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 | 那年 那巷 那石磨

2021-02-12 廈門日報

小巷石磨

作者 / 天賜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住在中山路第六市場邊上的南磚仔埕的巷子裡。巷子23號的門邊屋簷下有一圓形石墩,其上放置著一方石磨,石磨是誰家的,沒人曉得,這石磨順理成章地成了巷子人家的公用之物。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石磨,巷子裡的這方石磨一天也沒閒著,天天有人磨這磨那,磨米,做米糊;磨黃豆,做豆漿;磨花生,做花生漿;還有磨玉米、磨麥子的。

鄰裡關係很好,大清早出來磨東西,石磨旋轉發出「轟轟」的悶響,23號人家也不會責怪,有時見人推磨吃力,還會出來搭把手。附近人家都知道我們巷子裡有方公用石磨,都跑來用,誰磨完了,都會很自覺地把石磨洗得一乾二淨。有時石磨扶把的繩子斷了,使用的人就會去街上買來繩子換上;石磨用久了,齒會磨平,有人請來石匠鏨磨,工錢多少,有時巷裡居民組長挨家挨戶收取,也有家裡比較富裕的,一下子全付了。

一到年關,家家蒸年糕、炸炸棗,石磨從早到晚一刻也沒得停歇。大清早,地上就已經擺上了裝著米的大大小小的木桶,一個挨著一個,井然有序。住戶們不用在那等待,可以各自先忙家務事。這家快磨完了,會讓孩子跑過去叫你,沒人會插隊。若是誰家有急事,講一聲,鄰裡會互相禮讓,讓你先磨。

在小巷住了30多年,我從沒見過因爭磨吵架鬥嘴的。到了八點鐘,巷裡的男人們上班去了,孩子們上學去了,就剩大媽大嬸們,閒著沒事,你幫我推磨,我幫你下米,高興時,哼幾句歌,說幾個笑話。大家在一起,邊推磨邊聊天。

一晃30多年過去了,這方石磨已不見蹤影。可當年住過南磚仔埕巷子的人都忘不了那方石磨,忘不了當年推磨的情景,忘不了推磨時的喜樂,忘不了巷子裡的左鄰右舍。

相關焦點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對我來說,聽聽她那動聽的聲音,看看她那美麗的笑容,買豆腐都成了一種享受。她家的豆腐質量也確實好,老豆腐有稜有角,不管煎煮燉炸,入口皆有濃鬱的豆香;水豆腐則細嫩柔軟,拿回家撒上蔥花和醬油,就是好滋味。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航拍器攝多年後,我們都搬離了百家村。一晃幾十年,我竟沒有回去過。
  • 那街 那巷 那警兒
    那場景驚心動魄,令每一個觀者驚舌。        事後,大夥都說王海波太傻了,多險啊!他回答:「既然咱當了警察,就得衝得上,不懼險,確保一方平安。」        據統計,王海波從警以來,共參與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1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6名,抓獲逃犯21人;處理各類治安案件千餘起,行政拘留127人;查獲吸毒人員34人。
  • 那年那兔那些事:每一隻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
    事實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一開始是一部國民軍普漫畫,由一位名叫逆光飛行的網友創作的。漫畫從2012年開始在軍事論壇「超級大本營」連載,漫畫中那隻時而牛氣沖天,時而無釐頭搞怪,時而黯然神傷的「兔兔」贏得了眾多軍事迷和網友的喜愛和追捧。在網絡上,「兔子」已經成為許多中國愛國人士的代稱,足可見這一漫畫影響力之大。
  • 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
    ,這(liè)就是全國總排名前十名有影響力的電視欄目劇《霧都夜話》的開場白。《霧都夜話》陪伴了一代重慶人,要說起這個節目,那是都豎大拇指!演得好,接地氣,實際得很!                     今日(27日),重慶電視臺「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儀式在榮昌區在村頭線下體驗展廳舉行。
  • 夜讀 | 學聽閩南話
    回家後大姐四歲的孫子用一句閩南話考我:「姨奶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我茫然搖頭,小傢伙洋洋得意:「下車請注意安全!姨奶奶連這句都聽不懂!」是啊!四歲小兒都可以把地鐵上的這句閩南語播報模仿得十分標準,而我來廈門十幾年,至今連聽都聽不懂,真枉為家庭主婦年年月月跑菜市場,時常跟講閩南話的攤販們打交道。
  • 閩南夜話 |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作者 / 李文水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祖厝飽含著無數人兒時的記憶、親人的牽掛、熟悉的鄉音,背後蘊藏的是閩南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是遊子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和歸屬。祖厝離我家很近,就幾十步路的距離。
  • 歷史記憶:家鄉的碾子和大石磨
    歷史記憶:家鄉的碾子和大石磨小時候我記得我們村有兩家有石碾子和大石磨,為了方便村民們吃麵,這兩家好心人就在自己家院子裡的空房屋裡按上了石磨
  • 劉醒龍:澳門戀愛巷
    再去已經知其名為戀愛巷的戀愛巷時,開車送我們的當地女子,竟然在附近找到一個停車位,惹得她山呼海嘯般地驚叫:今天的運氣太好了,一定要去買彩票,而且肯定可以中頭彩。那女子的意思是在澳門開車出門時想找個停車位,比中頭彩還要難。在澳門開車永遠想不到下一個停車位會在哪裡。人一生要走很多的路,也要有很多的經歷。有些路反而是自己事先能想到,日後肯定有機會踏上去的。
  • 葉縣:傳統工藝磨出「無添加」石磨麵粉
    1月25日,葉縣葉邑鎮連灣村支部書記張廷秀站在一排石磨前,介紹起了石磨麵粉的好處來。記憶中,在老舊的石磨坊裡,石磨「吱呀吱呀」地唱著古老的歌,每轉一圈,韻律就會重複一次,磨坊裡的谷香和歡聲笑語也就多了一重。後來,機磨取代了人工推磨,養育著我們祖祖輩輩的石磨身影越來越遠,童年的麥香也慢慢消逝在時光當中。
  • 正宗閩南大眾臉原來是這樣……
    這一標準引發網友討論,不少閩南網友也提出問題:「正宗」閩南人,究竟長啥樣?網友「@閃電」也說,「如果廣大女性都長成這樣,那削骨瘦臉什麼的整容項目,在中國還怎麼混?」閩南人相貌有特色:與異域通婚 有點「混血」模樣  既然,「中國大眾臉」是國字臉與瓜子臉。那麼,專屬於閩南人的臉又是什麼樣的?為此,記者諮詢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
  • 閩南夜話|喜鵲糖盒,裝滿老街甜蜜記憶
    語罷,引來一陣陣歡笑聲,幾乎能震掉屋頂的那層老瓦。「好,我記住啦!他以後再敢瞎胡鬧,看我怎麼治他!」新娘子一邊打包票,一邊轉身從桌上取來一個圓形的鐵皮糖盒,盒蓋上印有金燦燦的喜字,一對喜鵲在梅枝間嬉戲。她從糖盒裡大把大把地掏出糖果,塞到眾人手裡,走到我跟前時,笑嘻嘻地說:「從現在開始,我就是你們這群小傢伙的麗珍嬸,再也不能沒大沒小地叫他『跳蚤叔』了!」
  • 王菲:匆匆那年
    一首王菲的《匆匆那年》,匆匆那年,願你全力以赴,不辜負每一片時光的賜予。一起聆聽和享受此刻的慢時光。匆匆那年作詞:林夕作曲:梁翹柏演唱:王菲匆匆那年我們 究竟說了幾遍 再見之後再拖延可惜誰有沒有 愛過不是一場 七情上面的雄辯匆匆那年我們 一時匆忙撂下 難以承受的諾言只有等別人兌現不怪那吻痕還 沒積累成繭擁抱著冬眠也沒能 羽化再成仙
  • 介休法院拘傳連福鎮大埝村、介休市紅磚巷、定安巷當事人辛某、郭某、田某...
    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說起聽令巷,故事就多啦,光這聽令巷名字的由來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當年李世民舉兵反隋,在這個巷裡給尉遲恭下過密令;有的說是尉遲恭給自己手下的兵馬巷在這個巷巷裡下過什麼打仗的手令;但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唐王李世民執政後期,在全國修建 了許多廟宇,山西本是唐朝發祥之地,所以比其它地方更加一等。
  • 王菲的歌,匆匆那年
    《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之類是很妙的港式口水歌,跟鄧麗君阿姨致敬的那些曲目很合我媽媽那代人的口味。 《浮躁》裡面某些水影離合的效果曾讓我一些聽慣《山河水》的朋友也承認「不錯」。 我周圍這一撥人,懷念王菲,大概也是因為,她在1995-99那年代的歌,以及她」啦兒啦兒「的聲音裡,裡面有點小迷糊的萌,有點小時候晃蕩蕩拉拉拉拉自由自在的勁,有點兒少年時代為了感情奮不顧身的痴。簡單來說,大家都懷念那點子痴、萌和自由自在。‍(原題為:《怎麼評價王菲?》)
  • 難忘那碗蛤蜊湯
    特別是過春節,除夕剛開始,孩子就從這家竄到那家——吃「百家飯」;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拜年的人流就此起彼伏地湧動起來——串「百家門」……那年除夕想喝蛤蜊湯,全因母親告訴我:你於大爺去世了。哪個於大爺?就是那個當廚師的於大爺。我恍然。於大爺,就是那個不苟言笑的瘦老人,就是那個能刁著菸袋作出一鍋鮮湯的老人。
  • 周末好歌 王菲:匆匆那年
    注意添衣保暖,一首王菲的《匆匆那年》,開啟本周好歌之旅,匆匆那年,願你全力以赴,不辜負每一片時光的賜予。我是讀者君,這裡是周末好歌,一起聆聽和享受此刻的慢時光。匆匆那年作詞:林夕作曲:梁翹柏演唱:王菲匆匆那年我們 究竟說了幾遍 再見之後再拖延可惜誰有沒有 愛過不是一場 七情上面的雄辯匆匆那年我們 一時匆忙撂下 難以承受的諾言只有等別人兌現不怪那吻痕還 沒積累成繭擁抱著冬眠也沒能 羽化再成仙
  • 【技藝】閩南老手藝「挽臉」:古老美容法 已漸消失
    詔安集合網 集合詔安人來源:廈門日報 整理:詔安集合網 CC一夢「挽臉」(閩南方言「挽」是拔的意思)又稱挽面、絞面,是閩南民間流傳的古老美容護膚技法,主要是用細線拔除臉上汗毛,使臉面光滑柔嫩。由於美容技術不斷發展,曾經風行閩南和臺灣民間的這種手藝,已逐漸被人淡忘。不過,近年來,「挽臉」又開始風行海峽兩岸,有人喜歡「挽臉」這種古老的美容法,不僅能省錢還不會損傷皮膚,並能延緩汗毛再生。
  • 阮的阿嬤——閩南的阿嬤.
    點擊上面藍色字「閩南人在閩南,人人都有一個疼愛你的阿嬤。——蕭煌奇《阿嬤的話》MV—— 阮也有,有一個疼我的阿嬤。不僅是「細漢」的時候對我好,連長大成人甚至成家之後,她都那樣。在她眼裡,我永遠是80年代末的那個小屁孩:為了一碗瘦肉湯,或者一顆糖,可以「騙」她說考試會得一百分。
  • 光陰舊物|那隻公雞碗
    為什麼碗上畫的是公雞,而不是其他動物?另外,公雞碗也被叫作「起家碗」,因為『雞』在閩南話裡和『家』諧音,所以用這種碗又有『起家』的意思。在那個農業時代,公雞充當生活的晨鐘,每天喚醒大家起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碗面還繪有芭蕉和花,則是寄託人們花開富貴的美好願望。由於公雞碗,是當時質量比較好且價格相對貴一些的餐具,家家戶戶都有那麼幾個,常作為分家時候的家產,寓意從此獨立成家,勤勞致富起家。
  • 推車輪上的殘疾男子 靠石磨香油年收兩萬
    倪老四在石磨旁邊走動著。他告訴筆者,磨香油的時候,他只能用手按住腳走路。倪老四要離開石磨時,必須要坐上自己的推車輪胎,不然沒法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