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且備受好評,一時間造成萬人空巷。此後,國產科幻作品的上映進入了高峰期,「科幻」這個名詞也開始被更多的國人所了解。科幻的英文為「Science Fiction」,是「科學」與「虛構」兩個詞的組合。在 日 本,「Science Fiction」曾被譯為「空想科學」,由於這個翻譯不準確且會引發歧義,於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日本逐漸採用英文縮寫「SF」來指代科幻作品。
本來「空想科學」一詞應該就此退役,但因 20 世紀 60一 70 年代,日本科幻作品處於大發展時期,「空想科學」一詞早已被當時的年輕人牢記於心。因此「空想科學」一詞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到了 20 世紀90 年代,還出現如《空想科學世界》等冠以「空想科學」之名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之中,《空想科學讀本》對人們理解「空想科學」一詞的含義產生了重大影響。《空想科學讀本》由柳田理科雄所撰寫,用於分析科幻作品所引用的科學原理的合理性(見圖 1)。這種一本正經地分析科幻作品科學合理性的行為,讓「空想科學」成為了一門可探究的學問,「空想科學」也有了非現實存在的含義。如果說「科幻」是基於科學主題的幻想,那麼被賦予新含義的「空想科學」就是在幻想中尋求建立科學體系。
▲ 圖 1 《空想科學讀本》
在日本動漫中,對角色的設定通常會進行詳細的介紹,這種模式起源於漫畫,後來被玩具周邊所繼承,其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是採用透視來詳細介紹玩具機器人的結構。從科幻大作《鐵臂阿童木》開始,這種模式被廣泛應用在之後的絕大多數此類作品中,比如機器人動畫的始祖《魔神 Z》(見圖 2)《蓋塔機器人》等。
▲ 圖 2 魔神系列透視圖
在這些機器人的設定中,「空想」部分多是體現在驅動機器人的能源上,故事也多是圍繞能源爭奪開展的。然而這些作品中對能源的描述往往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並沒有詳細的科學設定。儘管這些都不符合現在對於「空想科學」的定義,但這些作品還是培育了肥沃的科幻土壤,正是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第一部完全符合「空想科學」定義的作品——《機動戰士高達》。
高達的誕生與名噪一時的《星球大戰》有很大關係,但由於高達繼承了日本動漫愛搞設定的習慣,與《星球大戰》中類似魔法的「原力」不同,這部作品真搞出了一套硬核虛構科學,這就是後來貫穿 UC 宇宙的「米氏物理學」。這是一套基於虛構粒子「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空想科學」,由於這種粒子的存在,無法使用無線電通信以及遠距離雷達探測,使戰爭變為近距離接觸戰;同時這種粒子還可以成功製造小型核聚變爐,在這兩個條件的同時作用下,就誕生了「機動戰士」這種人型戰爭機器人。
下次,我們講一講「宅文化」的興起,以及21世紀後的科幻作品。
長按識別二維碼,了解《愛上機器人》
《愛上機器人》雜誌抖音號:I_Robot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