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恐龍對蕨類植物的喜愛之後,它還曾經活躍於1880年之後的歐洲國家,以至於掀起了一波兒「蕨類熱潮」,人們開始深入林地,採集蕨類植物帶回花園,甚至一度造成某些品種在野外的絕跡。換句話說,就是被大傢伙兒都挖回家了。
蕨類的書籍圖鑑當然也不能落下,百餘部出版物以此為主題,針對每種葉片形狀都進行了描繪區分與命名。
藝術家和工匠在石頭工藝品、家具、陶瓷器皿、玻璃製品、鑄鐵件等等器物中均採用了蕨類植物的葉子紋樣,直到現在,都依然在收藏界盛行,價格昂貴。
回到植物本身,蕨類是非常容易辨認出來的一大類別,總是有著可愛而捲曲的新生『小拳頭』,和舒展而帶有『疙瘩』的葉片,也正是憑藉這樣的結構,適應了地球環境的變化並存活至今的。
通常我們認為它只能在溼潤的氣候下生長,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幾乎遍布地球的所有角落,人跡罕至的地方,蕨類可能早已先行了。
也是由於某些極端環境的需求,蕨類植物本身就被大自然設計成不需要蝴蝶蜜蜂這類傳粉者來授粉的,而是選擇了另一個更為細小而古老的傳播方式:孢子,幾乎與灰塵粉末同樣尺寸的它非常易於傳播,但是生長機制又相對複雜,可能需要兩代生命才能完成繁殖過程。
兩代蕨類的生長如果太過漫長,那麼極端環境下,它的策略還能選擇無性繁殖,直接通過葉片尖端孕育下一代,直到重量將其壓彎到地面,就算是完成繁殖了,不愧為是生存能力報表的古老血脈。
雖然繁殖方式複雜,但那畢竟是大自然的精巧設計,小花痴並無需憂心,只需要操心如何了解並將它完美引入我們的花園就好啦。
比人類的歷史都多少好多倍時間的蕨類,品種自然不必多說,那是非常之多的,因此,我們還是來聊聊國際上花園都比較流行哪些品種吧!
鐵線蕨,這個小花痴們一定耳熟能詳了,幾乎全國的市場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潮溼陰涼的地方生長甚佳。
上面的阿爾泰鐵角蕨的葉片舒展,除了春天稍作整理之外,其他季節都無需操心。
下面這個『蕾絲』邊兒也是阿爾泰家族中非常吸睛的一種,帶到成熟之時波浪邊會愈加明顯。
Asplenium scolopendrium,Crispum
還有一種日本蕨Athyrium niponicum以銀色和酒紅色為主,在蕨類中也非比尋常,非常喜愛水分的它羽毛狀的葉片是絲毫不遜色於花朵的醒目搭配。
紅蓋鱗毛蕨也常被看成是秋的配色,它在春天有粉紅色的初生,後又轉而銅橘色,最終成為常綠色。
大羽鱗毛蕨是在花園中常見的一種了,以高大的羽狀葉片而聞名,接近一米的高度非常易於烘託氛圍,過渡地被與喬木。
穗蕨在英文中被美稱為流蘇,初生的葉片遠觀閃著微微的金色光芒,配合優美細膩的曲線,讓金色流蘇質感名副其實。
Polystichum polybelpharum
蕨類大家族中,相信上萬個品種的選擇讓我們開心也糾結,那不如就從本地開始尋找,嘗試一下挖回家的也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