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方彥華律師」,關注本公眾號。
在我的老家巨鹿農村,大年初一早上吃完象徵意義上的餃子,就開始熬一鍋菜。
熬菜習慣上還是叫熬肉菜。肉菜,肉自然是主角。記得七十年代我小時候,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很艱難,一般家庭平時難得吃一回肉。到臘月二十五以後,一定會買幾斤豬肉。這些豬肉大約一半用來剁餡包餃子,一半用來初一熬菜。那時買豬肉要買肥的,瘦肉不受歡迎。肥豬肉切成肉片,熬菜過程中鍋裡就漂出一層散發熱氣的香油。
現在挑豬肉,很多人會選少量五花肉,用來保持大鍋菜的豬肉香。此外,會按照自家人的喜好,選擇牛肉、驢肉、雞、排骨等等。
傳統上的大鍋菜,配菜主要是大白菜或者冬瓜。大白菜切的很粗大,冬瓜切成厚片,這樣和肉一起燉時比較耐火。
原來熬菜時大約只有大白菜和冬瓜,現在不用說過年,就是平時熬菜,配菜時也另有各種新鮮蔬菜以及幹豆角、茄子幹、黃花菜、木耳、蘑菇可以選擇。
熬菜時粉條是必不可少的。製作粉條的原料是紅薯,秋天收了紅薯之後,把紅薯洗淨經過繁瑣的工序加工成粉條,晾乾後保存起來,可以吃一年。
五花肉下鍋炒時會加入辣椒、蔥姜蒜、花椒、大料甚至是陳皮、肉桂等各種材料。肉炒出香味之後,依主人口味和喜好加入各種菜和粉條,加水後慢慢小火🔥熬。
熬的過程起碼要一個小時,這個過程中,肉香和各種材料的香味會吸收進菜和粉條中。生活條件差時,盛飯時會挑肉,現在多數時候會掙著挑菜和粉條。我自己吃大鍋菜時,每次都能喝兩大碗。吃完後滿嘴流油,渾身發熱,胃裡是十分舒服的飽腹感。
喝大鍋菜,沒有人問是什麼味道,只會問好不好喝,香不香。無論是什麼偏好的人,都會說香。
香,是肯定的。各種各樣的肉、菜、粉條,加上各種各樣的調料,在鐵鍋中用柴火慢慢燉、慢慢熬,就變成一鍋香氣撲鼻的美味。
我一直以為,熬大鍋菜,是北方飯菜的精髓。在柴火的作用下,各種食材的味道在一起交融,妙不可言。
大年初一熬大鍋菜,每人喝兩碗熱氣騰騰的大鍋菜,或許包含了北方人對生活的理解。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同熬製並一起喝大鍋菜,真的是其樂融融。
剛剛喝完大年初一的大鍋菜,用這樣一段文字,向我的親朋好友致以新春的問候!
給我的親朋好友拜年了!祝我的親朋好友們牛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