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培育鑽石(Lab-grown diamonds)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很快在珠寶市場中佔領了一席之地,給今天的鑽石行業帶來了「獨特的機會」。培育鑽石不僅有無色的,還有黃、藍、粉、紅、綠、棕等不同的色調(hues)。
切磨工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製不同大小、形狀、顏色和其他視覺特點的培育鑽石毛坯。這種靈活性讓「奢侈品石頭」變得讓人更加負擔得起(affordable)。
我們知道,天然鑽石從「壟斷期」發展到今天的「寡頭期」,一直以來都遵循著「生產商/礦企->批發商->切割廠」這樣的線性管道運作。傳統的「鑽石管道」中,基本沒有那種「垂直整合型」的公司,能完全涵蓋從礦產到零售的所有工作。
然而培育鑽石(我們暫且稱其為「突破性技術」)卻改變了這種現狀。現在雖然不少廠家依舊在銷售毛坯石來保持流資,但不少廠家已經在「垂直整合」方面做努力,比如印度的培育鑽石廠大都是「垂直整合型」的,像New Diamond Era,ALTR等等,基本囊括了從生產到品牌零售的全過程。
當然,這裡有一個現實:印度本來就是全球天然鑽石切磨中心。
時至今日,相當一部分的批發商都在同時銷售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培育鑽)毛坯石的主要供應方是中國,而中國工廠自己只切磨很少一部分的石頭。在中國供應的培育鑽石(毛坯石)中,小顆粒的佔據了大多數,基本都在印度切磨為成品鑽。因此,印度人除了加工中國的毛坯石之外,連自己生產的石頭也一併給處理了。
關於加工成本
蘇拉特的切磨成本基本上在30美元/克拉,顆粒較大的可以達到40-80美元/克拉,這當然也取決於具體的要求。在顆粒較小的領域(差不多半分左右大小),我們可以按0.5-1.0美元/顆來計算。所以如果按每克拉來計算的話,小顆粒的加工成本反而會比較高。
單從(小顆粒)加工角度來講,無論是培育鑽石還是天然鑽石,兩者的成本其實是差不多的。
現在印度承擔了全球85%(按重量計)的鑽石切磨工作。工廠願意不斷提高自己設備的使用率,即使不怎麼賺錢也能保障資金的流動。這樣也有助於他們償還各自的債務。根據之前做的一項調查,我們發現超過30%的加工廠都已經開始切割培育鑽石了。預計在未來五年內,這個比例會擴大一倍。
除了那些有關「傳統」的因素之外,低成本勞動力是印度成為世界鑽石加工中心的最重要原因。
培育鑽石的切割和拋光
培育鑽石的切割和拋光工藝與天然鑽石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培育鑽石有自己特殊的幾何結構。天然鑽石具有不同的結晶形態(俄羅斯GOST提供了13種基礎的形態群),而培育鑽石卻不一樣,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標準的形態:立方八面體(cuboctahedron)和立方體(cube)。
Ultra C公司有超過10個培育鑽毛坯供應商,所以能通過廣泛的實驗得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數據。
HPHT(高壓高溫)
這是中國工廠2018年生產的HPHT單晶,呈八面體,能看到裡面有明顯的「晶種」:
當然,也能在八面體晶種基礎上培育HPHT鑽石:
圓形和墊形切割比較適合HPHT鑽石,如果切成其他形狀的鑽石則會浪費太多。我們做過比較,如果切成圓形,則成品鑽的重量為毛坯石的40%左右,墊形為50%,梨形少於30%,馬眼形則勉強接近20%。上述數據僅針對淨度較高的毛坯石。如果毛坯內包裹體較多的話,成品鑽重量比例會大大縮小。
至於鑽石的顏色,HPHT可以達到D色等級。從大範圍上講,目前高等級顏色的HPHT鑽石多為歐洲生產商製造,G-I色的多為中國工廠製造。在中國提供的毛坯石中,也經常會在切磨完成後出現藍色及綠色的色調。
HPHT鑽石的淨度可以達到VVS級別,不過大多數都是VS和SI範圍內。針狀包裹物是主要的瑕疵類型,不過一般都很細。這種包裹體通常會露在毛坯表面,所以不會影響成品鑽的質量。
CVD(化學氣相沉積法)
CVD鑽石是從一片晶種上長成的。通常晶種都是方形的片狀物,所以培育鑽石毛坯一般都是方形。
這是2018年中國產的CVD鑽石毛坯,重9.73ct:
CVD鑽石毛坯由於表面覆蓋的多晶體(多為黑色)變得難以判斷其淨度,不過這並不影響其淨度可以達到VVS的事實。存在於CVD內部的典型瑕疵,是那些沒有晶體化的碳。
怎樣在切割過程中除去那些多晶體,是需要工匠的特殊技術的。現在很多都採用雷射或者磨盤來處理。一般來說,需要提前根據其多晶體生長產生的不同壓力來決定如何切割和打磨。
CVD毛坯石的形狀決定了其成品鑽的大致形狀,如公主方形、雷迪恩形、墊形、阿斯切形等等。如果要切成圓形,重量比例大概在30%左右,多餘的部分可以製作成碎鑽。相比之下,墊形的重量比為35%,水滴形略高於25%。
在之前切割天然鑽石的時候,人們基本都根據毛坯石原有的形狀進行規劃,以求得最大的產出,所以在挑選毛坯石這個方面會增加一些成本。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培育鑽石生產商會利用自己的技術,根據下家的要求提供特定形狀的毛坯石。這算是培育鑽石的一個優勢。
培育彩鑽
通常情況下,如果不經過後期處理的話,CVD鑽石的顏色不會高於H。某些生產商那裡製造的毛坯石,在經過切割打磨之後,甚至會呈現淡淡的粉色調。在實際生產中,有的廠家願意做後期處理,有的卻寧可讓鑽石保持「原本的模樣」。
後期處理有兩個主要的目的:1)將顏色優化至接近無色;2)製造彩鑽。
現在的後期處理技術包括用高能粒子照射和HPHT退火相結合的工藝。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原子雜質會讓鑽石獲得一些其他的顏色,如淡藍、深藍、粉、紅、黃、綠等等。
鑽石的顏色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1)其他元素(如硼、氮、鎳等)進入晶格;2)晶格存在缺陷,如空缺或塑性變形。
硼元素讓鑽石發藍,氮元素導致發黃,粉色和紅色是晶格發生變形的結果。我們在實驗室裡一直試圖讓晶格按我們的要求進行變形,從而獲得我們需要的粉/紅色調,但飽和度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俄羅斯的公司正在這一點上進行技術攻關。
小結
天然鑽石的壟斷和寡頭市場模式能從一定程度上控制毛坯石的價格,以及切割拋光(即中遊)的利潤空間。培育鑽石之所以能吸引那些切磨工廠,主有兩個原因:1)能介入毛坯石的製作層面;2)利潤更高。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公司願意投資建造生產培育鑽的機器,並建立起「垂直整合」的架構。
通過現在的科技,我們可以製造單顆粒5-6克拉的鑽石(某些情況下,10克拉也是可以達到的)。培育鑽石毛坯售價遠低於天然鑽石,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也是因為之前說過的那個理由:培育鑽石因其特殊的幾何結構,在切割拋光中會產生更多的消耗。
技術給了珠寶零售商新的機會,讓他們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顏色、重量和視覺特色的鑽石。這類產品能很快地獲得人們的認同。無論是白鑽還是彩鑽,都讓珠寶行業變得讓人更加負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