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當春乃發,柳色含煙,柳絲柔曼,婀娜多姿,風情萬千。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美妙的詞句、動人的情懷,相互唱和,歌之詠之。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詠柳》,讓我們年少時就知曉了柳之清新飄逸: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早春的柳。
南宋的志南和尚也愛著早春二月的柳色,他給我們留下的東西不多,僅憑短短一首《絕句》,令我們詠誦近千年: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自此,這「吹面不寒」的「楊柳風」讓我們領略料峭春寒裡的一絲絲暖意。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這是宋代楊萬裡筆下鄉間的春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是韓愈描繪的京城新柳;「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寫的是邊塞柳色,卻沒有衰颯頹廢的情調,更多的是雄偉壯闊,慷慨激昂。
柳,諧音「留」,而柔軟的柳絲之「絲」又與綿綿相思之「思」相諧,所以古代常常以春柳入詩相贈別,藉以表達思念寄託之情。
「灞橋折柳」「聞笛折柳」這一習俗源於漢,盛行於唐。
故大詩人李白有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最為膾炙人口的,要數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該詩以天然去雕飾、明朗一新的意境,抒發離情別恨,寫得情景交融、韻味雋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後人據此譜寫而成著名的古琴曲《陽關三疊》,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
待到暮春時節,柳花輕颺,柳絮如雪,又是一番別樣景象。
有贊的,東晉才女謝道韞有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把雪花比喻漫天飛舞的柳絮,可謂文採斐然,因而獲有「詠絮之才」的雅號;我覺得最美的意境,應數北宋賀鬼頭賀鑄的詩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你要問我的閒情幽思有多少,就像那漫山青青芳草,滿城漫捲柳絮,還有春末夏初綿綿的黃梅雨。
也有貶的,「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在杜甫詩裡,「癲狂」的柳絮與「輕薄」的桃花相提並論,楊花水性可見一斑;「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在韓愈的筆下,這楊花柳絮簡直就是不解風情、無才無思的粗苯丫頭,只會像雪花似的漫天飛舞。
說到「柳絮詩」,《紅樓夢》裡的美女們卻詠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意境。
大觀園內的才子佳人「以柳絮為題,限各色小調」,填詞作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滿腔愁怨口佔一曲《唐多令》,其中有句「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難掩命運多舛、蒼涼悲憫的情懷;陽光豁達的薛寶釵笑吟吟脫口而成一首《臨江仙》,詩眼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滿滿的正能量,儼然人生「勵志詩」,何等灑脫、何等豪邁!
春光多麼明媚,柳色如此清新,趁著這大好時光,我們踏春賞柳去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這鮮亮明快、生趣盎然的春日麗空下,可以做許多美妙的事情。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啊,打開心窗,即使花褪殘紅、柳絮飄落,春天遠去,我們的世界處處都有茵茵芳草!
作者: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