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喜鵲糖盒,裝滿老街甜蜜記憶

2021-02-13 廈門日報

喜鵲糖盒裝滿甜

作者 / 鼓浪閒人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我記憶裡的文寬叔,是穿著花襯衫、喇叭褲,戴著蛤蟆鏡的時髦青年,常見他扛著「三用機」穿街而過,身子還不時隨著勁爆的音樂誇張地擺搖。老街坊們送他一個綽號「跳蚤」,我和小夥伴們自然也就叫他「跳蚤叔」。

三十二年前,他和單位的「廠花」攜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婚之夜,老街坊們到他倆的住處「鬧洞房」,除了向這對新人致以祝福之外,大夥不約而同地對新娘子說:「麗珍啊!謝謝你!我們的耳根子總算可以清靜了。」語罷,引來一陣陣歡笑聲,幾乎能震掉屋頂的那層老瓦。

「好,我記住啦!他以後再敢瞎胡鬧,看我怎麼治他!」新娘子一邊打包票,一邊轉身從桌上取來一個圓形的鐵皮糖盒,盒蓋上印有金燦燦的喜字,一對喜鵲在梅枝間嬉戲。她從糖盒裡大把大把地掏出糖果,塞到眾人手裡,走到我跟前時,笑嘻嘻地說:「從現在開始,我就是你們這群小傢伙的麗珍嬸,再也不能沒大沒小地叫他『跳蚤叔』了!」我點著頭,從她手裡接過糖,新房裡又是一陣哄鬧,直到月色滿樓,老街才恢復往日的寧靜。

作者供圖

第二天一大早,文寬叔和麗珍嬸挨家挨戶給鄰居們送喜糖,文寬叔麻溜地從這個喜慶的糖盒裡掏糖果,並深情地說道:「感謝大家平日裡對我的包容,也相信麗珍能很快地融入老街。」一夜之間,那個曾經不著調的「跳蚤叔」似乎變了一個人,讓我有些不太習慣,而我心裡卻打起了那個糖盒的主意。

從那天起,只要有機會到文寬叔家串門,我就會往那放著糖盒的書櫃多看幾眼,或者,請麗珍嬸拿下來,讓我捧一會兒。我特怕收廢品的到他家收東西,擔心這個「寶貝疙瘩」被人買走。直到兩年後的春天,他倆符合條件調換住房,我幫他們一件一件地往板車上碼放東西。此時,麗珍嬸把一個塑膠袋遞給我:「拿好了,這個喜鵲糖盒送給你,留著以後你娶媳婦用!」我趕緊接過它,連道聲謝都忘了就興奮地跑回家,一股腦地將糖果紙、玻璃珠、溜溜球等小玩具裝進這個糖盒裡。

上周,我按文寬叔給我的地址,到他的新居做客。在電梯裡,一位打扮頗為時髦的阿姨對我說:「臭小子,你不記得麗珍嬸了嗎?」驚喜之餘,我趕忙解釋:「三十年沒見了,您還戴著口罩……」我想,麗珍嬸應該是注意到我孩提時磕碰留下的那道傷疤,認出了我裝在紙袋中的喜鵲糖盒,畢竟,那裡面不僅裝過大白兔奶糖、紅棗、桂圓、花生、冬瓜糖,還有老街的甜蜜記憶!

相關焦點

  • 閩南夜話 |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作者 / 李文水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祖厝飽含著無數人兒時的記憶、親人的牽掛、熟悉的鄉音,背後蘊藏的是閩南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是遊子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和歸屬。祖厝離我家很近,就幾十步路的距離。
  • 山腰老街,滿是煙火
    喜歡老街,更甚於喜歡那霓虹迷眼的都市街區。老街的激情,雖然已經慢慢的被歲月踩光滑了,但油光可鑑的石板上,又清晰地記錄下曾經的歲月。現在的我,常常因為工作的緣故,一頭鑽進山腰老街,就不知道走出來。如今,山腰老街漸漸的老去,已經很少聽到「三字經」了。記憶中的山腰街,街上一定人很多,不時還要有一兩部「劍車」闖出來,當然,一定還要有滿街的吆喝聲和浮粿香。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幾年前,我曾特意來到兒時生活過的地方,走過一條條老街舊巷,又站在「豆腐西施」當年的豆腐店前,那店面變化很大,裡頭各種豆製品琳琅滿目。我問店家:「好多年前,這裡也是豆腐店,女老闆很好看,南音也唱得好……」店家瞅了我一眼,笑著說:「那是我母親。」「她人還在嗎?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呢。」我急切地問道。「她早幾年仙逝了……」我有些悵然若失,可算算年紀,她也是高壽呀。
  • 見證 || 湖滏老街
    ,銀湖路北面的的湖滏老街。其實這裡的老街與其它尚未開發的老街一樣,有點冷清,有點寂寞。既然來了,就去記錄一下吧。網上也有人認為這條老街最不像老街,我認為老街既有模式也沒有模式,印象的模式都一樣,但親身感受的模式又不一樣了。湖滏老街給我的印象平凡而深刻,平凡是因為它象所有待拆遷的老街一樣,顯得破敗,同時它又有自己的生機。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裡有一位101歲的老太還能堅守在自己的屋裡,行動自如,自己燒菜,僅僅耳朵有點背而已。
  • 安邑:一條有故事的老街
    對於土生土長的安邑人來說,印象最深,感情也篤深的恐怕當數這條老街了吧。
  • 《瘋狂的外星人》上映,而電影裡這些長沙老街卻即將消失...
    可你知道嗎,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到長沙多次取景拍攝,導演特意選擇在蔡鍔路與文運街取景,因為多年以後,長沙這些老街或許只有在電影裡才能看到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不少長沙老街巷慢慢消亡,一些老地名也逐漸消逝在人們的記憶中。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長沙至少消失老街巷500條。
  • 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
    ,這(liè)就是全國總排名前十名有影響力的電視欄目劇《霧都夜話》的開場白。《霧都夜話》陪伴了一代重慶人,要說起這個節目,那是都豎大拇指!演得好,接地氣,實際得很!                     今日(27日),重慶電視臺「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儀式在榮昌區在村頭線下體驗展廳舉行。
  • 「死城」老街
    以博彩業作為經濟支柱的首府老街距中國雲南省鎮康縣南傘鎮僅有8公裡,雙方的人員貿易往來頻繁,許多南傘的居民都能對對岸的許多江湖故事如數家珍,關於劉家、白家、魏家幾年來的恩恩怨怨,關於「果敢王」彭家聲如何出走,關於哪個中國富人在老街輸了精光。喜歡賭博的人被一車一車運往這個邊境小城,也催生了當地獨特的經濟體系。
  • 甜蜜唾手可得: 西班牙手工藝術糖果
    Papabubble可以設計各種不同圖案的糖果,單單是視覺體驗就已經感到無比甜蜜,並且還可以特別訂製有自己名字的糖果,或是將糖果做成花朵送給愛人。Papabubble的總店在巴塞隆納郵政總局旁Ample老街上,透過Papabubble店內的玻璃櫥窗,讓糖果在來來往往的路人面前得到充分展示。員工在 90 釐米高的巨型混凝土櫃檯上操作,顧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融化糖汁、裝入模塊、切割和包裝的全過程。冷而硬的混凝土檯面上,誕生出鮮豔甜美的糖果,凝視這樣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很享受。
  • 高亮:在老街的斑駁裡讀懂鄉愁
    「三河口村曾經有一條二三千米的老街,還留著一些老宅,我就去拍這些老建築、老物件。」  高亮家在老街上,當年每天來來去去,對文昌閣、城隍廟、書院、趙元任妹妹家、繭房等印象深刻。  他把老街一段一段拍攝下來,再根據村上老人們的記憶,請繪畫愛好者徐建剛畫了一幅七米長卷——三河口版的「清明上河圖」。
  • 湖裡原鄉記憶:再見,薛嶺
    毀棄這種閩南傳統建築的同時,新圩的地面上豪華地蓋起了一些閩南自古未曾出現過的徽派建築。我們的城鄉建設,一定要這樣以抹滅原鄉記憶的方式進行嗎? 難道就不能以巧妙嵌合的方式,把這些原鄉風味保留下來? 從湖裡到翔安,一切正火熱進行著的狂飆突進式的高樓林立的城市發展模式,讓人極為不安。我隱隱地感覺到,在政府的內部,很可能嚴重缺少某種對人文資源重要性的領悟。
  • 年味濃濃的老街 但我對紅湯牛肉麵有句話要說
    年味濃濃的老街
  • 老街裡
    2015.2.14,和老街裡一起,製造浪漫
  • 夜讀 | 學聽閩南話
    回家後大姐四歲的孫子用一句閩南話考我:「姨奶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我茫然搖頭,小傢伙洋洋得意:「下車請注意安全!姨奶奶連這句都聽不懂!」是啊!四歲小兒都可以把地鐵上的這句閩南語播報模仿得十分標準,而我來廈門十幾年,至今連聽都聽不懂,真枉為家庭主婦年年月月跑菜市場,時常跟講閩南話的攤販們打交道。
  • 扎西記憶:市井裡的火鍋江湖!
    抬眼,儘是高樓林立的滿目繁華垂頭,皆為這一狹間的夏雨微涼踱步,在老街的雨巷中停腳,一方小館映入眼帘。快要過完的春天、還有雕刻著圖案的門帘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by:《老街》李榮浩還可以領略中式雞尾酒的魅力、扎西記憶市井主題美食火鍋歡迎你的到來地址:扎西老街紅軍井旁
  • 再見,夷陵三巷老街!
    說起老街,在如今高樓林立的夷陵,你還真不一定說得出幾個名字來。不過,夷陵三巷倒算得上一條有故事的老街。        當夷陵老街將被拆遷的消息出來後,每個人都關心著它的何去何從!如今,這片我們熟悉的老城區已經開始拆了……不久的將來,想再看老街,也許只能從影像資料裡尋找了。
  • 幸福「老街」正芳華
    子項目一:23號相約老街。定於每月的23日上午8:30-10:00,由各聯盟單位在老街一期120號前小廣場設攤,免費給居民理髮、磨刀、量體溫、檢查牙齒、簡按摩、宣傳防金融詐騙和假幣識別等,實實在在為轄區居民辦好事、辦實事的系列便民服務。子項目二:老街綠手指。
  • 最後的守望 | 鍾祥的老城,永不磨滅的記憶...
    作為老城記憶中的它,再次回到這裡,歷史已難尋蹤跡。皇莊這條街,是多少老司機心中的痛,縫縫補補又三年,在修路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老皇莊收費站,一走全是灰,而且到處是坑窪,壞車不說,特別不安全。油條、饅頭、韭菜煎餅、油炸饃.記憶中的過早小攤,如今,已不知去向....在這裡,你可以見識到最地道的食物,聞到最獨特的氣味,碰見最能侃的老大爺...菜場總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氣息。這條老街就像一個充滿人間煙火的劇場,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百姓們鮮活的故事,承載著幾輩人的回憶.
  • 正宗閩南大眾臉原來是這樣……
    這一標準引發網友討論,不少閩南網友也提出問題:「正宗」閩南人,究竟長啥樣?閩南人相貌有特色:與異域通婚 有點「混血」模樣  既然,「中國大眾臉」是國字臉與瓜子臉。那麼,專屬於閩南人的臉又是什麼樣的?為此,記者諮詢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  盧志明告訴記者,身為中華子孫,閩南人的面貌在總體上與國人一致,富有東方風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 南勝記憶:麻棗
    廈門記憶「閩南瑪尼堆」:揭開閩南文化的神秘面紗!閩南厭勝物50種!採風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