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英語:Washington, D.C.)是美國的首都。
1790年7月1日,國會通過《首都選址法》,決定將首都從紐約遷至波多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亞河匯合處附近。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實際上是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州份。其又以原始名稱為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D.C.等。中文簡稱華府。
華盛頓特區位於馬裡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交界處,兩州界河波多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區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倫比亞特區是一個邊長10英裡(16千米)的正方形區域,不僅包括了特區現在的全部範圍,還包括波多馬克河西岸維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德裡亞縣(Alexandria County, D.C.),即今日的阿靈頓縣以及亞歷山德裡亞市。
特區成立後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為國會過度重視東岸以及蓄奴等問題,發起了回歸維吉尼亞的運動,經他們多次請願,美國國會於1846年7月9日通過法案,並經維吉尼亞人民大會批准,將波多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還維吉尼亞。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華盛頓市及華盛頓縣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華盛頓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併為華盛頓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合稱。
美國建國後,美國各州對首都的位置發生了爭執: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最終美國南北雙方作出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麥迪遜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託馬斯·傑斐遜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的。當時的「聯邦城」(英語:the federal city)規劃為一個面積100平方英裡的菱形區域。其位于波多馬克河上的實際地點是由華盛頓總統決定的,華盛頓本人還建議美國首都稱為「聯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華盛頓本人儘管居住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弗農山莊,但在1799年逝世前華盛頓本人很少到訪這個以他為名的都市。
華盛頓是由設計過紐約的聯邦大廳的法裔美國建築師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規劃的。朗方將華盛頓的馬路設計成棋盤型,南北向的馬路以數字命名,東西向的馬路以字母命名。除此之外,他還設計了幾條斜向的大街,並且在大街相匯的路口規劃了幾個圓環以及長方形廣場,例如著名的杜邦圓環和法拉格特廣場。這些大街都以各州的名稱命名,而廣場則以人名(尤其是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將領的名字,如詹姆斯·麥克弗森)。
1791年-1792年,Andrew Ellicott和非洲裔的自由人Benjamin Banneker勘測了哥倫比亞特區的邊界,每英裡埋設了一個界碑。其中很多界碑現在仍然存在。
1792年10月13日,白宮奠基。
1847年,波多馬克河南岸土地歸還維吉尼亞。在美國內戰爆發之前華盛頓一直是僅僅有幾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國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需要,美國政府急劇擴張,華盛頓居民顯著增加。
1870年,哥倫比亞特區設立了地方政府機構,但由於當時的地方政府行政長官過於鋪張浪費,美國國會很快又撤銷了地方政府機構對哥倫比亞特區實施了近一個世紀的直接管理。
1888年,華盛頓紀念碑開放。
1976年,華盛頓地鐵開通。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華盛頓DC文章】
對不起,我去華盛頓DC了,別再找我!
【DC有趣】華盛頓DC街道規劃的歷史,你一定不知道!
帶你看看華盛頓DC的新開業的 川普國際酒店吧!
華盛頓DC附近10個海灘!帶上一家人來個短途旅行吧!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