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背了千萬首,
你發現了多少藏在其中的科學現象?古詩詞和科學有什麼關聯呢?
近日,在西安書博會上,陳徵帶著自己的新書《當詩詞遇見科學》和讀者一起分享古詩詞中的科學思維。
《當詩詞遇見科學》是由 CCTV-1《加油!向未來》科學實驗技術支持、第21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陳徵著作。
上聯:遊西湖,提錫壺,錫壺墜西湖,惜乎錫壺。
下聯:學物理,如霧裡,霧裡看物理,勿理物理。
陳徵首先用一副有趣的對聯將大家帶進詩詞的情境中,跟隨著陳徵的講述,小嘉賓們開始對平時朗誦的詩詞中的科學知識有了懵懂的感受。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陳徵認為,科學和詩詞也可以說是硬幣的兩面,這枚硬幣就是大自然。
科學和藝術並非絕緣體,就像科學和詩詞也可以共存。大自然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當我們以感性的體驗,用情感或情趣去感知它,就會形成藝術。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在陳徵的解讀下,平靜的湖面就如同一面鏡子,而鏡子早在2000 多年前就已經製造出來。為什麼鏡面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這就關聯到了物理學的反射定律。只要符合這一定律,我們隨時可以造出一面「鏡子」——在軍事博物館廣場的空地上倒一瓶水,然後用手機對準水面,就可以拍出軍事博物館大樓的倒影,我們也就看到了詩詞中描述的「湖光倒影」的效果。
陳徵老師教孩子利用小孔鏡像原理聚焦放大視覺效果
通常語文老師讓學生學會一首詩,最基礎的就是完整背誦,但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理解,要想像出詩詞中的場景和詩人的情緒,這樣才達到了語文老師的要求,再進一步,我們可以對詩句有更深層次的挖掘。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首詩,當我們腦中構思出這個場景後,可以繼續思考,為什麼是「大漠孤煙直」, 而不是「 大漠孤煙斜」?
陳徵老師最後總結道:「詩詞,是接觸自然界的一個窗口,但它只是大自然的A 面。面對大自然,我們除了可以用感性去體驗它產生的藝術作品外,也可以用理性去探究它蘊含的科學知識,也就是大自然的B 面。當AB面同時被受眾感知和接受,才是人類完整地面對大自然、面對世界的最好的態度」。
分享結束,讀者與陳徵老師繼續交流分享、籤名
編輯小組=夜辰
本期編輯=江辰
更 多 優 質 內 容 | 盡 在 時 代 好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