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雯
如何讓節地生態安葬成為公眾殯葬的選擇項?近日,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工作的通知》,從2020年1月1日起,對參與不保留骨灰和標誌物的節地生態安葬承辦人進行獎補,引導更多的市民移風易俗, 讓生命在自然中延續。
據介紹,受「入土為安」傳統觀念的影響,市民在為去世的家屬進行安葬時,絕大多數選擇公墓安葬,再加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日趨緊缺,這些都促使墓地需求不斷增長。
「公墓『有進無出』,總有一天,在有限土地下會出現無法再安排入葬的局面。」市民政局殯葬處處長王田玉為記者算了一筆帳,現在,全市殯儀館每年火化遺體在7萬具左右,我國殯葬法規規定每個墓穴佔地控制在1平方米以內,近年來,我市絕大部分墓穴都控制在1平方米(0.0015畝)以下的節地型規格,如果每年火化的7萬具左右遺體中,有三成選擇骨灰安葬,算上墓穴周邊綠植、間距、道路等公共區域,那麼,每年消耗土地將在60畝左右。10年、20年、30年,甚至更多年以後,這將是不可小覷的數字。「推開窗戶就會看到對面山坡上一片墓碑林立的公墓,現在在別的城市已經出現了公墓與居民生活區越來越近的情況,『墓地圍城』困局日益凸顯,若是再不管控現有的安葬方式,到時『逝者與生者爭地』可就不是玩笑話了。」
「今後,殯葬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不留骨灰』。」王田玉說,受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從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肯定需要一個過程,一方面是人們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門積極作為,營造環境、制定政策來引導公眾。「我們出臺獎勵政策就是讓節地生態安葬理念深入人心。」
根據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的《通知》要求,從明年起,對參加節地生態安葬的承辦人給予每具骨灰1000元獎勵;對火化後直接選擇參加節地生態安葬的承辦人再補貼每具骨灰1420元基本殯葬服務費用(遺體運送、遺體火化、遺體冷存)。民政部門為獎補金的發放部門。
「近期,我們將出臺實施細則,細化補貼對象,同時,對補貼申請及補貼程序進行明確的說明。呼籲市民轉變觀念,選擇更為環保的殯葬方式。」王田玉說,其實,人去世後採用什麼樣的殯葬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者對逝者的心意。積極倡導生態葬、自然葬,讓逝者回歸自然,不僅符合生態、節儉的原則,也符合全社會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