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 |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

2021-03-01 廈門日報

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

作者 / 李文水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祖厝飽含著無數人兒時的記憶、親人的牽掛、熟悉的鄉音,背後蘊藏的是閩南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是遊子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和歸屬。

祖厝離我家很近,就幾十步路的距離。

兒時,我時常會叫上同齡孩子到祖厝,與住在裡面的小夥伴一起捉迷藏,有時一玩就是一下午,樂此不疲,樂不思蜀。

祖厝不僅留存有我美好的童年記憶,也曾住著一個我仰慕的老人。

每天走在去上學的路上,時常可以看到老人在祖厝大埕前打太極的身影;中午放學回家,又時常遇見他手中拿著報紙、雜誌,匆匆從村部的老年活動中心往家走的身影。他個子很高,雖滿頭白髮,卻是容光煥發,他腳下生風,健步如飛。

當了一輩子高中語文老師的他,退休後返聘到縣方志辦繼續發光發熱。從友人口中得知,他平日裡還寫詩,經常給報刊投稿,有的刊物會定期給他郵寄樣刊。這個讓我從小仰慕的老人姓李,他的生命年輪永遠定格在83歲。

多年後,再次走進祖厝,輕車熟路,像是走進自家老屋一樣。沿著左右兩側古樸的臺階往上走,裡面光線充足,別有洞天,斑駁的老門窗氤氳著舊時光的味道。

堂屋正中擺放著一張古色古香的几案,上面供奉著祖先的牌位;與几案並排而立的是一張方方正正的八仙桌,上面擺放著香爐、燭臺、笅杯、檀香、紅蠟燭。

這裡是一個需要敬畏的地方,無論大人還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每個人但凡站在這裡,都是一臉的肅穆、莊重;就連剛在門外嬉皮笑臉的小孩,走到這裡,也是一臉的認真與安靜。

祖厝不僅有尋常人家的人間煙火、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一個家族興衰的最好見證,更是幾代人根的所在。

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有空常回老家看看,多往祖厝走走,或許能從祖厝聽到一些回聲,找到一些答案,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

相關焦點

  • 「共享」祖厝,「五姓」一家親……
    走進界山鎮玉山村,距離該村村部不遠的小道邊,矗立著一座祖厝,不同的是,這是一間「五姓合一」祖厝。2017年以前,「五姓合一」祖厝所在的片區混居著黃、楊、陳、朱、汪五個姓氏的村民,原先均有祖厝,舊傳統「角落」文化深厚,各自開展祭拜慶祝等活動。由於年代久遠,有些祖厝已經殘破不堪,甚至面臨倒塌的危險。
  • 廢舊祖厝大變身!一起來南安這個村瞧瞧……
    「這不是唯一一處,我們村有6座廢舊祖厝,都改建成休閒廣場了。」 仁科村委會主任黃文毅說,在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仁科村通過移風易俗,祖厝變身休閒廣場,公共設施多了,建設和諧村氛圍越來越濃厚,路好走了,景色美了,村民的心也舒坦多了。這6座改建的廢舊祖厝,最大、最老的是仁科村美陽自然村的祖厝。
  • 「過年顧某 月半顧祖」閩南俚語:七月半(中元節)不回無祖,趕快回來吧
    【中元節文化】農曆七月的閩南,民俗祭事繁多。一大早,人們就忙著備辦數十味大魚大肉和飯菜,上午至中午在自家廳堂上先祭拜土地公,拜完之後會在祖公靈位前祭拜祖公,到了下午或傍晚會在灶臺前祭拜灶神。 (祭拜土地公)整個閩南地區,至今還流傳著「七月半不回無祖」的俚語,傳統上,出外謀生的人在這一天,不論遠近都要趕回家祭祖,獻祭供品、焚香禮拜。當然,閩南不同地方,日期也有所差別。
  • 高氏開基祖|安溪大坪白慶高氏始祖祖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高氏祖媽墓就一直門庭若市,香火鼎盛,有很多閩南一帶的高氏子孫或信眾從不同地方來祖媽墓祭拜祈願。有求必應真實案例:因為案例有很多下面就大概詳細講三個例子。一、最近高氏祖媽墓上山的公路硬化,有幾條大的水管大約100米左右丟失了,包公頭就派人四處去追問尋找怎麼也找不到,過了十日後高氏祖媽就託夢給那位包工頭,說你丟失的水管是XXX人拿走的,叫包工頭去問他,包工頭第二天下午就去他家,巧逢他不在,第三天丟失的水管又放在丟失的原位置上。
  • 夜讀 | 學聽閩南話
    回家後大姐四歲的孫子用一句閩南話考我:「姨奶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我茫然搖頭,小傢伙洋洋得意:「下車請注意安全!姨奶奶連這句都聽不懂!」是啊!四歲小兒都可以把地鐵上的這句閩南語播報模仿得十分標準,而我來廈門十幾年,至今連聽都聽不懂,真枉為家庭主婦年年月月跑菜市場,時常跟講閩南話的攤販們打交道。
  • 善政祖香火在臚溪上厝吳氏家廟「合爐」,旋寨熱鬧非凡...
    上蒙祖宗蔭佑,下得眾後裔孫同心協力,2020年10月29日(庚子年九月初十三)吉日良辰在臚崗鎮溪頭臚溪上厝鄉(唐朝開基令吳氏駒公一世祖)吳氏家廟舉行晉主「合爐」儀式,來自各地100多個鄉村的駒公系代表帶著香火來到吳氏駒公一世始祖發源地
  • 臺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張譽騰教授到磁灶嘉福尋根謁祖
    7月18日,在晉江磁灶鎮五龍村嘉福祖厝旁,臺灣同胞張譽騰教授深情地望著不遠處兩間已年久失修的小屋說。張譽騰是臺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畢業於臺大動物學系,在美國獲生物學碩士後,再也沒離開博物館界。「我媽媽和我兩個哥哥曾來過這裡,我一直想來,這次終於實現了。」
  • 閩南年味~正月初九天公生
    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碼頭咱厝本土文化,碼頭之家微信平臺是海內外碼頭鄉親們茶餘飯後的憩息場所,也是在家生活、在外工作和海外遊子了解家鄉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       今天清晨在閩南有敬天公習俗,家裡要吃麵線蛋來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來年行好運,這時村裡大部分年青人也要開始出遠門上班了,父母在村口送兒坐車,場面感人,有的一年也就回來這麼一次過年,坐在回程的車上,今年我長了一歲,父母多了白髮……。      敬天公農曆正月初九,閩南傳統節日「天公生」。
  • 臺灣新北市信眾到池店南嶽廟謁祖進香
    晉江新聞網10月30日訊  昨日上午,臺灣新北市五股助順將軍廟信眾150多人到晉江池店鎮溜江南嶽廟謁祖進香(如右圖),共同弘揚助順將軍精神,增進兩岸文化交流。「希望兩岸之間可以利用宗教信仰,促進更深、更好的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據悉,南嶽廟又稱南海廟,始建於五代,歷代有修葺,原為前殿、中殿、後殿所組成,前殿於近代廢,中殿、後殿尚保留始建型制,是研究閩南五代時期建築之重要實物依據,已於1991年4月成為晉江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南嶽廟內供奉著朱王爺、將軍爺和南海土地夫婦等諸神。
  • 塔頭周厝埔村英祖書室落成,黃氏一族添輝煌
    至公元1926年(民國15年,農曆丙寅年),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四房宗親承繼祖訓,壯我黃氏赫赫之聲威,弘揚祖德之光輝,彰顯族親之榮耀,鼎力興建英祖書室。書室雕梁畫棟,美侖美奐,自聖誕以來,吾族繁榮昌盛,賢能輩出,迄今已歷90多個春秋。然因歷史原因,書室分崩離析,被分給本村後裔作家居所用。
  • 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
    ,這(liè)就是全國總排名前十名有影響力的電視欄目劇《霧都夜話》的開場白。《霧都夜話》陪伴了一代重慶人,要說起這個節目,那是都豎大拇指!演得好,接地氣,實際得很!                     今日(27日),重慶電視臺「霧都夜話」欄目劇《愛在村頭》開機儀式在榮昌區在村頭線下體驗展廳舉行。
  • 晉江揚美境主公赴安溪羅內安山祖廟謁祖進香大吉!
    他們一行人數百人乘坐十餘量大巴車,迎請揚美境主公與境主媽一路來到羅山安山廟謁祖進香,場面隆重,聲勢浩大!揚美境主公謁祖進香視頻https://v.qq.com/x/page/g05578myk9x.html羅內境主——安山廟正順尊王
  • 【閩南俚語】細漢偷針,大漢偷杉,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弘揚閩南話:全文用閩南語化普通話,不懂閩南語的讀起來略吃力)
  • 厝內 ▏你們給的寵愛,是力量.
    不用花大價錢買排名,不用跟風僱人排隊,在厝cuo內小眷村,奶茶們都在很努力變得與眾不同。捨不得讓大家久等,想要快些實現與大家在每個轉角相遇的約定,厝內小眷村在努力奔跑,帶著溫柔,收穫美好。9元,滿50元減20元活動時間:9月15日-9月31日一片茶葉嫩芽,飛越2200公裡,一杯厝內奶茶,從臺灣到鄭州。
  • 【鄉村振興 鄉賢先行】福清上逕林家小院:古厝變展館 留住鄉村記憶
    鄉賢在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新福清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福清統戰特別推出鄉村振興・鄉賢先行主題系列篇章,為您講述鄉賢故事,感受鄉賢力量,傳播文明新風。近日上逕鎮梧崗村「林家小院」非常熱鬧村裡的男女老少都來這裡參觀老年人來這裡打打門球黨員們也組團來參觀學習,聆聽革命故事…據悉,林家小院始建於1929年,為梧崗村門前自然村林氏家族16戶人的共有祖宅
  • 【閩南頭條】崎嶺天湖堂:升掛國旗 愛國愛教
    在舉國上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之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閩南平和縣崎嶺天湖堂舉行升掛國旗儀式。      中共平和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吳演專在儀式上希望天湖堂要以這次升掛國旗為契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學習全面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進一步激發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愛國熱情,培育愛國情操,弘揚愛國精神,增強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 九月九 | 重陽節 | 大厝邸 |長壽宴 | 特別進步 | 特別熱鬧 |
    特別設計大厝邸版的餐具特別設計大厝邸版的餐具特別設計大厝邸版的餐具這就是特別的大厝邸!特別的重陽節傳承!        南靖鄭店村大厝邸古厝坐北朝南(坐癸向丁兼子午),總佔地面積3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前埕後厝,兼月眉池。大厝邸風水極好,雄居鄭店村中心,背靠天寶大山,圓山映月是一副魅力的風景。
  • 尋慶榮祖墳墓之感
    尋慶榮祖墳墓之感在我剛懂事的時候,大概在三十年前吧!我們的族長駱啟金及老前輩宗親們,就有尋找慶榮祖墓的願望,並且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由於多種原因,一直都未如願。因當時慶榮祖處在連年戰火不斷,天災人禍,百姓被逼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這一系列原因,傳統的《家譜》傳遞,亦難免遭到不幸,因此慶榮祖的豐功偉績及墓的準確位置一斷就是幾百多年。
  • 石碼西頭蔡媽夫人誕辰慶典 女士抬神出巡堪稱閩南一絕
    唐初,陳政、陳元光奉旨攜眷入閩,平靖「閩南嘯亂」建立漳州郡,是為開漳聖王。為了報答奶娘蔡媽氏的撫養之恩,報請朝庭御賜「廣濟仙妃」, 塑蔡媽夫人神像奉祀。另一傳說:蔡媽夫人乃從陳政、陳元光奉旨攜眷入閩平獠的隨軍女醫生,主治婦科、兒科。蔡媽對婦幼醫術高明,為入閩徵戰的家眷做了婦幼保健、穩定軍心諸多善舉,為取得平漳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人為紀念蔡媽功績,塑像奉祀紀念。
  • 正宗閩南大眾臉原來是這樣……
    這一標準引發網友討論,不少閩南網友也提出問題:「正宗」閩南人,究竟長啥樣?閩南人相貌有特色:與異域通婚 有點「混血」模樣  既然,「中國大眾臉」是國字臉與瓜子臉。那麼,專屬於閩南人的臉又是什麼樣的?為此,記者諮詢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  盧志明告訴記者,身為中華子孫,閩南人的面貌在總體上與國人一致,富有東方風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