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北京地鐵,在路網中經過各種換乘,就可以到達建國門站。從建國門地鐵站C口一出來,就可以看見界壁兒的一座高臺。
詩人李白最是親酒,即使無人陪飲,他也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在這批《月下獨酌四首》中結尾的時候說「且須飲美酒,乘月登高臺」。雖然眼前這座高臺確實多被人乘月登之,可這些人裡面沒有李白。李白是唐代人,而這座高臺是明代英宗朱祁鎮的正統七年所建,也就是建於李白薨後680年。
李白登高臺去幹嗎?宋代蘇東坡說是「碧連天,晚雲間。城上高臺,真箇是超然」。就是說李白上高臺是去尋超然,打一通醉拳,寫二首醉詩。其他那些人上高臺並不是去喝酒,而是從事另一項也很浪漫的行為,那就是看星星,「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
在這座明代的高臺之前,元代就曾有人在這裡夯了一個土堆,然後夜裡上去看星星。這些人裡有一個很有名的叫做郭守敬,是正規的天文學家。郭守敬之前一千多年的東漢時期,就有張衡在研究天文地理了。張衡之前,一般都是佔卜師會看星星。東漢之後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看星星已經成為一種職業,叫做星象家。我上次在山西一座那個時期的張壁古堡裡就見過房簷上的星象家。
你看,這個星象家當時並沒有高臺可登,只好在自家屋外山牆上搭個梯子爬上去看星星。這個張壁古堡的星象家已經脫離了佔卜師的行當,他既不是算人命;也不是算國運。他是要看清楚天上星宿的方位,然後指導村子裡的建築布局。
到了明代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命人給看星星的專家築起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高臺。他讓專家們登上高臺去算人命和國運,當然都是他自己的;還可以順便搞一些科研。這個時候,社會已經很進步了,佔卜已經是邊緣學說了,難登大雅之堂。朱祁鎮就讓專家們給高臺起一個有學術味道的官名。在這之前的元代,郭守敬登上去的那個夯土堆叫做「司天台」。明代天文學家對「司天台」這個名字很是自慚,凡人哪裡能司天?但凡能司機就很不錯了。他們認為天不可司而只可觀之,便命此高臺名為「觀象臺」,就是觀察天象的高臺。這個「觀象臺」的刻石現在還在大門拱券上方,因為年代久遠,字上的紅色已退。
中國最早的正規觀天象者可能要算是周文王姬昌,他編演的《周易》中有「天之象,見吉兇,聖人象之」。北京的這座觀象臺一直沿用到1927年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其後在1982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來登臺的這一天,天高雲淡,客稀臺空。各處門口都沒有看門老大爺,也沒見掛有「售票處」牌匾的房子。登臺之門全開,說是自上午九點起就是這樣了,免費參觀。
我走到門口即將移步登臺時,見一大漢撲倒在臺階上似在挖掘甚物。
我雖然覺得這光天化日之下應該不會是有人在挖牆腳,還是問了他一句是不是網紅摸金校尉?他說不是,他在這裡準備拍攝天上的亂雲飛渡。他向我抱怨說剛才拍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沒有像這樣護著設備,結果走過來一位大爺把他機器上的按鈕給按了,前面的都白拍了,天上的雲也白飛了。你別說,有一些老大爺還真是有強迫症,見到按鈕就忍不住去按一下。所以飛彈部隊的士兵都是年輕人,否則隨便哪個老戰士過來隨便按一下隨便哪個飛彈發射按鈕,那飛彈還不隨便就飛出去了?飛到隨便哪個地方,那裡的美軍部隊還不隨便就遭殃了?
待我登上高臺,沒見有老大爺,卻是一座上了鎖的門房。
還有七七八八幾件觀象儀器。
這幾件儀器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曾被法、德兩軍劫走。法軍把其中幾件藏在駐華大使館裡,過了兩年才歸還。德軍把另外幾件運回國放在波茨坦無憂宮後面的新宮裡炫耀,一次大戰戰敗後,1921年歸還中國。
看看臺上的觀象儀器,這個叫做「璣衡撫辰儀」。
看看它的鑄銅精美之處。
這個璣衡撫辰儀也叫赤道經緯儀,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敕令鑄造。璣衡出自《尚書》「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這架璣衡撫辰儀比一般的赤道經緯儀稍微複雜一點,多了一些組件,主要是測量天體位置(赤道經緯度)和太陽時間。古代沒有原子鐘,精確授時就是依靠天文觀測。其實現在也是以天文觀測的時間為準,原子鐘也要和天文時校準。
這個叫做黃道經緯儀。
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令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建造,用來測量天體的黃道經緯度。
下面這架天體儀也是南懷仁一批建造的。
這個天體儀用來演示天體在黃道、赤道的位置,以及在地面觀察時的位置。南懷仁當年一起造了好幾件觀象儀器,下面這個紀限儀也是。
紀限儀也叫六分儀,是用來測量兩個星星之間夾角的。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奧妙,但是常常在圖畫裡見到有人在海上行船時手裡舉著這麼一個六分儀。古代航海除了有指南針指引航向,還要靠天文觀測定位。
下面這個是地平經儀。
這架地平經儀也是南懷仁所造,它是用來測量天體的方位角。當年南懷仁一共造了六件儀器,還包括下面這個象限儀。
象限儀是用來測量天體的高度角。
下面這個是地平經緯儀。
這架地平經緯儀也是建於康熙年間,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你看它上面沒有鑄銅的蟠龍,而是有西式風格。這個不是南懷仁所建,而是一個德國傳教士叫紀理安的人建造。地平經緯儀集成了象限儀和地平經儀的功能。
高臺之上,大部分觀象儀器都是外國人所造;那國產儀器呢?我帶著問題走下高臺,就在院子裡看見了中國古代觀象儀器。看看下面這個。
玲瓏儀,這是元代郭守敬的學生按照老師的圖紙所造。那個金屬球面就是一層蛋殼,上面有很多小眼兒,人鑽到蛋殼裡面,四處觀望,就可以看見滿天星鬥。因為那些小眼兒是按制所鑿,在裡面看到的星空就十分逼真。北京動物園對面有一座天文館,裡面有一個放映廳,現代天文家把星空用幻燈投射在放映廳的穹頂上,比這個玲瓏儀裡看見的星空還逼真。
院子裡還有一架渾天儀。
中國古代最早的渾天儀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天文學家落下閎所造,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渾天儀可以用來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自落下閎發明渾天儀,後人又有很多改進。這裡的這架渾天儀是明代的,增加了很多功能,還可以測量天體的黃道坐標和地平坐標。落下閎的渾天儀之後六十年,希臘也出現了類似的觀象儀器。
院子裡還有一架簡儀。
簡儀就是簡化的渾天儀,元代郭守敬設計。郭守敬簡化渾天儀之後三百年,西方也出現了希臘渾天儀的簡化版,一個丹麥人所作。
下面這個我一看就知道是測影子的。
這個叫做圭表,站著的那個銅柱是「圭」;躺著的那個銅板是「表」。正晌午十二點來欣賞圭在表上投下影子長度的刻度,你就可以知道現在是四季中的哪一季。
圭表可以看季,看時的也有一個儀器叫做「日晷」,晷和圭讀音差不多。
既然白天有日晷計時,那夜晚應該還有一個月晷計時吧?你別說,還真有,不過不在這裡。穿過下面這個月亮門才能看見月晷。
喏,在這裡。
居然還有一個星晷做月晷的副官,因為月晷計時不是很精確,所以要有副官做幫手。中國在南北朝的時候就有星晷這個詞了,代表時刻的意思;但是直到清代才出現月晷和星晷的儀器。沒有月晷和星晷的時候夜裡怎麼知道時間?那就要靠聽打更老頭敲梆子。
中國古代有很多天文學家,我們最熟悉的是東漢時期張衡。
張衡推動了前人創立的渾天學說,還把前人發明的渾天儀做了技術升級,安裝了液力傳動系統。這個新的渾天儀叫做「漏水轉渾天儀」,可以自己行動,按照時間順序演示天體運動,非常神奇。
當然,我們最熟悉的張衡發明還要說是「地動儀」。
當時正統年間築這座觀象臺時,肯定還要蓋點小房,以便天象官早晚登臺之後歇息。那個房子還在,還是明代的那座。因為這座觀象臺一直在用,所以這房子有不斷修繕,狀態還不錯。
正殿叫做「紫薇殿」。中國古代天文中,把北極星周邊一片叫做紫薇垣,這裡額匾上的「紫薇」應該有觀天象的含義。古代佔卜中又有「紫薇鬥數」一說,是根據生辰八字算人運數之術,所以說這個觀象又有猜度皇家命數和國運之意。哈哈,你看,還真被我說中了,這幫子觀天象的還真有演算皇家氣運的功能。
雖然這裡屬於給皇上辦事的機構,可這房子的規格並不高,從外面看就是一個面闊五間五脊灰瓦硬山頂。這種屋頂東西城區都有,連宣武崇文都有,這裡顯示高貴身份的就是那條龐大的正脊和兩端的磚雕鴟吻。進屋一看,就是一所民房,抬梁式結構屋頂。
這座殿裡在辦一個《中國星空》展。
裡面還有一些精密機器。
上面這個是計程車,不是按裡程付車費,而是看你跑了多少裡路。這架車每往前走一裡,車上的木頭人兒就敲一下鼓。「八千裡路雲和月」,那就是彩雲乘此車追月,車上的木頭人兒敲了八千下鼓。為什麼不僱一個活人坐車上敲鼓?活人誰幹得了這活呀?沒完沒了敲八千下鼓,誰扛得住呀?這個計程車也是偉大的張衡發明的,早於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這麼多年走過路過建國門,卻一直都錯過了這座古觀象臺,今日之行終見其項背和項背上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