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太平洋斷裂區發現新異形物種,我們對海洋認識仍然很有限

2021-01-14 旋翼飛行器

作者:有鉗出品

圖 1 科學家們,在太平洋海底的深海地貌中,發現了四個新物種和兩個新屬

克拉裡昂-克利珀頓區是太平洋中部一個巨大的凹陷斷裂區,面積約為450萬平方公裡(170萬平方英裡) ,由於沿海床沉積的多金屬結核中含有豐富的貴重金屬和稀土礦物,被視為採礦業的一項「藏寶地」。

然而,古老的礦物並不是這裡唯一令人驚奇的東西。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發現了一些以前科學界不知道的深海生物,它們生活在海洋表面以下5公裡(3.1英裡)深的地方。

這些實例被稱為是「Xenophyophorea」,是一種巨大的單細胞原生動物的分支,屬於有孔蟲門。

圖 2 有孔蟲門生物的藝術圖

「Xenophyophorea」是克拉裡昂-克利珀頓區深海斷裂區中最常見的「大型」生命形式之一,雖然從19世紀末就有人發現並記載,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並不多,主要是由於它們居住的深度極深。

圖 3 海底的半圓形「摩納米娜 」

來自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海洋生態學家安德魯·古迪說: 「這四個新物種和兩個新屬已經將克拉裡昂-克利珀頓區深淵中已知的『Xenophyophorea』數量增加到了17個(佔全球總數的22%) ,還有更多已知的『Xenophyophorea』,但尚未被詳細的記載。」

太平洋的這一領域顯然是多樣性的「Xenophyophorea」存在的熱點地區。

在這些新發現中,還有一種叫做 「Abyssalia」(音譯:阿比薩利亞)的新物種,它是以其「潛伏所在」的深淵而命名的。 在2018年的一次考察中,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學研究船 RV Kilo Moana (基洛·莫阿納)號,在克拉裡昂-克利珀頓區西部,發現了兩種阿比薩利亞物種: 一種是葉狀動物,另一種是球狀動物。

這些有孔蟲體表覆蓋著被稱為「Tests」,(在生物學中,test專指球形海洋生物的外殼)的硬殼,它們由粘在一起的微小粒子組成。 就阿比薩利亞這種物種而言,這些貝殼是由均勻的網狀海綿骨針組成,沒有明顯的表層。

這些球形的,看起來有點類似雜亂的蒲公英,而葉形的,則是扁平的,像葉子的形狀。

另一個新發現的屬——Moanammina(音譯:摩納米娜)——它的名字來源於「Moana/莫阿納」,在夏威夷語、毛利語和其他玻里尼西亞語言語中意為海洋。

球形的,類似有點雜亂的蒲公英,而葉形的,則是扁平的,像葉子的形狀。

圖 4 尚未確認物種的「泥球狀」Xenophyophorea

半圓形摩納米娜(Moanammina semi ircularis)有一種柄狀、扇形的「外殼」,而另一新種,屬於毛米納屬的綿米納(Psammina tenuis)有一種精緻、薄、盤狀的「外殼」。

研究人員還發現,他們認為可能是一種新型的球形「泥球」形狀的有孔蟲進化分支,但不幸的是,在詳細的檢查能夠確認其真實身份之前,這種類似泥球的成分已經瓦解。

「我們在海底到處都能看到它們,形狀和大小各異。 它們顯然是生活在克拉裡昂-克利珀頓區的豐富生物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成員,」夏威夷大學的海洋學家克雷格 · 史密斯說,他是基洛-莫阿納號考察船的首席科學家。

「除其他外,它們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微生境和潛在的食物來源。 如果我們想要充分了解海底採礦對這些海底生物的影響,我們就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異形原生生物的生態。」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歐洲原生生物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太平洋斷裂區發現新異性物種,我們對海洋認識仍然很有限
    作者:有鉗出品圖 1 科學家們,在太平洋海底的深海地貌中,發現了四個新物種和兩個新屬太平洋的這一領域顯然是多樣性的「Xenophyophorea」存在的熱點地區。在這些新發現中,還有一種叫做 「Abyssalia」(音譯:阿比薩利亞)的新物種,它是以其「潛伏所在」的深淵而命名的。
  • 科學家在海底2028米深處發現新物種,有細長「脖子」,大「眼睛」
    因此,很多生物群體可能在還沒被人類發現時,就已經悄悄地消失了。而作為生物,當然也避免不了自然發展的規律,舊的生物種群消失後,自然也會有新的物種出來頂上。於是,對於時常報導的新物種的出現,我們也就不那麼大驚小怪了。
  • 地球生物界發現的新物種,你認識幾個?每一個都造型獨特
    在人類沒有走進科技時代之前,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生物界的各種生物了解是極其有限的,大量的生物我們是不知道的。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有了科技的幫助,我們才能夠對生命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在不斷發現地球上的各種新物種。雖然人類現在是科技文明,有強大科技的輔助,但是對於地球生物的了解其實並不是很全面。
  • 科學家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在海底最深處
    2020年12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當時是在海底的最深處。NOAA團隊將這種半透明的動物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
  • 組圖:馬裡亞納海溝8000米處發現海底新物種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證實「獅子魚」是迄今發現生活在最深海底環境的魚類,它們能夠生長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8145米深處,比之前最深海洋魚類的棲息環境還要深500米。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該國際海洋探測活動還在海底發現其它新物種,獅子魚如同海底幽靈一般,身體像蝌蚪,長著較大頭部,較小眼睛,身體沒有鱗片,略比人類手掌大一些。阿伯丁大學艾蘭-傑米森說:「它看上去非常脆弱,長著較大的翼狀翅膀,頭部像卡通狗。之前我們無法相信這一深度仍有魚類存活,畢竟該環境壓力非常大。」
  • 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近日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查爾斯·達爾文基金會(CDF)在另一份聲明中說:「這些發現包括熱帶東太平洋已知的首個巨型單體軟珊瑚,一種新的生長群落寬度可達一米的玻璃海綿,以及擁有眾多伴生物種的色彩斑斕的海扇。」報導稱,CDF的科學家與國家公園管理局和海洋勘探信託基金會合作,利用最先進的遙控潛水器對深達3400米的深海生態系統進行了探測。
  •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圖)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鳳凰科技訊北京時間2014年4月22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科學家們宣布在北美太平洋海岸的深水域裡發現了四個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它們主要以端足目動物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
  • 外媒: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當地時間周一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據法新社基多8月17日報導,GNP在一份聲明中說,深海專家們發現了脆弱的珊瑚和海綿群落,包括10種竹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海蛇尾、11種海綿,以及4種新的甲殼動物——東方扁蝦。
  • 外媒: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深海發現30個新物種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導 外媒稱,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GNP)管理局當地時間周一宣布,一個國際海洋科學家小組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周邊的深海中發現了30種新的無脊椎動物。據法新社基多8月17日報導,GNP在一份聲明中說,深海專家們發現了脆弱的珊瑚和海綿群落,包括10種竹珊瑚、4種八放珊瑚、1種海蛇尾、11種海綿,以及4種新的甲殼動物——東方扁蝦。
  • 印度洋海溝內,科學家發現新物種,網友:蒼蠅拍?
    地球上的陸地面積,遠比不過海洋的面積。海洋裡的生物甚至要比陸地上的還要豐富。因為有技術的限制,人類沒有開始對海洋的完全探索。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發現的,最深的海溝。從這裡人類可以達到地球的最深處。對於擁有超強求知慾的人類來說,這種好地方怎麼會放過呢?在幾次的探索中,都能發現一些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
  • NOAA科學家發現 「美麗而獨特的 」櫛水母新物種
    據外媒CNET報導,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 「這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能夠完全基於高清視頻來描述一個新物種,」NOAA漁業科學家Allen Collins在11月20日的一份聲明中說。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此外,這些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還包括一種罕見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有袋動物——袋獅的化石,後者在晚漸新世時期漫遊在澳大利亞叢林上。今年的榜單上還有兩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別是來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種魚類,以及南極冰冷海水中一種色澤明亮的兩棲動物。
  • 2018 年十大 「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此外,這些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還包括一種罕見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有袋動物——袋獅的化石,後者在晚漸新世時期漫遊在澳大利亞叢林上。今年的榜單上還有兩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別是來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種魚類,以及南極冰冷海水中一種色澤明亮的兩棲動物。
  • 那些令人驚嘆的海洋/湖沼新物種
    這種熱忱努力帶來的結果給予了我們一種醒目的提示,即我們這個星球擁有著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物種勘測協會每年都會適時發布十大新發現物種名單,以紀念5月23日瑞典著名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卡羅勒斯-林奈的誕辰紀念日。這些動物必須滿足最有趣、最獨特、最神奇等特點。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張錦昌副研究員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採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
  • 科學家意外發現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在海底最深處
    大海深處還有很多我們不為人知的生物,這也是吸引科學家源動力。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當時是在海底的最深處。
  • 海洋所發布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新物種
    8月1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為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鄂霍次克海發現500種新物種
    據俄新社消息,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今年夏天在鄂霍次克海的千島海盆發現了500種新的海洋生物,改變了該海域被認為缺少深海生物生存的歷史。這個科研項目由俄羅斯與德國聯合開展,團隊成員來自俄羅斯、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這次他們共發現了1000多種海洋生物,其中約500種屬於新的海洋物種。
  • 深海神秘巨鯊:肉有毒、鰓裂多、嘴如異形,人類對它們認知有限!
    要知道那時的地球還沒有有牙齒的動物,鯊魚那10天就能換一組牙齒的技能簡直「開怪了」,也是令其從底棲無脊椎動物慢慢演化成現代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原因之一。當然中間上位的辛酸曲折就不說了,直到現在,依舊有部分鯊魚品種保留了其祖先底棲物種「不拋頭露臉」的習慣,悠然在深海中遊蕩。
  • 太平洋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科學家發現有一個海洋比它還要大
    比如秦始皇的墓地到底是為誰建造的,為什麼在今天依舊保存的這麼好,秦始皇到死是一個怎樣的人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殘暴嗎等等,這些永遠不能探究的事成了我們心中永遠的遺憾。但是科學家依舊沒有停下腳步,比如如今又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比太平洋都還要大的遠古海洋,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