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重慶市第二屆青少年創新教育大會上,三位獲獎學生與現場觀眾分享創新的經驗。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重慶日報訊 (記者 匡麗娜)12月28日,為期2天的重慶市第二屆青少年創新教育大會在南開兩江中學校舉行,來自市內外的教育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培養和提升青少年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專家共同探討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與創新教育發展
本次大會以「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與創新教育發展」為主題,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分為主旨報告、創新創業大賽萌芽賽道國獎項目展示、專題報告、中小學創新教育項目式教育活動展示等環節。
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段書凱以《發展AI核心技術,引領教育變革》為題,做了主旨報告。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部長慄蘋、北京八中副校長張春林、深圳市教科院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基地主任黃愛華、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林曉鋼,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做了專題報告。
「人工智慧通過理解智能的工作機理,研發智能機器的科學技術,目前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結合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作為工具來使用,二是作為內容來教,三是作為思維方式嵌入到教育裡面。」段書凱詳細講解了人工智慧定義、作用、對生活和教育的衝擊,向聽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教育。
29日的活動中,重慶一中、重慶市南開中學、重慶市育才中學、重慶市渝中區人和街小學、重慶市渝中區解放小學等學校將分別介紹學校的創新教育項目式教學成果,以及「科技育人」的做法和經驗。
現場展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萌芽賽道國賽一等獎項目
大會現場還舉行了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萌芽賽道國賽一等獎項目展示。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牟泓睿、袁潤、魏暢三位高三學生現場講解了他們的獲獎項目——「多重斜面履帶式移動溢油回收裝置」的創意和設計過程。這個項目是在重慶交通大學趙騰、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餘江勇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
「這個項目是針對海上漏油事故進行處理的一項技術。」牟泓睿介紹,海上漏油一般有生物法、化學處理法和物理處理法三種,三者相較,物理處理法是唯一能實現石油資源回收利用的辦法。但是,現有的機械裝置存在通用性不強、效率低、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於是,他們三人在動態斜面撇油器的基礎之上,設計改進形成了一種多重斜面履帶式移動溢油回收裝置,其具有多條拖油帶,且底部增加了造渦葉輪和排水葉輪。經過實驗室對此,相比於只有一條拖帶的傳統動態斜面撇油器,該裝置具有更高的回收效率。
通過探索活動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
「參加創新實踐活動讓我們在課本知識與生活常識之間建立有趣的聯繫,讓我們更加熱愛學習。」袁潤稱,從高一開始,他們三個便參與了包括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雛鷹計劃在內的一些創新實踐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我們的創新思維,遇到問題時能更熟練使用拆解、借鑑、組合、推理等方法去探索答案。」
「比如,我們在解決水流問題時借用了渦輪的方法,這個思路得益於我們兒時的小遊戲——用木棍攪動產生漩渦,這幾乎是我們每個男孩子都玩過的遊戲,卻在我們解決問題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牟泓睿說,這個例子對他們啟發很大,他們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不經意的現象,如果用科學的思路去探索其特點、分析其原理,會給我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寶貴思路。
聽完三位學生的分享,現場不少觀眾表示很受啟發。「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做題。」一位中學數學教師表示,想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首先要捨得「浪費時間」,多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動手實踐,在探索活動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