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餈粑、烏龜餈、空心餈號稱臨武餈粑「三寶」,作為臨武地道的傳統小吃,街頭隨處可見賣餈粑的小攤,一口油鍋、一桶米漿,美味就在滾燙的熱油中悄然形成。但是您聽說過門扣餈嗎?它不僅口感酥脆,味道甜似蜜,製作工序也比一般的餈粑要複雜一些,今天,《家鄉的年味》我們就帶您去看看門扣餈的製作過程。
這天是周末,位於大武路的這家小店內,前來購買餈粑的市民依然絡繹不絕,肉餈、烏龜餈、空心餈、紅豆餈、開口餈等,品種豐富,應有盡有。
市民羅國強:好吃,又甜又脆,吃起來反正比其他的感覺好一些。
市民袁子欽:(買)烏龜餈、肉餈,這是我們本土,我們當地的一些手工傳承嘛。吃習慣了,吃了很多年了,我們當地口味,喜歡吃地道的臨武食品。
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店內,51歲的鄺文湘正忙著做門扣餈的麵皮,相比其他餈粑,門扣餈多了擀麵皮、套花的工序。
門扣餈因外形與老式的門扣相似而得名,地道的臨武人根據老物件的樣式做成傳統小吃,讓單調的生活又平添了幾分色彩和詩意。套好花以後,就可以下鍋炸了。
炸好的門扣餈顏色金黃,表皮酥脆,冷卻以後還要上一層糖漿,平均一天可以賣上三、四百個。
店主黃興元:關鍵地方就是調料、炸咯,掌握那個油溫,用機子壓的,手工是壓不出來那麼均勻。一般是0.5釐米厚度就可以了,太厚了就沒那麼脆,沒那麼好吃,就是壓好皮,就套花嘛,套花就炸,炸好了又上糖,這個工序最多,最麻煩,我們也做得好辛苦,也不想怎麼樣做太多,就是每天做那麼多,賣那麼多。
鄺文湘、黃興元夫妻告訴我們,早些年,他們在廣東經營一家糖水店,考慮到小孩子的讀書問題,於是在2019年回到臨武開了這家小店,每天起早貪黑,炸餈粑的手藝都是自學得來的。
店主黃興元:平時自己喜歡吃這些,臨武人喜歡吃這個油炸的東西,我就想炸一點來試一下看好不好賣,就是做出來還可以,吃得人蠻多。
這兩年,夫妻倆憑藉著對臨武傳統小吃的熱愛和考究的製作工藝,生意越做越好,不少外地人也愛上了這口地道的臨武味道。
市民秦大利:我們外地人跑到這邊來吃這個比較合適的,口味比較對口。
店主黃興元:生意好的時候可以賣幾千塊,生意淡的時候基本上千多塊錢,最少有八九百塊。如果做得下去我一直做下去,延續下去,越做越旺嘛。我們臨武也有那麼多人做,不過沒有我的品種那麼多,門扣餈就做得人少,因為工序太多了,人家嫌麻煩,太複雜了。
餈粑是臨武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它是美食,是小吃,更是臨武人的味覺記憶。
記者:黃玲豔 胡恆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