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法國思想家傅立葉忌辰。作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之一,傅立葉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尤其是批判資本主義商業聞名,他曾將資本主義文明視作「復活的奴隸制」。
很長一段時間,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當我們今天再度翻開他們的皇皇巨著時,可以發現除了猛烈的批判,還不乏對未來社會的豐富構想。這些構想中,有的可謂「精準」預測未來社會,成為後世共產主義者不懈奮鬥的目標。也有許多在今人看來都是奇談怪論的幻象,例如海水將變成可口的飲料、「行星可以交配」……
那麼,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筆下,理想的社會長什麼樣?今天,一起從《傅立葉選集》中來讀一讀。
理想社會中人們住哪?在傅立葉的憧憬中,整個人類生活會存續八萬年,對應著個人成長的童年、青年、老年階段。前五千年是第一個階段,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隨後的七萬年,則邁入和諧生活階段。七萬五千年後,人類社會邁入晚年,開始不和諧,直至第八萬年,人類生活將來到終點。
在佔重要部分的七萬年和諧社會期間,人類社會由一個個基本細胞構成,這些細胞被稱為「法郎吉」的協會。每個協會中,需要考慮人類的不同性格、勞動愛好,按照人類的愛好、癖性區分,傅立葉認為人類可能有的性格總數為810種,因此,在法郎吉中,要讓這810種性格的個人都能找到他愛好的工作。例如,有人喜歡泥濘,便安排他從事「髒活」,有人是標準「吃貨」,傅立葉也為他們考慮了專門的職位。
每個工作還都要設置副職,因此乘以二,得出一個法郎吉的正常規模為1620人,由於存在各種增減的可能性,傅立葉最終確定一個法郎吉的人口在1600到2000人之間浮動。
這樣的人口規模,決定了法郎吉的建築,人們全部居住在法郎吉中央的一所公共大廈中,大廈的中央部分有各類公共服務空間,有食堂、圖書館、教堂、花園……大廈的一側是有噪音的工場,鐵工廠、兒童工廠都聚集在此。另一側則是用於集會的大廳和住宅。
更精彩的是,法郎吉中的人不再需要為天氣而憂愁,大廈有一整片屋頂,還有暖和的長廊與地下走廊將法郎吉中的各個主要建築相連,人們可以通過走廊在住宅、圖書館、工廠、花園中自由行走,絲毫不用在意戶外的天氣如何。
理想社會中人們怎樣勞動?法郎吉裡的人也不會坐吃山空,他們非常愛好勞動,在其中,沒有人被強迫勞動,因為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勞動,紡織、畜牧,甚至如果只是單純熱愛吃吃喝喝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可以從事的工作。
不過,強調勞動對個人情感的滿足只是一方面,傅立葉還十分現實地考慮到法郎吉中的需求和分配問題。因此他主張將勞動者分成各個工作小組,稱之為「謝利葉」,每個謝利葉與一定種類的勞動有關,例如果園謝利葉、保姆謝利葉、紡織謝利葉等。
法郎吉裡的成員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多個謝利葉進行工作。例如,一個成員在玫瑰花謝利葉中培植各種玫瑰花,第二天,他就換到另外一個謝利葉中工作,成員們通過每天的勞動轉化,以此滿足人們追求變化的欲望。
理想社會裡的教育制度如何?法郎吉的人們根據愛好選擇勞動,其中的教育制度,也建立在這一基本構想上。兒童作為未來從事勞動的人,他們從幼年時就會表現出對勞動的不同愛好,社會的責任在於了解和利用他們的這些愛好。由於人需要在廣大的社會組織中生存,因此,教育也應該是社會勞動的教育。教育不但使兒童得到最大的快樂,也讓社會獲得很大的好處。
三歲以下孩子的照顧由保姆謝利葉負擔,她們都是由愛好從事保姆工作的婦女組成,孩子的親生母親只在規定時點給孩子餵奶。兩歲時,孩子們要開始接觸勞動過程,看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怎樣工作,他們的玩具也要服務於勞動目的。三歲時,初具模仿能力的孩子要參加考試,考試通過後,他們各自進入專門的兒童「小工廠」,從事最符合他心願的工作,從低級逐漸到高級,成為社會的一員,在這整個過程中,要秉持自由、競爭、多樣化的基本原則。
兒童還應當儘早地為社會服務,這就組成了「小人隊」,他們愛清潔、愛漂亮、愛裝飾。小人隊會在早晨三時起床,洗刷動物,清掃馬廄牛圈,在屠宰場工作,打掃街道,照顧花圃、教堂和大廳的裝飾。小人隊隊員能在這樣的勞動中得到少量的報酬,在節慶日時也將受到社會的致意與感謝。
同時,兒童要通過歌劇發展聽覺和視覺,因為歌劇中有歌唱、演奏、詩歌、手勢、舞蹈、體操等多個特徵,通過食堂來發展嗅覺和味覺。
理想社會裡有不平等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傅立葉所構想的社會中,也存在不平等,也有貧富之分。他認為社會的目的不在於追求絕對平等,甚至批評其他制度的缺陷就在於他們追求平等。在他看來,經濟平等與自由不相容,一個和諧的制度絕對沒有清一色的平均主義。每個法郎吉成員有不同愛好和不同的勞動專業,也被允許有不同的資本規模。
在這樣一個和諧社會中,貧富差別不再是衝突的基礎,富有的「上層社會」和城市中的貧民將能和睦共處。傅立葉堅信,由於人們根據愛好選擇勞動,所以富人也會難以抵禦愛好的誘惑,選擇從事對應的勞動,因此,他們不再會厭惡勞動,也不再輕視勞動者,因為自己和自己的窮鄰居在工作中的利益一致。富人不再遇到窮人的乞討與欺騙。而窮人也不再會嫉妒富人,因為他如果給富人做點什麼事,並非出於僱傭關係,而是全憑友誼和自願。
當然,這時代的窮人,是在前5000年的制度鋪墊之上,和諧社會裡的窮人生活條件已相當「優渥」,足可相照18世紀的資產階級,傅立葉說道:「窮人的生活將不比我們的資產階級的生活差。」人們會被誘人的勞動迷惑,他們不再為勞動的重壓呻吟,富人不再蔑視他們自己也親身參與其中的體力勞動,階級糾紛在和諧的氣氛中消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