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肘管症候群是第二常見的壓迫性神經病變,發病率高達6%,即每10萬人年有36人。肘管減壓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英國和美國每年大約有15000人接受手術減壓。
肘管症候群:因肘部創傷性關節炎而出現尺神經受壓,在尺側腕屈肌兩頭之間有一增厚的纖維帶,壓迫尺神經,稱之為肘管症候群。在肱骨內上髁與尺骨鷹咀之間有一弧形窄而深的骨溝,有深筋膜橫架於上,形成一骨性纖維鞘管,即尺神經溝,也稱肘尺管。管內為尺神經及尺側上副動、靜脈。患者早期症狀表現:常感到小指指腹麻木、不適。有時寫字、用筷子動作不靈活。症狀加重時,尺側腕屈肌及環指、小指指深屈肌力弱,手內在肌萎縮,出現輕度爪形指畸形。Froment症。
有許多方法可以對肘部周圍尺神經進行減壓,包括開放,微創和內窺鏡入路。減壓後,為減少屈肘時對尺神經的牽拉,可行內上髁(上髁切開術)切除術,伴或不伴將尺骨神經前移位至皮下、筋膜下或肌下位置。外科醫生對手術技術的選擇取決於幾個因素,並且對於手術方式的選擇並沒有明確的適應症。因此,大多數外科醫生(86%)在治療肘管症候群患者時使用超過一種手術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至少有15個系統的回顧和成對的meta分析未能解決這些不同手術對原發性肘管症候群療效和安全性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的解決是很重要的,因為多達30%的患者在手術後沒有改善,而且許多人接受了翻修手術,最終很少能治癒。那麼,對於患有原發性肘管症候群的成年人,哪種手術與症狀治癒率最高、併發症風險最低有關?JAMA Network open上新發表的一篇文章就對此進行了系統回顧。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24352
這項網絡薈萃分析包括30項研究,比較了2894例肢體的8種不同手術方式。從資料庫建立到2019年3月2日,對PubMed、EMBASE和CENTRAL進行了搜索,對研究的設置或設計沒有任何限制。研究主要結果是對治療的反應(即症狀改善)。次要結果為圍手術期併發症、再手術和復發。結果發現87%的患者接受手術後病情有所改善,而開放性原位減壓(不論有無內側上髁切除術)對治療的反應最大,併發症的風險最低。
在整個研究中,56%的參與者是男性,平均年齡為48(8)歲,患者的平均症狀為15(7)個月。總的來說,87% (95% CI, 92%-91%)的患者通過手術得到了改善;所有形式的原位減壓都比移位手術更有效;例如,切開原位減壓合併上髁切除術的成功率高於皮下移位(相對風險為1.13;95%可信區間,1.01 - -1.25)。術後,3% (95% CI, 2%-4%)的患者出現併發症,而原位減壓是風險最小的,儘管其結果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總的來說,有2% (95% CI, 1%-3%)的患者需要再次手術;開放性原位減壓術後再手術次數最少;相比之下,肌下轉位再次手術的風險為5倍(相對風險為5.08;95%可信區間,2.06 - -12.52)。在監測中,3% (95% CI, 1%-4%)的患者出現復發,而開放原位減壓聯合上髁切除術被列為最安全的手術,儘管在估計中存在不確定性。
治療反應(即改善)的相對風險(95% CI).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24352
併發症的相對風險(95% CI).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24352
總之,在這項網絡薈萃分析中,開放性原位減壓(包括或不包括內側上髁切除術)似乎是最安全的手術,而且對原發性肘管症候群患者的預後也最好。未來的研究應該集中在更好地定義這種障礙和發展核心結果測量。
原標題:《JAMA Netw Open:肘管症候群選擇哪一種減壓手術更有效、更安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肘管症候群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