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丨任洪明:家鄉的「熬年」

2021-02-21 長河副刊

在我的家鄉篤馬河下遊一帶,人們把除夕守歲叫「熬年」。這一傳統的地方年俗,由來已久,很有特色。

大年三十上午,家族中輩份最高的年長者便把又珍藏了一年的祖譜拿出來,鄭重地懸掛於中堂。然後,家族中的男丁皆去請「爺爺娘娘」(逝去的祖上和親人)。他們來到村頭跪對祖墳方向,燒紙磕頭,燃放鞭炮,最後點燃三柱香拿回家,插於祖譜下面供桌上的香爐內。這樣,「爺爺娘娘」就請回家歸位過年了。

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家族中的每個小家庭的成員都要到祖譜前,守著「爺爺娘娘」一起過年,且通宵不眠,故謂之「熬年」。

熬年開始,首先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長輩帶領全體族人給「爺爺娘娘」三叩首,然後為後輩們具體介紹本家族的發展繁衍史和先祖們的姓名及生平概況。

接下來,「一家人」圍坐一起,同歡共樂。有的吃水果瓜子,有的開懷暢飲,還有的講故事猜謎語打牌。

此刻,「全家人」沒有職位權勢的高低和物質財富的多寡,都談笑風生,暢所欲言,講工作,說學習,交流致富經驗,沉浸在家族親情的溫馨氛圍中,其樂融融,即使曾有過矛盾者,這時也怒氣煙消雲散,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人們就這樣一直歡聚到翌日凌晨5點左右,才意猶未盡地散去,結束了一年一度辭舊迎新的「熬年」活動。

熬年習俗是對逝去親人在天之靈的告慰,更表達了家鄉人尊祖敬宗、感恩緬懷先人的一種情懷,富於正能量,願代代傳承。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丨王清福:小時候的年
    一根高一點兒的杆子,上頭綁上松枝,拴好定滑輪兒,年三十晚上把燈籠拉上去,這就是孩童心目中的天燈。最熱鬧的是年三十晚上照庭。天傍黑,大人將整捆的甘草(成捆的谷桔)點著上頭,讓其直挺挺地站在路當中,慢慢自燃,照得附近亮堂堂的,火光直達天庭,這就是「照庭」概念吧。人們藉此亮光既方便點燃鞭炮,又象徵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慶餘年丨張呈川:聚
    家人聚,親戚聚,朋友聚,共同聚起了那濃濃的年味!    小時候,父親像村子裡的其他勞力一樣,入冬閒了,就北上打工,以便貼補家用。家裡只留下我、弟弟和母親,照應度日。平日裡還好,最難熬的就是颳大風的夜晚。冬風似虎狂,那老北風,呼呼作響,吹著哨在院子裡盤旋。
  • 慶餘年丨橘子:趕年集
    一翻日曆才發現進臘月門了,年隨著今冬一波波的寒流竟悄無聲息地來到了家門口。近些年來總感覺過年的滋味兒越來越淡,或許是年齡的增長,內心本能的恐懼和抗拒著歲月的流逝;也或許是生活節奏的日益加速,人們早已沒有了那份虔誠的等待和期盼的耐心,期盼一件新衣,期盼一頓美餐,期盼過年的那份敬畏和神聖……小時候的年,一進臘月門,村子裡就會時不時地躥出一兩聲鞭炮聲,清脆的響聲迴蕩在上空,淡淡的煙硝味隨風飄散。
  • 她用閃亮的青春為家鄉代言!
    張金福丨林剛丨楊蘭丨李衛東丨李肅珍丨曹劍丨滕召華丨朱藝丹丨易粒沙丨劉孝龍丨趙亞米丨朱普焯丨沈秋林丨向俊丨吳丹丨楊仁洲丨顧清揚丨劉國棟丨郭承皓丨王德福丨嵇飛丨薛虹丨盧小娜丨粟輝丨周春華丨朱建軍丨王一丁丨曾照輝丨劉亞瓊丨李輝桓丨陽惠生丨町安扣丨佘小平丨楊驪珠丨何如瑩丨唐夜龍丨劉朝暉丨李雲蘭丨蔡自德丨陳善儀丨陳玉慶丨曾惠初丨林昭朗丨陳少雲丨畢維德丨王秉鏙丨楊光明丨肖激文丨吳兆麟丨沈家莊丨薛根生丨楊思喜丨向培均丨任洪明丨梁真香丨張帆丨李崢丨陳穎萍丨陸莎莎丨丁宏翔丨梁華陵丨
  • 殘疾手藝人10年單手編鳥籠
    有20多年手工製作鳥籠經驗的肖洪明在10年前一場重病中右半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突如其來的變故對一個全靠雙手編制鳥籠的手藝人來說是沉重打擊。走路顛簸、言語全失,十年的坎坷使他練就了用左手維持生活的能力。
  • 家鄉年味:血腸
    春節將至,這年味也是越來越濃了,年味是舌尖上無法忘懷的家鄉味,更是承載著無限鄉愁的美食,有街頭巷尾叫賣的餈粑,還有小攤上冒著熱氣的一碗米粉,這些美食或許並不起眼,但足以打動你的味蕾,喚起你內心深處的家鄉記憶。
  • 家鄉的年味,城步人感受到了嗎?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淡薄、簡樸,有給人以日子艱難、度日如年的直感。不過不管年代和習俗如何衍變,年、依舊是父老鄉親最眷戀的味道。我的家鄉不算很偏僻,但出行十分不便,所處如同一座孤島,雖然村前村後可望見公路,但看見路行得哭。
  • 慶雲2017:慶崔路的樣子!崔口、嚴務人2018年都在看的照片!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於崔口、嚴務人來說,是幸運的一年,是高興的一年,最高興就是慶崔路的重修。崔口路段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於崔口、嚴務人來說,是幸運的一年,是高興的一年,最高興就是慶崔路的重修。崔口鎮街裡當時的樣子
  • 特輯 || 在北京,我給家鄉拜早年
    我是北京房山法院的王澤磊,我的家鄉在美麗宜居的古城河南禹州。今年的春節馬上就要到了,由於疫情原因,沒有回老家過年,所以想著通過「雲」平臺向家鄉的父老鄉親,送上新年的祝福,拜個早年!提起我的老家,我也有數不勝數的美食可以介紹,羊肉燴麵、胡辣湯、火燒夾涼粉、清炒燜子……早起胡辣湯、中午吃燴麵、晚上燜子炒菜配稀飯,足以讓我們度過美好的一日三餐。
  • 嘗遍人間美食,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年味!(二)
    —— 時代新材 陳嫦紅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其實年味都是老百姓自己醞釀出來的。記得小時候,過了小年就開始籌備各種年貨,年味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現在只能從除夕必備的特色美食中,找回兒時的味道了。
  • 三十年麵館師傅:熬大骨湯時,牢記這4點技巧,學會你也能做大廚
    1.3.不要手欠老是揭蓋有些人在熬製大骨湯的時候總是想要揭開鍋蓋看有沒有煮爛啊,有沒有煮幹啊等等,這樣老是揭蓋會讓熱氣散發,也很難煮成很好喝的奶白色湯了。4.不要加任何的調味料,包括什麼胡椒粉和鹽等儘管用小火熬製,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清淡口味,不愛各種香料,但有的人就喜歡重口味點的,所以在熬製好之後再根據個人口味加料是最好的
  • 花粉熱1周年慶&猴年大福利
  • 華人男子23歲出國,洗腎21年,父母雙亡無法奔喪!疫情下快熬不下去了…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以及關注我們啦歡迎搜索添加微信好友Edmontonhappy002,投稿,問題諮詢,廣告服務文丨加西周末微信ID丨westcanadaweekly一名華人男子23歲出國,洗腎21年,
  • 家鄉年味:門扣餈
    它不僅口感酥脆,味道甜似蜜,製作工序也比一般的餈粑要複雜一些,今天,《家鄉的年味》我們就帶您去看看門扣餈的製作過程。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店內,51歲的鄺文湘正忙著做門扣餈的麵皮,相比其他餈粑,門扣餈多了擀麵皮、套花的工序。
  • 【民俗】地道的家鄉菜——油炸豆腐
    春節將近,家鄉人幾乎每戶都在準備一道菜,那就是油炸豆腐。
  • 家鄉年滋味 | 香甜的酥餅
    但母親有母親的辦法,她總會想著法子找食材,給我們做小時候最愛吃的酥餅、卷切之類的家鄉美味。多年來,我和母親似乎都習慣了這個團聚的理由。也有天氣好的時候,母親會提著大包小包,從百公裡外的荊門趕來。我離開荊門有20多年了。和許多人的經歷一樣,在外地求學、工作、成家,最後就是另外一個城市的人了。父母是軍人,我兒時有幾年是在外婆家李氏鎮劉淌村度過的。印象中,那時候的冬天要比現在的冷。
  • 貴州年味丨紅燒黃魚·遷徙的家鄉味道
    不過文化的多元,開始讓春節的年味變淡,我們總是有太多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只要一家人開開心心,每天都是新年,每天都是過節。可是過年不一家人團聚,不做年夜飯,不吃團圓飯,這樣的每一天又跟其他任何一天又有什麼區別?家的記憶又從何而來?這樣說來生活需要儀式感,而過年的儀式,無疑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這頓年夜飯。
  • 小工區,年味濃|春節特輯⑧·工區年味
    但是春節期間我們每個工區或是值守點都需要留下堅守崗位的人他們雖不能回家過年但在工區年味也不能少貼春聯、貼福字,迎新春接福慶,忙活的不僅僅是增添新春佳節的喜慶氛圍,更是以行動來開啟新年的美好祝願。我們新職工爬上爬下掛燈籠貼春聯,老師傅則化身大廚張羅起工區的年夜飯,一道糖醋鮮魚十分應景,那酸酸甜甜的口感配上那讓人垂涎三尺的喜慶色澤讓我們工區的年夜飯年味十足。中國人講究圓滿,生活圓滿,家人圓滿,工作圓滿。圓鼓鼓的豆腐釀和蛋餃,是我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更是對新一年的期許!兄弟們,一起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