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時會這樣,坐在那兒發呆,產生了你所期盼一種需求出現的幻想,很普通的女生竟然嫁給一個高富帥的男人,打工的男生竟然娶到了一位白富美的老婆,兜裡空空的你,用兩塊錢中了500萬的巨獎,呵呵,快把眼睛睜開,這是白天……。
重度抑鬱的你,總是感覺有人在議論自己,而你周圍根本沒有別人,就你自己,又會感覺有人要迫害你,其實在這裡還是你一個人,腦子裡那叫一個亂,那麼他的感覺是真的還是假的?到底有沒有人在議論他或是想迫害他?根本沒有,他就是在胡思亂想,這就是心理失常的一種思維表現,產生的幻覺。
其實,在我們的大腦中所產生的幻想有兩種,一種是在正確世界觀的思維引導下,符合現實生活的發展規律,並且是有可能實現的積極性幻想,這種幻想實際上就是「理想」。另一種幻想是完全脫離現實的發展規律,並且毫無實現的可能,這種幻想就是「空想」,空想往往是消極有害,不利於引導我們正常思維的的幻想。
有些「空想」確實可以起緩衝或減少我們煩惱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把這種空想看作是一種「安慰劑」,從現實中得不到的心理滿足,可以到「空想」中去尋找,從而得到補償,也就是俗話講的「聊以自慰」。
常態人的「空想」是一種「遁世思想」,暫時地逃避嚴酷的現實環境,而沉溺在虛無渺茫的「空想」中,藉以擺脫心理上的苦悶和煩惱等。可是心理上正常與病態的人,他們對待「空想」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正常的人可以從「空想」中甦醒恢復過來,最後仍然是面向現實,他們明白「空想」的最後結果,只不過是一場慰藉而已。這就好比「曲終人散」,你還是現實中原來的你,而不是空想中的那個你。
但是,心理病態的人卻分不清真實和想像的疆界,常常會把「空想」中的那個虛我、假我,誤認為是現實中的這個實我、真我,於是種種心理疾病或悲劇就因此而產生出來。所以,對心理病態的人講來,他們的「空想」往往就是幻覺;而對心理正常的人講來,「空想」既是「空想」!別無二意。
「空想」也可以叫做「白日夢」,雖然不能完全說是「痴心妄想」,但是病理心態還是存在的,按照病理心理學把「白日夢」分作兩種形態。一種是逃避現實,有些人由於經受不了強大的心理衝擊,或者擺脫不了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把自己逃遁到自己創造的「空想」世界的小天地裡尋求安慰。這應該說成是弱者的表現。
另一種是「聊以自慰」,也可以叫做「聊以解嘲」。例如,一位年輕的導演,剛開始導第一部影片,就急於成名獲利,結果粗製濫造的影片,既沒有得到很好的票房收入,又沒有得到觀眾的讚譽,在一片罵聲的狀況下,他自己卻經常沉入空想之中,想像自己在拍攝下一部影片時一定取得巨大成功,並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讓他的同事和夥伴都交口稱讚,讚揚他是一位年輕有為,成績非凡的年輕導演,於是沉溺於自我欣賞、自我滿足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逃避現實和聊以自慰,都是借空想來滿足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所不能達到的願望。在空幻的想像中,他們的情緒可以得到恣意地放縱和發展,填補了心靈上的空虛感,獲得了滿足感。但是,如若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去,那未,它的後果,就勢必是越發地不能適應現實環境,而沉溺於虛幻之中,勢必會產生心理失衡,而造成病態症狀的體現,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國外有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白日夢」可以使人暫時地脫離激烈爭奪的嚴酷現實,使人的情緒在遭受到挫折失敗後,得到暫時的緩衝,不至被挫折和失敗擊倒而一蹶不振,甚至可以給人一線曙光,對未來萌發希望。但心理學家又指出:「白日夢」絲毫不能幫助你解決實際問題,也不能幫助你適應社會,提高應對能力,因為戰勝挫折與失敗的唯一辦法,還是需要面對現實,一旦脫離現實,你就等於迴避,而實質性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一絲絲的改變,它依然擺在那裡,「守株待兔」的等著你。
所以說,「幻想」只要符合事實有可能實現的就是「理想」,「幻想」不符合事實,又不可能實現就是「空想」,而「空想」讓你感覺的就是「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