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是鄉村的一抹剪影
作者 / 李文水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祖厝飽含著無數人兒時的記憶、親人的牽掛、熟悉的鄉音,背後蘊藏的是閩南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是遊子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和歸屬。
祖厝離我家很近,就幾十步路的距離。
兒時,我時常會叫上同齡孩子到祖厝,與住在裡面的小夥伴一起捉迷藏,有時一玩就是一下午,樂此不疲,樂不思蜀。
祖厝不僅留存有我美好的童年記憶,也曾住著一個我仰慕的老人。
每天走在去上學的路上,時常可以看到老人在祖厝大埕前打太極的身影;中午放學回家,又時常遇見他手中拿著報紙、雜誌,匆匆從村部的老年活動中心往家走的身影。他個子很高,雖滿頭白髮,卻是容光煥發,他腳下生風,健步如飛。
當了一輩子高中語文老師的他,退休後返聘到縣方志辦繼續發光發熱。從友人口中得知,他平日裡還寫詩,經常給報刊投稿,有的刊物會定期給他郵寄樣刊。這個讓我從小仰慕的老人姓李,他的生命年輪永遠定格在83歲。
多年後,再次走進祖厝,輕車熟路,像是走進自家老屋一樣。沿著左右兩側古樸的臺階往上走,裡面光線充足,別有洞天,斑駁的老門窗氤氳著舊時光的味道。
堂屋正中擺放著一張古色古香的几案,上面供奉著祖先的牌位;與几案並排而立的是一張方方正正的八仙桌,上面擺放著香爐、燭臺、笅杯、檀香、紅蠟燭。
這裡是一個需要敬畏的地方,無論大人還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每個人但凡站在這裡,都是一臉的肅穆、莊重;就連剛在門外嬉皮笑臉的小孩,走到這裡,也是一臉的認真與安靜。
祖厝不僅有尋常人家的人間煙火、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一個家族興衰的最好見證,更是幾代人根的所在。
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有空常回老家看看,多往祖厝走走,或許能從祖厝聽到一些回聲,找到一些答案,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