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閩南人」即可免費關注!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關注
「在細漢的時陣阮阿嬤對我尚好,甲尚好的東西攏會留乎我……」,聽過蕭煌奇的《阿嬤的話》,你肯定會被感動。在閩南,人人都有一個疼愛你的阿嬤。
——蕭煌奇《阿嬤的話》MV——
阮也有,有一個疼我的阿嬤。不僅是「細漢」的時候對我好,連長大成人甚至成家之後,她都那樣。在她眼裡,我永遠是80年代末的那個小屁孩:為了一碗瘦肉湯,或者一顆糖,可以「騙」她說考試會得一百分。
現在,阿嬤常常對著我念叨:「你細漢的時陣,常常告訴我:吃了瘦肉湯,考試會比較容易思考,甚至可以得100分。所以,每次我都會到小店裡賒來一些瘦肉,為你作瘦肉湯。」那時候,家裡很窮,通常的情況下,阿嬤會放大量的黨參來讓整碗湯看著更飽滿些。
因為確實沒有肉吃,所以每次我都連黨參都吃得一點兒不剩。比照現在的根本不吃或者挑著吃,現在的境況確是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阿嬤回憶起來,也總有噓唏。她說:「在你爸細漢的時候,每天都得為三餐去打拼的。因為,吃了這一餐,就得考慮下一餐,家裡孩子實在太多了。」
在她那個年代,即使是擁有六個小孩(兩男四女),也是極其正常的。加上她跟爺爺兩口子,一大家子便有8張需要吃飯的嘴,日子也就因此過得特別拮据。拮据到,每次要淘米下鍋總得遲疑「還是少下些米,多放點兒水吧!」
這樣一來,大伙兒喝喝稀到幾乎看不見米粒兒的米粥,也就應付過去一頓飯了。可小孩兒們大多在發育期,這樣的食物量顯然是不夠的。有一次,阿嬤帶著不到18歲的父親,去村子外篩稻穀,途中有個好人家送了幾個饅頭,阿嬤臨時有事就囑咐父親將其帶回家分給大伙兒吃。可父親因為肚子餓,一路上吃著吃著就不小心把饅頭給吃光了。
這件事兒,阿嬤並沒有責怪他,反倒自責起來說:「確實是太餓了,又還在發育期,沒吃的肯定不行。」似乎也因為如此,父親到現在,還很喜歡吃白饅頭。為了讓一家子都能夠有飯吃,阿嬤自嫁進家門來,就擔負起了家庭生計的職責,爺爺因為太過老實,則只是在家中幫忙打些下手。
徒步挑著擔子,走過十裡路,在街邊擺攤,再將賺來的幾毛錢拿去買米下鍋,似乎就是阿嬤一天生活的全部了。其實,阿嬤那時候的日常生活,就是想著一家子能夠吃上飽飯。所以,除了挑擔擺攤之外,她還得去掃稻穗,下地種田。總之,是一個人幹好多幾個人的活兒。
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阿嬤倒也很樂觀。在她看來,埋怨是沒有任何出路的,只有勤勞、拼搏才能改變命運。所以,直到現在,她依然閒不下來,於是,就挑了山邊的一塊空地種起蔬菜來。她帶著我到菜地裡去「炫耀」,「孫仔,你看:我種了胡蘿蔔、茼蒿、花生、西紅柿和地瓜,是不是很豐富啊?哈哈!」阿嬤開心地說。
儘管菜地並不大,不過菜地裡的蔬菜種類確實很多,多到足以滿足一家子日常的正常供應。有時候,在菜地裡折騰會讓她直不起腰來,但她還是堅持,因為收穫來的蔬菜,並不止是滿足她勞作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一大家子吃上她種的菜的滿足感。
她也樂於分享,每次收穫完蔬菜回來,她總會將其送給鄰裡街坊。對於這樣的饋贈,村民們是欣然接受的。特別是,那些曾經幫助過阿嬤的人,阿嬤總會一有好東西時,便勻出一部分來分給他們。
阿嬤常常告訴我,要知恩圖報、懂得感恩。她也時常跟我念起,原來的一個鄰居,每每逢年過節時,總會盛上一碗豐盛的飯菜拿過來給我們。所以,阿嬤是特別惦記著她的——只要有機會,她就會拿東西或者現金給她。
阿嬤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三十幾年前,她就作了皈依,從那時候起,她就開始吃素。據阿嬤的回憶,她之所以如此虔誠,是因為一次「佛祖的託夢」。
儘管聽起來有些玄乎,可阿嬤至信不渝。阿嬤說,自從她開始信奉起了佛祖,一大家子的生活也漸漸順遂起來,先是解決了家中的溫飽問題,後來又蓋起了新房……再有就是,儘管家中每每出現困難甚至是難以克服的困難之時,也總能迎刃而解。
有了精神寄託之後,阿嬤開始終日檀香撣灰塵。起早作「早課」,傍晚作「晚課」,日復一日。她沒有再多的願望,只是希望家裡的每個人能夠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就跟普通的閩南阿嬤一樣,願望小小的:從沒有自己,只有家人。
歲月在阿嬤髮絲上潑灑了白銀,卻也給她完整的閩南女人的人格,一種不為己、只為家、愛拼搏、巨勤勞、常感恩、心虔誠的人格。