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南陵」微信號:nlsjsr2015 出門在外,故鄉在心;用指尖作筆,書老家情懷!
熬糖稀,忘不了那絲絲甜蜜!
文:小阿飛
編輯:小阿飛
年越近,家越親。故鄉的冬有雪點綴,顯得特別美麗特別有味道,竹子在雪的重壓下,彎到了地,紛紛灑掉身上的積雪,噼裡啪啦聲中恢復筆直身姿,常常引得我的驚叫,加上落滿一身的碎雪,四處躲閃。
孩子的快樂很簡單,他的幸福來自於一點點的誘惑,如在這個時節,父母親正忙碌的一道鄉味,熬糖稀。這種手工製作,曾經在城鄉習以為常,而今卻絕跡的農家必備技能,只能在有些人的記憶中再現,或許在旅遊區的民俗中表演出來。
可那時,一旦聞到淡淡的焦糖味,卻讓無數兒童讒涎欲滴 ,那怕能得到一筷頭的糖稀,那就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也是最幸福的表現。
說到熬糖稀,那可是一項工序複雜而又耗時的事。在鄉村人家,可是要準備一年左右,才能收集好食材呢?
冬季在種小麥時,要留一二雙地 ,特地種上大麥。這是一種芒才而粒大的麥子品種,專門種植後用於熬糖稀用,如今也幾乎沒有人種植了。
大麥要到三四月份收割,曬乾保存好。第二樣食材是糯米,也是特地種植的,粘性特強,煮成的飯吃一點點還有點味,吃一碗就想丟掉碗,咽喉處還是粑粑的,很難受,但它易於分解澱粉。後來種植糯稻太麻煩,乾脆用山芋來做糖稀。
待食材有了,等到臘月來臨,農閒時,就開始弄過年的年貨了,熬糖稀是必要的,熬好可以做炒米糖、花生糖等。春節來人待客的首物,又是農家特產,話家常時配一點糖碟子,非常惹人喜歡。
製作工序,首先要把大麥洗乾淨,用被子焐著一兩天,等長出麥芽,再曬乾。等用時放吊罐中焐著。再淘好米做成糯米飯,一家人都盛一點嘗嘗鮮。然後把飯兜起來,再鏟掉鍋巴。鍋巴可以吃,也可留著用油炸。
等飯冷了一點,還有餘溫時,放入大鍋中,加滿水,開始用大火燒。貓軟的飯粒在開水中翻騰,漸漸成了稀糊一樣,這時把吊罐中的大麥芽放入。
然後用小火,鍋沿用抹布蓋緊,一直要焐上幾個鐘頭。聞到有淡淡的甜味後,再把稀糊盛到放有紗布的洗澡盆中去,擠出糖水,餘渣就給豬們打牙祭。
糖水放回鍋用大火催開,改用小火一直燒,燒到水份大量蒸發 ,糖水變稠變厚,控制好火候,用文火熬到需要時。
糖稀熬成,用大缽子盛放,鍋底的糖稀加水,燒開,一家人美美的喝上一飽,接下來就期盼著做糖嘍!
圖片來源網絡
小阿飛,原名:洪永發,南陵縣作家協會會員、南陵縣攝影家協會會員、青絲南陵主編,喜歡用文字浸潤生活,用指尖作筆,書老家情懷!
公號:青絲南陵(ID:nlsjsr2015)
私人微信:ah1032829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