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錯了?生態學家發現進化可在觀測時間尺度上改變環境

2020-12-05 澎湃新聞

達爾文認為進化只發生在『長時間跨度』內。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生態學家開始意識到,進化現象可以在一個特定物種的幾代之內被觀察到。

Timothy Farkas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在美國南加州聖塔內茲山捕捉並重新安置了1500隻竹節蟲。他的工具主要是一根棍子。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粗野。」Farkas說,「你只需要從地上撿起一根棍兒,就能把它們弄出來。」該團隊利用這種低技術含量的方法讓把輕而易舉地從土壤裡獲得的竹節蟲搬了家。

在聖塔芭芭拉城外的山坡上,竹節蟲主要棲息在兩種灌木中。這種生物通常有兩種相應的顏色:綠色或是條紋的。Farkas及其生態學同事知道,竹節蟲已進化至可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狀態。但研究人員想了解他們是否能扭轉這種關係,從而使一種進化特徵——偽裝影響到該生物的生態。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小組把綠色和條紋的竹節蟲重新放到不同的植物上,這樣一來,一些昆蟲的顏色就與新家的顏色發生了衝突。突然間的不適應讓它們成為飢餓鳥類的目標,並由此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鳥類在被吸引到與環境色不相匹配的竹節蟲所在的灌木叢之後,還會停留在附近吃掉其他的周圍生物,如毛毛蟲和甲蟲,並讓一些植物變得光禿禿的。「這種可能導致當地生物滅絕的進化力量非常顯著。」阿爾伯克市新墨西哥大學生態學家Farkas說,「它會影響整個社區。」之所以會發生這些事情,僅僅是因為一個不相稱的進化特徵。

生態學家在研究生態系統時通常會忽略進化論;他們認為,基本上不可能測試到一個如此緩慢的過程是否會在可觀測的時間尺度上改變生態系統。但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進化可能發生得比他們想像的快,一輪研究已經在利用這一觀點觀察進化和生態的一致性。

達爾文的反方向

事情可被追溯到達爾文的雀類分析。1835年,這位博物學家在訪問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時,記錄了生活在不同島嶼上的雀類的喙,以及它們所吃的不同食物。在距離那次航行數年之後,他在《研究日誌》中暗示,這種變化表明鳥類生態和進化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

達爾文從未想過以動態的方式看到這一關聯,因為他認為進化只發生在「長時間跨度」內。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生態學家開始意識到,進化現象可以在一個特定物種的幾代之內被觀察到——而他們可以實現這一時間尺度。

迅速生長和死亡的有機體提供了進化如何影響生態學的一些早期數據。2003年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聚焦藻類和輪蟲(以藻類為食的微小捕食者);這兩個物種在兩三周內就可以繁衍出20代。該研究將這些有機體混合在一起,結果表明當藻類迅速進化時,它們會破壞正常的捕食者—獵物種群的動態。

通常,這兩個物種會在「繁榮」和「蕭條」之間循環。藻類數量增長;輪蟲就會吞食掉它們,然後其種群數量就會爆炸。而當捕食者耗盡藻類時,它們的數量就會銳減。然後海藻的數量會反彈,這種循環模式就會重新開始。但當研究人員引入不同的藻類種類(加入了一些基因多樣性時)後,藻類開始迅速進化,循環模式被完全改變了。藻類數量持續增加,而輪蟲自身的繁榮卻反常地推遲了,因為新藻類對這種捕食者更具抵抗力。

通過蚜蟲和水蚤開展的類似研究也證實了快速進化會影響種群特徵,比如它們生長速度的快慢。這些生態變化會相應地改變接下來的進化和選擇。看到如此快速的進化過程,這已經改變了生態學家頭腦中可預測的基本的生態過程圖景,表明了在研究種群相互作用時把進化納入考慮的重要性。「關於生態的一切都必須重新審視,因為進化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紐約伊薩卡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家Stephen Ellner說,「這改變了一切。」

人工湖泊

經過這些最初研究之後,生態學家開始思考得更多。北亞利桑那大學進化生態學家Rebecca Best說,該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研究生態進化的作用力是否會影響現實世界,因為有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會影響野外生態系統。

通過將自然元素納入嚴格控制的實驗中,Best發現了一個中間地帶。在瑞士一處可俯瞰琉森湖的地方,她和團隊設立了50個「微型湖泊」:大型塑料罐。每個塑料罐中裝了1000升水,還有一團沉積物以及有生命的植物、海藻、無脊椎動物和從3個湖泊中收集的水。隨著這些「中尺度生態系統」被設定以及浮遊生物繁殖和植物紮根,研究組在每個水罐中引入了兩種不同基因的成年三刺魚:一種魚來自康斯坦湖世系,另一種來自日內瓦湖世系。幾周後,研究人員移除了這些魚,將其替換為來自兩個地點的實驗室飼養的幼魚,此外還有上述兩個世系的雜交品種。

他們發現成年三刺魚如何操縱環境,從而影響下一代魚類的生存。例如,如果成年魚「掃蕩」了一定大小的獵物,那麼與成年魚有共同特徵的幼魚(在此情況下為嘴的大小)就會挨餓。Best稱,中尺度實驗比實驗室研究更加複雜和現實,且不易控制。

Hendry則認為,類似Best的實驗「比在自然中可以做的任何實驗都更加容易、也更可控」。但它們或許無法反映真實生態系統中的情況。「那正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轉折點。這真的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嗎?」

在混亂的現實世界中,很難確定單個特徵的影響,無論其是生態特徵(如降雨),還是進化特徵(如偽裝的變化)。儘管如此,一些勇敢的生態學家仍在嘗試。去年,一項通過特立尼達古比魚(或稱孔雀魚)進行的研究表明,這種魚類的進化可以像環境因素一樣強有力地驅動生態變化:可獲得的光量。

這項研究主要聚焦該島北部的兩個古比魚群體。它們的棲息地有若干不同的生態特徵,包括從森林樹冠處獲得了多少陰涼,這會影響溪流中有多少藻類生長。

這項實驗採用了比其他實驗更具自然特徵的背景,但特立尼達古比魚是已經出現在數百項研究中的生態學上的「明星」,它們所居住的河流已經被高度操縱。麥吉爾大學生態學家Gregor Fussmann說,研究人員想知道在古比魚種群中發揮作用的力量是否也會在進化動態學中不那麼出名的物種中同樣發揮作用。「我們需要的是通用的系統。」他說。

四肢變化

這正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化生態學家Thomas Schoener和團隊已經著手研究的內容,他們在利用巴哈馬群島的兩種蜥蜴種群做研究。他們的項目是從1977年開始的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多代研究的一部分。他們一直在試圖模擬加速進化的過程,其方法是捕捉卷尾蜥,然後將其遷移到由棕褐色變色蜥居住的一系列小島上,以觀察由此引發的生態系統的變化。

卷尾蜥是體型較小的棕褐色變色蜥的自然天敵,因此,當研究小組首次把卷尾蜥轉移到存在變色蜥的島嶼上時,後者的數量下降了。蜘蛛的數量則增加了,因為其主要捕食者變色蜥受到了攻擊,而數量過多的蜘蛛會吃掉更多的春尾蟲(羽衣蟲)。研究人員發現,倖存下來的變色蜥逃到樹上躲避新的捕食者,這導致植物受到傷害。研究小組在此前的研究中發現,變色蜥能夠非常快地適應爬樹,它們繁衍出了四肢更短的幼崽。

但後來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颶風艾琳在2011年襲擊了群島,隨後是2012年的颶風桑迪。變色蜥和卷尾蜥的數量都大幅減少。在一些島嶼上,暴風雨過後變色蜥徹底消失。

「颶風帶來的影響可謂好壞參半,一方面,它給我們提供了各種與幹擾相關的有趣數據。」Schoener說,「但另一方面,它可能減緩正常的進化進程。」

該團隊最終成功讓項目在正軌上運行,他們正在觀察颶風過後蜥蜴腿部長度的變化及其對島嶼的重新殖民化。

令人驚訝的是,在風暴中倖存下來的變色蜥的四肢比颶風前更長,這與該團隊的預測相反,可能這是在風暴中緊緊抓住樹枝的好辦法。該團隊剛剛獲得資助來研究這種進化上的變化會如何影響生態系統。

當Farkas在聖塔芭芭拉附近的灌木叢對竹節蟲歸類時,他的腦海裡就有關於進化和生態的問題。他和團隊在計劃更加詳細的日程。他們想要捕捉一個完整的反饋循環周期——生態影響進化又影響生態,如此循環,同時收集遺傳數據。「比較進化的影響有多大,了解其在何時、何地發生會非常重要。」Farkas說,「對我來說,它是最終的邊界。但它要花很長時間。」

(原題為《達爾文錯了?生態學家發現進化可在觀測時間尺度上改變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它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百餘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著若干明顯的弱點:①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融合遺傳」假說之上的。
  • 改變世界的思想——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後來,他的植物學教授約翰·斯蒂文斯·亨斯洛改變了一切。亨斯洛是他的密友和追隨者。這艘船將花兩年時間繪製南美洲海岸線的海圖。他的父親起初反對,但後來同意資助他的旅行。這次航行始於1831年12月,從1831年到1836年,達爾文在小獵犬號上度過了五年時間,研究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動物,發現化石,並觀察南美洲周圍的部落。
  • 他的學說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卻被國人知之甚少
    「因為我們人生只有50年、80年、100年,所以我們人類無法拉開一個大尺度的時間,而你在小時間尺度內,你絕不可能堆積出或締造出一個人,但是你在大尺度的時間中,情況就會變化,這種橫向觀念轉為縱向觀念是達爾文的最偉大的思維方式!」 生命物質為何如此複雜?
  • 你讀的達爾文錯了,告訴你真正的進化論是什麼樣的
    《天演論》也並不是翻譯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而是赫胥黎的《進化論和倫理學》。嚴復在翻譯這個著作的時候他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達爾文引用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來解釋「自然選擇」學說。由於環境的變遷、食物的短缺、天敵的捕食等等因素,導致任何一種生物都不可能無限指數的增長,都會有上限。
  • 達爾文是怎麼發現進化論的?
    1831年,達爾文剛從劍橋大學畢業,他受到「小獵犬號」船長菲茨羅伊的邀請,作為博物學家,參加環球考察航行。經過五年時間的考察,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進化論。只不過在這次考察結束20多年後,達爾文才將這一理論通過《物種起源》發表。
  • 達爾文是怎麼發現進化論的?
    1831年,達爾文剛從劍橋大學畢業,他受到「小獵犬號」船長菲茨羅伊的邀請,作為博物學家,參加環球考察航行。經過五年時間的考察,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進化論。只不過在這次考察結束20多年後,達爾文才將這一理論通過《物種起源》發表。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立的兩種觀點嗎?
    表面上看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成立,但是從深層看這個觀點不成立,應該說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是對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理論的覆蓋。進化論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越高級的物種越具有生存優勢。拿人類來舉例子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人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所以人就一定最具生存優勢,人類越發展一定能夠統治整個宇宙,成為整個宇宙中最強的物種。但是前提是達爾文進化論一直成立不被推翻。
  • 達爾文的進化路
    回到英國後,鳥類學家兼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為「小獵犬號」帶回的鳥類標本製作詳細圖解時才發現,達爾文眼中的「蠟嘴雀」,其實屬於不同的雀科種類。從古爾德的工作中,達爾文這位自學成才的博物學家逐漸明白,雀科鳥喙的大小是經過幾代改變,才得以適應不同島嶼上植物種子和昆蟲的體積差異的。1839年,達爾文回到英國後,發表了《小獵犬號航海記》。
  • 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立的兩種觀點嗎?
    表面上看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成立,但是從深層看這個觀點不成立,應該說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是對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理論的覆蓋。拿人類來舉例子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人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所以人就一定最具生存優勢,人類越發展一定能夠統治整個宇宙,成為整個宇宙中最強的物種。但是前提是達爾文進化論一直成立不被推翻。遞弱代嘗根據王東嶽遞弱代嘗原理觀點我們可以得出越高級的物種越不具有生存優勢,死滅速度越快。
  • 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缺陷:為何現代猿猴進化不成人了?難道是太安逸
    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這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提出來的觀點。雖然《進化論》中的很多觀點,在現在看來,不是很能站住腳跟,但還是對我們人類研究生命的起源有了很大的幫助。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人們就把這個《進化論》當做是人類的出現和發展的依據。在《進化論》中,達爾文認為物種是被自然選擇的。
  • 突破達爾文進化論解釋困境
    達爾文進化論對人類文明影響頗大,它打破了物種不變的神話,顛覆了神創論的統治地位,改變了人們對宇宙和人類的基本看法,甚至影響了人類整個知識領域的變革。但是,該理論也受到多方質疑,如天文學家赫歇爾、解剖學家歐文、物理學家開爾文等人相繼對達爾文理論提出批評。
  • 從酵母細胞入手,耶魯一項最新研究或向達爾文進化論發起挑戰
    上個世紀的科學家發現,面對環境變化,DNA的某些區域不編碼基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研究人員也展現了物種和單個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都可以被環境塑造,即使沒有基因突變也可以遺傳,這一結果與達爾文理論的經典解釋之一相矛盾。但是,究竟這些表觀遺傳特性或非遺傳特性如何被傳遞下去,一直沒有清晰的解答。
  • 完善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美科學家解鳥喙形狀成因
    就像因蘋果落地啟發牛頓提出物理學定律一樣,鳴鳥對於達爾文提出進化生物理論具有同樣意義。1835年,達爾文在考察Galapagos島的時候,對於島上鳴鳥的喙具有多樣性的形狀和大小深感迷惑。他發現,每一種鳴鳥的喙都似乎專門於特定任務,諸如有的鳥喙適於擊碎種子外殼,有的鳥喙則適合吸食花蜜,也就是說,每一種鳥喙的形狀完全適合於它所食用的食物。正是這些適應性的變化,使達爾文提出了物種進化理論,即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如何產生世界物種多樣性的。 不過,達爾文卻未能在分子級水平上,探明鳥喙在發育初期是如何長成不同形狀的。
  • 達爾文進化論再次得到證實!新發現與達爾文140年前理論不謀而合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憑藉一本顛覆性的著作《物種起源》,用進化論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理解方式。然而,由於進化論中存在多處假設存疑,且許多理論是「開天闢地」的,直至140年後的今日也依舊有許多人排斥進化論的真實性,其中最重要的觀點便是「猴子是人類的祖先」……近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人類學專業的Laura van Holstein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了達爾文《物種起源》第3章中的假設,即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尤為重要。
  • 「史前文明」被證實,達爾文「進化論」或被推翻?看看考古新發現
    這一派認為,人類文明並不存在進化的概念,只存在著無限的循環,猶如莫比烏斯環一般。最開始人們對於這一觀點非常不屑,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史前文明的遺址似乎被發現,甚至有人因此認為進化論失效了。那麼這是真的嗎?一、史前文明的概念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所有的生物都存在著演化的過程,雖然大自然中存在著各種各類的生物,但自然的環境卻是不斷變更的。
  • 創造與進化 | 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底講些什麼?
    進化論是達爾文於一八五九年在他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書中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學說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影響生物學的發展,更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社會、科學、文化、教育、法律等等。到底「物種起源」這本書講些什麼,在這裡我們稍微簡單地介紹一下。  這本書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
  • 為什麼總有人想要推翻進化論,難道進化論真的錯了嗎?漏洞在哪?
    進化論絕對能夠榜上有名。進化論對於人類起源發展做出比較權威的解釋,從《物種起源》首次發表到現在已經有百年歷史了,但是越是經過時間的發展事情好像有點不對勁吧,怎麼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進化論,甚至要推翻進化論呢?難道進化論真的錯了嗎?
  • 美科學家發現「達爾文地雀」進化關鍵基因
    這項研究展示了進化背後的基因機制,包括基因是如何從一個物種向另一個物種轉移的,以及同一物種內部的基因差異如何能夠塑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物種。有關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並在2月11日刊出,這一天恰好是達爾文的誕辰紀念日。
  • 否認了達爾文,進化論就被推翻了嗎?
    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全體人類有傑出的貢獻。這樣的大科學家,由於其學說徹底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自然讓他本人成為被攻擊的標靶。
  • 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何飽受非議?科學家們發現了什麼?
    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何飽受非議?科學家們發現了什麼?人類的出現,存在著很多的質疑。從古至今,我們從哪裡來?最終會去往哪裡?一直困擾著我們很多人。在東方,人類是由女媧用泥土捏造的。在西方,人類是夏娃和亞當偷食禁果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