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自然條件基礎,因此,熱帶沙漠氣候條件下的尼羅河流域,能夠成為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搖籃。
在今天我們的思想中,沙漠的存在就意味著生命的乾枯、人類的絕跡,沙漠似乎是人類行為的禁區,儘管今天也有不少探險家,主動前往沙漠禁區探索未知世界,但是這也畢竟是少數。
古埃及的內部地理環境,其實就是受到大面積的沙漠包圍,那麼為何古埃及人,還能夠創造出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呢?
這我們就要從沙漠自身所存在的特點來分析了,沙漠具有流動性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正因為這種流動性,才會使得沙漠能夠在其覆蓋的範圍內,填滿那些崎嶇不平之地,特別是像丘陵、山地等,在流動性沙漠的覆蓋下,這些地方很容易就變成了平坦之地。
這就使得尼羅河對於沙漠覆蓋地區的衝擊更加容易,範圍也更廣泛,由此能夠形成面積巨大的農耕地區,這就為古埃及的農業生產提供基本的生產基礎。
當然僅僅依靠沙漠的流動性還不夠,眾所周知,沙漠地區水的蒸發量是非常之大的,而這在今天看似是弊端的存在,在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似乎卻是一個積極因素。
尼羅河衝擊的沙漠地區在蒸發量大的影響下,很快就容易乾涸,這使得這些地區不容易積水,也不容易形成沼澤、湖泊之類。
水分蒸發之後,古埃及人可以直接就利用衝積平原地進行播種。這種熱帶沙漠的存在,再加上氣候和尼羅河的影響之下,居然能夠構成一個穩定統一體,有效保證了古埃及早期農業生產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