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你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比如一家從未曾去過的餐廳,或者一個從未經歷過的一瞬間,又或者是你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結果就在你跨進去的一瞬間就會感覺到眼前的場景是如此的熟悉,餐廳的布局、餐桌上擺放的餐具、坐在左手邊的一家人、以及正在走向你的服務員,甚至你還能夠預感到他手上端著的盤子即將在下秒鐘摔碎,簡直就跟你記憶當中的畫面一模一樣,似乎你曾經經歷過這一切,這種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感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是有關自己前世的記憶還是對未來的預知?又或者是平行宇宙中不同的你在一瞬間交疊在了一起呢?
這些想法真的都很迷人,但其實科學家有自己更加科學的看法,在心理學上這種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錯覺,叫做「以前見過」的現象。
但顯然我們不會這樣叫的,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即視感」,或者叫做「幻覺記憶」,所以你肯定就知道,這種現象一定跟我們的記憶有著密切的關係,科學家從很早以前就想要把它弄明白,但即使感的發生也就是在一瞬間的事,而且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所以想在實驗室裡面記錄和研究這一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他們有了虛擬實境技術研究人員在遊戲裡面布置了兩個場景,他們擁有相同的布局但是卻有完全不同的功能,比如第一個可能是水族館的場景,裡面錯落地擺放著一些魚缸,你會按照一定的路線遊走參觀整個水族館,然後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再次邀請你來體驗VR遊戲,畫面裡是一家酒店的大堂,它的布局其實跟之前的水族館一一模一樣,但是裡面的魚缸換成了沙發座和吧檯,當你沿著原來的參觀路線往下走時,即時感就很有可能冒出來了。
基於這樣的一些實驗科學家開始認為即視感,其實是一個記憶現象,當我們進入一個與記憶十分相似的場景但又無法找到相對應的確切記憶時,就比較容易讓大腦抽風,出現即視感了。但科學家顯然不會滿足於上述簡單的解釋,於是有很多的理論都被提了出來,都是來解釋大腦抽風的具體原因。
我們來說說這其中最普遍的三種。
一、首先我們的記憶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它跟電腦裡面儲存一個文件只需要把它放到文件夾裡面保存起來顯然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記憶更像是一個需要不斷去重新經歷的過程,大腦會不停的掃描感官傳遞給他們信息,然後判斷出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些事情在記憶裡面是否有一個熟悉的版本,一旦掃描到熟悉的標籤後,大腦當中,一個叫做海馬體的區域會迅速反應,調出與之相關的記憶並重新激活保存著當時那些經驗片段的神經迴路,讓我們在大腦中,再次體驗那段記憶,本質上跟做了一趟思想時光機沒什麼區別,這些步驟需要一氣呵成,如果那個環節在中間掉鏈子了的話,比如大腦已經識別出熟悉標籤了,但海馬體在喚出記憶時卡了殼,這個時候你猜猜誰來了——那就是即視感。
二、第二種可能跟大腦對外界信息的記錄模式有關,通常情況下各種感官輸入的信息,比如氣味、聲音、圖像會經過處理後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個事件記錄在大腦裡面,但如果在處理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生了一點意外的話,就會使其中的一些信息比別的信息記錄的慢了一點,大腦有可能就會把它標記成另外一個事件了,這就讓我們感覺好像這事兒明明以前發生過。
三、即視感發生的第三種情況可能是當你對環境中,的某一個部分過於專注以至於周圍的世界仿佛正在飄走時,卻突然被打斷,一下子又回到了現實,於是你就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好像這個地方曾經來過。
的確,你曾經是來過,只不過這個曾經就在你剛剛發呆之前,最後以上這些解釋儘管都能夠對即時感的特徵做出一些描述,但沒有哪個能夠被認為是蓋棺定論。
想要真正了解它背後的機制還需要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創造出更多新的方法才行。
與此同時,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美妙的既視感,你有沒有經歷過那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呢?
【我是科學趣多多,一位專注於科學趣事分享的創作者,喜歡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加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